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筱珺
PBL(Project-based or Problem-based learning,專題/問題導向學習)已經成為教育創新的火熱關鍵字——有別於傳統填鴨式、硬邦邦的知識傳遞,PBL以學員為中心,透過實際問題與情境,讓學員以小組合作方式解決難題、共同反思與激盪,以解決真實問題。然而,這就是PBL的全貌了嗎?每個人是否都適合參與PBL?而PBL是否能走進學院裡,成為主流的學習方法呢?本期《域報》訪談「城思跨界:PBL工作坊」計畫主持人林福仁老師以及工作坊講師陳泓維,帶大家看看PBL作為學習方法如何可能?
PBL核心精神:提供探索與合作的機會
擔任「城思跨界:PBL工作坊」總導師的陳泓維博士,同時是REAL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負責人,也是東門市場開門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在新竹深耕多年且蹲點經驗豐富的他,在工作坊中主講「ORID作為研究方法」此一主題。ORID的概念來自《學問:100種提問力創造200倍企業力》(Brian Stanfield著,2010)一書,將人的思考分成O(客觀性)、R(反映性)、I(詮釋性)、D(決定性)四個層次。PBL工作坊的學員主要為大學生與高中生,參與者的背景與人生經歷各有不同,考量到工作坊重視即時討論與溝通協調,便安排ORID為工作坊的基礎課程,以焦點討論法作為PBL的「方法論」,銜接高中生與大學生的合作。
無論PBL是專題或問題導向,解決實際問題都是最重要的目標,不過PBL重視的是理論在實務中的運用。陳泓維認為,PBL鼓勵每個人把自己的背景帶進團隊與問題中,PBL的重點在於透過工作坊提供框架。甚至,校園裡許多通識乃至選修課程早已借用並體現了PBL的精神:提供探索與合作的機會,鼓勵參與者在自己的位置內尋找資源,最終回應自己提出的疑問或假設。而研究所的知識生產過程更是,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自己找出關懷,並解決實際面臨的問題。
同時作為工作坊講師與新竹蹲點的行動者,陳泓維認為工作坊的編排應以被動知識為優先,再慢慢以方法論引導,培養學員對空間與城市的敏銳度與責任感。一旦建立足夠強的場域觀,以經驗優先,才能更好地與學院中的理論對接,完成個人的田野探索計劃。雖稱「工作坊總導師」,但實際上僅是交流與諮詢的對象,更類似陪伴者的角色。在專題進行期間,學員與當地的發話、訪問、觀察與互動,都需要獨力完成,導師一般不會給予太多指導。
「每個人都有一個本命城市,每個人都會找到這個場域,但如果沒有人教他方法,久而久之他會沒有過得那麼安定,會掙扎。」,陳泓維認為PBL是一個理解場域的技巧或方式,但並不是非PBL不可,PBL也不是適合所有人的學習方法。他觀察到,脫離了主流的教學體系,學員可能會感到迷茫與不知所措,但也有人能夠活用在地知識,橋接起自己的專業能力,展開行動。因此,喜歡探索學習的人在PBL的實作中便能夠如魚得水,而未來若有學員想要持續從事地方創生工作、解決當地問題,泓維也認為要備好體力與「硬知識」,強大的心與單兵作戰能力,將是地方創生工作者重要的武器。
PBL作為方法:重點在於靠近問題的核心
隨著108課綱新上路,是舉辦「城思跨界:PBL工作坊」的契機。素養導向的教學下,學生被期待在議題上拓展自己的知識網絡,以解決實際問題。REAL在這樣的基礎之上,舉辦高中生與清大學生能共同參與的工作坊,以在地實踐的議題為主軸,並與新竹的在地行動者或NGO合作,幫助學生發展感興趣的在地議題,也為舊城區注入新能量。
在地實踐的議題向來是計畫主持人林福仁老師的主要關懷,且「REAL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成立之初,便以促成在地與校園接軌為主要目標。延續著REAL與工作坊設計的脈絡,本期工作坊與昌禾教育基金合辦,期待累積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並以場域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對於在地議題的敏感度。
林福仁老師認為,工作坊主要且基礎的目標在於,讓學生理解外在的知識如何投影(project)在實際的問題上,認識過去,以重新理解現在的狀態。無論是透過口說或書寫紀錄在地問題,找到自己最感興趣、敏感度最高的問題是學員首要的工作。當敏感度打開,學員就能聚焦,進一步打開口說、書寫等溝通能力,接著統整、分析,這些最終會建構起專案統合能力,與夥伴協同合作,將更多的關係人捲進行動的網絡中,了解他們與問題之間的關係,進而發掘自己能夠扮演的角色,相互補位,合作促成更完善的結果。
以REAL的計畫來說,PBL有兩個面向:一是校內教師的提案,二是在地網絡與資訊的統合。福仁老師舉例,前者可以是師生在一段時間內所匯集的內容,由老師丟出問題、學員給出承諾,互相參與(engage)在問題中,最後展示(demo)成果;後者則是看見真實的外在問題,以及這些問題過去所積累的接觸點(articulation)。以今年與昌禾的合作來說,未來將會有模板,更廣泛地讓學員了解各方面的在地議題。
以去年的經驗來說,福仁老師觀察到最大的挑戰是新冠肺炎疫情。許多同學進入場域,頗能提出好的想法,不過掌握核心並採取實際行動的學員仍不足,是工作坊比較可惜的地方,「問題很naïve(天真)也沒關係,在學生階段這樣很正常。問題不是可以做出多厲害的東西,重點在於靠近問題的核心。」
談到未來工作坊的去向,福仁老師期待去年因疫情延宕的國際合作今年能順利開展。日本千葉大學擬於八月來台,老師期待參與工作坊的學員能從切身的經歷與想法,找到與日本學生相交流的缺口,與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學員共學,找到持續深化PBL作為學習方法與在地議題的關係。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1刊(2022年04月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