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迎接兔年——From Here 兔 There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王筱珺、馮揚瑜

作品全景 圖 /TWO MUNCH 藝術團隊

迎來農曆新年,新竹市政府邀請數組藝術家創作以「萬兔順利 Jump!」為題的科技藝術作品,點亮舊城區。其中,12位清大學生組成了「TWO MUNCH藝術團隊」,於護城河沿岸打造「From Here 兔 There」互動式展件,造成校內外不少話題與關注,成為今年初新竹護城河的一項亮點藝術作品。


「From Here 兔 There」的創作概念來自市府團隊對本次燈會主題的延伸,團隊將「兔子」、「跳躍」與「護城河」等元素結合,以「兔子躍過河岸」讓民眾感受到「跟著兔子跳躍的步伐迎接新年」的意象。在觸碰河岸邊的感應裝置後,一端的「半圓球」形狀便會在躍過河岸之際,漸變成一隻兔子。這樣的互動式設計,不僅讓觀眾更有親身感,也能一同完成並體會作品想傳達的意涵。



清大學生的蹤影:組成「TWO MUNCH藝術團隊」


至於「TWO MUNCH藝術團隊」是如何組成的呢?起初,幾位對「月津港燈節」有興趣的藝術學院學士班學生在系上號召組隊,順利完成第一次徵件後,後續加入五名自願的同學共同完成這次在新竹的作品。事實上,這組團隊的「前身」,先後一共完成了三件作品,包含前述位在台南的「月津港燈節」的「指點月津」、同時間於「光源台北」燈會登場的「共響的月光」,以及本次在新竹展出的「From Here 兔 There」。能夠同時製作三個展件,有賴成員思量每件作品的特色、擺放空間,將這些元素與技術相融合。依循不同燈節所定調的主題,除了需選用不同媒材,更要吸收不同面向的技術,內化成創作經驗,增添作品的完整性與豐富度。


團隊跨越不同年級及領域專業,遇到問題多能有效率地分工、解決。例如,團隊中有一名跨院碩士學位學程的學生,大學部就讀資訊工程學系,協助處理了許多創作過程中的編碼(Coding)技術。作為一組新組成的學生團隊,「TWO MUNCH」仰賴藝術學院與跨院碩科技藝術組彼此合作,在行動中碰撞出極高的創作能量。由此,學生已能從實作中發揮學士班所強調的跨領域素養。


此外,不難發現眾多參展經驗中互有帶動關係,像是學士班同學和系上指導老師參與「月津港燈節」時,也結識本次新竹市燈節的主辦方,開啟合作的契機。從曝光來看,參展能與藝術界的各路好漢相切磋、交流;從經驗累積的角度來看,則在擴充創作的各種技能。有了前次參與燈節的經驗,與竹市府的合作,便直接交由團隊成員獨立進行,無需再透過學校或指導老師中介相關行政庶務。老師僅在課程之餘透過類似「評圖」的方式給予意見,推動學生的創作。執行層面雖仍有師長的教導與幫助,但從雛型、規劃到圓滿落幕,自主接案的過程對學生的創作無疑是一份巨大的肯定。


光固化 3D 列印兔子特寫圖 /TWO MUNCH 藝術團隊

「From Here 兔 There」創作過程


市府提供策展主軸及理想的概念後,團隊成員便以此為基礎,更具體地延伸想像,揣想展品的呈現方式,一如展件觸碰點的半圓形,其實是以兔子的跳躍為靈感,聯想到充滿延展性、Q彈的新竹美食「麻糬」。待內容與呈現都確認,創作者使用電腦建模,模擬出護城河的樣貌,一覽兔子漸變的型態放到展區中是否有符合期待,也在過程中適當地調整作品本身的大小與位置。接著討論出每項物件的材質與設計,並啟動製作。著手創作的過程中,有來自各方的教導與協助,也有團隊「跨領域」學養派上用場的時候:由資工專業的跨院碩生,撰寫電路設計的程式;而委外製作體積較大的3D列印兔子模型,則仰賴學生用平時在學校中習得的技術,與廠商對接;還有在水下打樁使用的金屬結構,得透過市府團隊牽線同期參展的藝術家,教他們如何焊接。大致而言,作品可分為兩部分,包含漂浮結構與光固化模型,另外主要的結構為角鋼與錏鐵。除了光固化3D列印的材質外,頭尾的兩個圓形面板以壓克力製成,漂浮結構則有木頭與浮板。材料與技術漸漸到位,展件慢慢被捏塑成形。最後,同學們先在學校進行作品的測試、組裝,再將展品帶往現場。


佈展現場充滿考驗,遇到許多突發狀況。由於「From Here 兔 There」中有許多電路設計,電力供給成了必須。然而,戶外的插座設置卻相當有限,市府團隊雖請了水電團隊協助,與對方來回討論仍是一大挑戰。學生們一方面要與水電技師在時限內排除問題,另一方面還得和攝影溝通作品的拍攝細節,如此緊張的工作步調也留下深刻印象。最終,跨團隊合作間協調出適合彼此的方案、共同完成展品的過程,成為珍貴的學習體驗。而創作路上各式各樣的機會,都能夠讓學生在往後的創作中,以更紮實、全面的技術去實踐創意,拉近想像與實際的落差,在實作之中發現更多可能。


透過成員們在採訪中的描述,可以看到燈會、作品與各式團隊之間互通有無的協作關係。其中的龐雜的組織架構與工作模式,都與平時在學校完成個人作品的經驗有所落差。學生團隊面臨成員更迭固有其侷限,但正是如此,才能熟悉更機動的人員組成,並在接案的過程中體會實際執行時,面臨的自由與壓力。另外,當他們在介紹製作過程中所使用到的材料與技術時,也提及系上提供許多實作課程,對創作有所助益,例如簡易的木工製作、電路設計、雷射切割、影像製作等知識,都有活用在這次的作品中,彙整起課內知識與課外技術,往返在理論與實作間。


安裝 3D 列印兔子於金屬結構圖 /TWO MUNCH 藝術團隊

創作之餘:與地方互動


一直以來重視校園與地方互動關係的《域報》,當然也與成員們聊到佈展過程中與在地居民的互動與各種趣事。「TWO MUNCH」的成員中,為數最多的是大三學生,雖已在新竹第三個年頭,仍有不少同學對護城河一帶不太熟悉,甚至是基於佈展需求,第一次造訪舊城區。他們提到走訪學校以外的地方,總能發現新奇的事物,也在許多層面上重新認識新竹。


撇除創作者的身份,同學們提到自己過往對於新竹的想像多脫離不了「高科技」、「小家庭」、「育兒」等關鍵字,因此也對新竹市民產生了特定的印象。回想整個展期,跟地方民眾的互動反而成為他們最津津樂道的話題。其中,一名成員提到下水打樁的過程,好在有許多熱心民眾與清潔隊員在旁提醒,讓他們很快了解到附近的地形與結構,包含水道的維護、垃圾桶的位置、擺放的鋩角等細節。展覽初期,作品旁本來有部分石頭缺損,在各個在地團隊的努力下,也順利修復好破損的步道,共同維護安全的看展環境。


除此之外,前往觀展、體驗的民眾也是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起初,團隊對於互動式展件感到憂慮,擔心作品與民眾過於疏遠,盡力在設計上拉近作品與觀眾的距離。歷時五個月的洽談、創作、反覆調整,當看到護城河畔有孩子與作品一起在石頭路上跳躍,擔憂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成就感。成員補充道,經過各大資訊平台的推廣與轉發,新竹也有許多熱心的在地民眾協助維護作品,讓創作者感到暖心。


團隊合照 圖 /TWO MUNCH 藝術團隊

未來可期?「TWO MUNCH藝術團隊」的下一步?


受訪的三位大四成員林俊遑、黃紀虹、鄭子芸,在畢業之際也分享了個人的生涯規劃。有的人對參與燈節仍感興趣,有的人預計留在學校念碩士班,繼續深化科技藝術專業。值得思考的是,每當學生組成團體,進入地方,不免會因為學生身份的緣故,碰上人員來來去去的情況——「TWO MUNCH」也不例外。


團隊近半年所參加的三個燈節都有「固定班底」參與,雖有部分成員流動,但幾乎皆是在同一個基礎下增或減。借用這個概念,「TWO MUNCH」理應以一個團隊之名進行創作。但截至目前為止,每個燈節中卻使用了不同的團名,導致很難對外宣傳、他人也不易以團隊的形式辨認,因而導致許多「誤會」。意識到目前的困窘,他們認為應該統一團隊名稱與組成方式,也許是創立學士班附屬的實驗室,也可能是另立一個單位,以「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數位美學暨科技文化研究實驗室」或「藝術學院學士班科技藝術組」作為團隊主軸。一來讓系上的同學們認識和參與製作燈節的團隊,從學士班組織章程的視角出發,讓外界認識迄今創立滿五年「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二來也貼合學生團隊因入學與畢業,人員來來去去的狀態。


最後,同學們提到,目前系上學生對於「對外合作參與燈節」的創作形式相對陌生,並非每個人都知道此計畫,也不見得熟悉這樣的合作形式、更可能尋不到管道。鑑於此,他們希望利用這次的合作,讓同學們知道接案的流程,增加與外界單位合作的機會。同時,也不必將藝術創作局限於燈節,狹隘了科技藝術的可能性。畢竟,「From Here 兔 There」的成功,是提供一個樣板,期待能觸發更多發揮創意的空間、增加科系的能見度,持續增進師生對學士班的歸屬及認同。


指點月津作品 圖 /TWO MUNCH 藝術團隊
共響的月光作品 圖 /TWO MUNCH 藝術團隊

2023「萬兔順利」新竹過好年燈節 作品名稱:From Here 兔 There

團隊成員(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林易萱、林俊遑、陳虹宇、游覺輔、程 馨、黃紀虹、黃睿緯、劉怡萱、鄭子芸、鄭凱睿、賴玟霓、謝長穎



2023台南月津港燈節

作品名稱:指點月津 Point at the Moon

指導老師:蔡奇宏

團隊成員(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林俊遑、游覺輔、黃紀虹、黃睿緯、劉怡萱、鄭子芸、賴玟霓



2023「光源台北」台灣燈會在台北

作品名稱:共響的月光 (共響个月光)

     Resonant moonlight

團隊名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 數位美學暨科技文化研究實驗室

指導老師:邱誌勇

團隊成員(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林俊遑、游覺輔、黃紀虹、黃睿緯、劉怡萱、鄭子芸、賴玟霓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網站:https://ipta.nthu.edu.tw/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4刊(2023年02月號)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