文|王筱珺、馮揚瑜
《域報》創刊至今以清華大學為中心擴散到新竹各區,報導地方實踐的諸多可能。舉凡學校課程、各式活動到在地工作者的實踐,都是《域報》的守備範圍,一直以來,我們樂見師生更認識自己所在的城市。第十三期,編輯團隊希望邁開腳步,前進台灣其他縣市,一探形形色色的「地方工作」。藉由挖掘在地工作者更個人且微觀的創業歷程,拓寬對「地方創生」一詞的想像。
陶藝 × 飲食 × 選物,疫情中誕生的兩人工作室
離開新竹,首站停靠位在台南市北區長榮路小巷裡的一間老宅工作室——「土巷新作」。乍來到工作室門口,老屋外觀刷上了清新的白色油漆,小植栽爬在門前的鐵窗,充滿生機。整個空間由「小磚塊」與「酒陶」兩人親手改造,採複合式經營,除了是陶藝教室、手作選物店以外,還設有販售飲料與熱食的「餵食部」。
酒陶和店狗Jackie上前迎接,帶我們瀏覽工作室的格局。半室外前庭擺有一座專燒作品的窯,進入室內,便會看見幾組展示櫃,擺放著學生作品、小磚塊、酒陶或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店內的木桌是工作桌,亦是餐桌,還有類似和室的空間,可以入內用餐、玩樂、休憩。店內燈光昏黃,十分溫馨舒適。
小磚塊為我們斟茶,與酒陶肩並肩坐在對桌,細數從兩人相識到落成工作室的點滴。酒陶自嘉南藥理大學餐旅管理系畢業後,在台南市區一家餐廳打工。恰逢店內整修,老闆便提議可在店裡寄賣藝術家的作品,酒陶因而聯繫上在社群開設粉絲專頁的小磚塊,並與餐廳老闆協議不抽成、不另收取寄賣費用,在餐廳二樓擺賣小磚塊的陶作。當年小磚塊還是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在學生。背景迥異的兩人在異地相識,進一步發展為情侶,現在則是互相扶持的創業夥伴。
創業計畫落腳於台南,然而其實酒陶和小磚塊未有「非台南不可」的堅持,對於這塊土地也並無抱持強烈的認同或使命感。只是對於未打算回鄉接手家業的兩人,台南提供了相較熟悉的生活圈與人際網。「我從那時(指就學期間)到現在就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想繼續做陶。後來想找一個方法,最理想就是讓兩個人喜歡並擅長的事互相帶動。」談到如何發想空間,熱衷於陶藝創作的小磚塊如是說。經過溝通,兩人加入租屋社團,尋找合適的空間。好在看屋、簽約過程十分順利,兩人利用疫情「慢活」的時間,將陳舊的民宅一點一滴地改造成他們的工作室、他們的家。
問及空間佈置,兩人生動地談起細節。一如作品櫃,是拆卸前屋主的衣櫃再加工改造;餵食部的吧台是酒陶設計、購買木材,獨立製作而成的;客廳天花板有幾塊木板架著吊燈,那是友人睡斷的床板。兩人談話時,空間裡的所有物件各個其來有自,酒陶與小磚塊穿梭在店裡、忙裡忙外的身影似乎也已被屋子裡的一桌一凳記下,人與人、人與物的情感於焉而生。
比起深耕地方,更像串起網絡
巷仔內,小磚塊與酒陶在台南創業的旅程正式開始。疫情期間某天,確診人數飆升,小磚塊以「不知道酒陶去哪裡了?」為開場,介紹他們和鄰居的互動。原來,巷子裡的居民多為長者,酒陶擔心他們無人看顧、無法出門採購生活必需品,就逐戶在門口留下寫有聯絡電話的字條,表示若遇上緊急狀況,他願意協助。事後不少鄰居及其返家子女看見紙條,特地去電向酒陶說感謝,小磚塊才知道酒陶外出的善舉。有趣的是,兩人未曾強調他們「熱愛地方」,僅僅是關懷自己所在的居住地,用貼心舉動串起厝邊頭尾。中性的「空間」何以轉變為充滿感情與故事的「地方」?事實上是兩人生活圈擴散、蔓延的動態過程。
離開長榮路187巷,小磚塊與酒陶經常騎著車,鑽進其他小路。台南的街道充滿寶藏,左拐右彎,處處能發現沒去過的小店。透過隨意的城市踏查,兩人造訪許多特色店家,建立起自己的交友網絡。例如,位在開元路巷弄內的「爖咖啡」,就是互相交流後結識的朋友,現在也透過寄賣作品、互相宣傳來達到共好的合作關係。
休假日,兩人會和朋友們窩在一起,在店內類似和室的木地板隔間玩桌遊。酒陶提到,「真的要說,最喜歡的角落是這間吧!(指木地板隔間)我喜歡大家在裡面玩的時候,身體姿勢可以很舒服,或躺或趴。坐著聊天就會比較拘謹」。小磚塊補充道,規劃初期別無他想,只希望打造舒適、友好的空間,此外沒設下其他限制,「我們歡迎各種可能,來交朋友!」。
小磚塊與酒陶的「地方創生」地景:選擇當下,從四面八方來的契機
「地方創生」一詞源自日本,其中又屬社區再造、青年回鄉等概念最廣為人知。然而,「土巷新作」的經驗卻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地方工作」、「地方創生」等頭銜,成了相對武斷的終點。換言之,兩人的「台南生活」,應是一直在路上,單一的名詞並無法定義「土巷新作」。
在台南就讀大學的兩人,已然開展了自己的人脈與生活圈,建立起特定的生活風格及想像。不管是酒陶學生時期閱讀的日本生活雜誌《POPEYE》,或是與小磚塊兩人共同在台南發現的店家「後座」,多少都提供「土巷新作」一些靈感與能量。並非經過精密的計算,才以台南作為創業故事的背景,他們順應著選擇當下的契機,盡所能佈置空間,實現彼此擅長的大小事,生成了一張彈性的創業模板、更個人的地方經驗。
隨時準備好,現階段力求持續成長
隨著疫情解封,2020年成立的工作室總算迎向全面開放,不再採預約制,也期待更多曝光:勤跑台灣各大創作者市集、經營社群、用心做陶。兩人坦言這一切都還在觀察期,尚無明確的長期規劃與目標,現階段只盼穩住回流客,維持業績。若未來狀況允許,不排除將「土巷新作」調整為陶藝專門教室。
創業維艱,從學生身份到出社會,是否有所妥協?酒陶直言,「以前算是有『幻想』:我以為會有一張草圖,依照它去完成某些東西。可是後來發現,要達成這樣,往往需要非常明確的目標、充足的資金。」。結束工作室整修,兩人皆不認同「先賺錢,再追夢」的說法,認為最理想的狀況,應是找到契合自己生活型態的工作、並且享受過程,才能長遠經營。小磚塊說,「你沒有辦法知道你什麼時候『準備好』,所以就動手做做看吧!做了才會知道!」。
「土巷新作」裡,任何「發生」,都會給小磚塊與酒陶的「地方工作」添上精彩的一筆。兩人持續在台南做陶、玩樂、吃飯、生活,「地方」的意義與千百種風貌,偶然中已悄悄形成。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3刊(2022年12月號)
Yorum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