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作伙迺市場——南方青年的返鄉實踐
文|鄭羽芳 緣起。捲動 「月色照在 三線路 風吹微微」這段來自鄧雨賢的台語老歌「月夜愁」,是屏東返鄉青年趙文俊最喜歡的歌曲。三線路是屏東青年趙文俊籌組而成的團隊,他在畢業後回到家鄉,創辦三線路在地工作坊,和大眾介紹、推廣屏東在地的故事。組織名稱取作「三線路」,也是希望能夠回...

域報編輯團隊
2023年4月26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迎接兔年——From Here 兔 There
文|王筱珺、馮揚瑜 迎來農曆新年,新竹市政府邀請數組藝術家創作以「萬兔順利 Jump!」為題的科技藝術作品,點亮舊城區。其中,12位清大學生組成了「TWO MUNCH藝術團隊」,於護城河沿岸打造「From Here 兔 There」互動式展件,造成校內外不少話題與關注,成為...

域報編輯團隊
2023年3月22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青年實踐的多種樣態:歲末峨眉親子派對
文|劉子瑜 2023年01月17日,除夕前微雨的冬日夜色裡,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在峨眉天主堂共度了一場溫馨又充滿創意的「歲末峨眉親子派對」。 歲末峨眉親子派對 派對的共食聚會由工作人員與參與者們不分你我一同享用料理,熱情的朋友們更是帶來了現煎香噴噴蘿蔔糕等驚喜禮物與大家分享...

域報編輯團隊
2023年3月16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PBL在淸大—「城思跨界:PBL工作坊」的現在與未來
文|王筱珺 PBL(Project-based or Problem-based learning,專題/問題導向學習)已經成為教育創新的火熱關鍵字——有別於傳統填鴨式、硬邦邦的知識傳遞,PBL以學員為中心,透過實際問題與情境,讓學員以小組合作方式解決難題、共同反思與激盪,...

域報編輯團隊
2022年11月9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求學的路上,我們在探索什麼?——大學x高中
文|黃之斕 由清大自學生小組舉辦,帶著高中自學認識大學的活動。 2022年,第一屆採用108課綱的考生步入考場,當中大多學生自小在體制內升學,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非典型」的教育模式,在校園之外走出一條自主學習的路徑。108課綱對「素養」的重視,如何影響他們求學的歷程與未來的...

域報編輯團隊
2022年11月7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在宿舍旁蓋一座麵包窯—窺看學生協力與空間再生
文|鄭羽芳 肚子餓的時候通常會做甚麼事情?走出戶外買消夜嗎?有沒有想過,直接在宿舍旁蓋一座麵包窯? //齋「丘」:校園裡的社區// 目前這一座麵包窯就位在禮齋後面,一處名為齋丘的實驗教育基地。齋丘主要由T-house與BTB+兩座建築物組成。由於地點其剛好位在於禮齋、儒齋等...

域報編輯團隊
2022年1月22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從樹林中長出的永續團體—臺灣原生植物推廣小組
文/ 鄭羽芳 循著石磚堆砌出的步道緩緩向內,映入眼簾是一間小矮房,矮房有一片直落地的落地窗,太陽成了最自然的室內光,如瀑布向室內毫無保留的傾倒;周遭的樹林與之相應和,在這座校園中隔離了喧囂與煩惱。 隱身在宿舍群之中的小天地...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11月8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啟動循環,人與環境可以共好嗎?—專訪清華循環經濟粥社群
文/黃之斕 說起「循環」不外乎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經濟」則聯想到商品、消費、資本家謀利,而「循環」+「經濟」究竟是⋯⋯? 初見「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多數人都會有些困惑。作為一套創新的經濟發展概念,相較於傳統上「取得—製造—丟棄」的線性模式,循...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11月8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讓青銀互動的未來從角落裡萌芽
文:黃之斕 台灣已於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齡人口超越14%;新竹由於大量外縣市人口的移入,目前老化指數尚居全台末位,是台灣最年輕的城市,然而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老齡人口快速成長的狀況。如何為銀髮族群設計更友善的環境,使「老齡社會」走向「無齡社會」,已成為備受關...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7月10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來吧!上街發一碗石頭湯
文/ 王筱珺、鄭羽芳 很難想像,眼前這些和我們年紀相仿的學生,已經開始靠著自己的力量,試圖改善社會的不平等。身為學生的他們踏入街頭源於一個簡單的目標,希望藉由上街行動讓大家能逐漸理解無家者在結構性貧窮中的成因,並給予平等的對待。於是這一群有行動力的學生,便因為理念一致而結合...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7月1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