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伙迺市場——南方青年的返鄉實踐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鄭羽芳


緣起。捲動


「月色照在 三線路 風吹微微」這段來自鄧雨賢的台語老歌「月夜愁」,是屏東返鄉青年趙文俊最喜歡的歌曲。三線路是屏東青年趙文俊籌組而成的團隊,他在畢業後回到家鄉,創辦三線路在地工作坊,和大眾介紹、推廣屏東在地的故事。組織名稱取作「三線路」,也是希望能夠回望過去的美好。三線路自2014年便持續推動文化扎根一系列活動,包含在地方工作坊、好邀市農產直販所、《屏風食通信》等有關地方創生、青年輔導、商圈陪伴、走讀文化、沙龍講座的推動。


團隊中的夥伴來自留在屏東的年輕人,或是參與三線路舉辦的講座、工作坊活動後便留下。組織一直都有在培育在地種子,一直有不同的人出現,做有價值的行動。高中、大學生對地方導覽等活動有興趣,因為能從中培養觀察、導讀的技能,在地人因為對地方有所好奇,因而支持三線路的活動。近幾年,三線路逐漸與在地文史工作者,一同開發在地文史走讀活動。本次《域報》前往屏東,期望藉由分享屏東青年回鄉耕耘、社區共好的經驗,帶給新竹的青年經驗借鑑的機會。




回鄉。走讀


近幾年,三線路團隊帶著民眾一起進入中央市場導讀。從火車站開始走, 從逢甲路進入中央商圈,或是往勝利新村的方向走讀眷村。中央商圈已經有六七十年的歷史,融合屏東、舊文化和地方記憶,文俊有意將此作為徒步區,透過深度的街區探索,將中央市場的文化底蘊予以推廣。


屏東中央市場分成四個商圈,包含服飾、生鮮、文創以及小吃等不同產業。三線路曾帶民眾以歷史為連接,帶大家深入市場的沿革與故事。從第一商圈看明清漢人移民的生活縮影,在第二商圈了解日治時期的規矩與戰亂,第三商圈回望20世紀末繁榮的屏東,走讀市場內的舊百貨公司與東和大旅社,最後從第四商圈看見年輕人在傳統市場的創新思維,凡如文青咖啡店、手作文創品,皆於此慢慢萌芽茁壯。透過在不同街區的深度走讀,不僅僅是為傳統市場活絡人潮,走讀的年齡層包含老中新三代,甚至有家長帶著孩童一起前來,孩子從小就能培育對家鄉土地的關懷。


「屏東很有徒步化的潛力。可以很舒服一日遊,早上抵達下午離開。」文俊提到,中央市場現存沒落危機,目前僅靠在地人作為內需市場,但由於屏東人口的外流,以及現代人的購物習慣改變,漸漸較少會選擇到市場添購衣服、生鮮,「屏東如果繼續吃自己人的需求,一定會開始萎縮,因為屏東人口在萎縮。」屏東是有文化基底的,因此文俊希望透過導覽,跟更多店家建立合作,帶更多外地人了解地方特色,帶更多人進來商圈。


文俊提到,除了希望有一個月一次的封街市集,吸引觀光客來認識屏東,他也希望能夠把中央市場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人也串連起來,例如將傳統布業納入體驗經濟,以提高消費。「中央商圈每間店都有五六十年。希望年輕人不管到哪個位置,都還是會記得推動社區事務、建立情感。」文俊期許青年能多參與、認識家鄉事情,不一定能要求所有青年都返鄉,但他提到,青年能在不同領域倡議。從一點小小的接觸開始,屏東的元素在不同地方都能拿出來運用。



青年進入地方


「屏東人願意留在家鄉,大多是感性因素比較強。」文俊提到,以屏東的消費力、經濟模式來說,返鄉會面臨到很大的挑戰,文俊認為,在地應該要有更多給大學生的活動或組織,讓青年能夠從中凝聚,並能尋找志趣一同的人,鞏固資源整合。


以文俊自身返鄉帶導覽的經驗來說,他認為「小團隊也能做大事情」。儘管不是如政府企業的大規模,但三線路擁有近幾年累積的厚實經驗和專業,民眾則有挖掘地方故事的熱忱。資源乘以資源,累積各界的能量後作出行動。齊心投入為地方好的行動,長期在地經營堅持久了,自然在屏東人心中留下好的口碑與信任。


以中央市場導讀來說,文俊一開始就是找地方的里長切入,並長時間與商圈的基層、攤販接觸。文俊以在地親近的語言、說話方式,從在地人的視角、需求出發,在不侵擾店家生活的情況下,引導店家明白「其實這裡有很多歷史值得被看見」。


後來,店家也來越友善。以往店家會覺得「這裡沒什麼值得分享的」,但當聽到內容、看見導覽團隊的認真後,漸漸發現原來自己所處的、稀鬆平常的地方存在魅力。屏東人的早期回憶,都暗藏在市場中的一磚一瓦間。老店、新店共存,各種機能的整合,才能同時帶來人的溫度,以及使商圈能延續的商機。要有人進來,才能繼續撐起市場多元的面貌。



青年 / 地方共好


社區希望的是地方發展,年輕人則是想要從走讀中有所吸收,或是成為導覽志工見習。「我都跟店家說,來聽導覽的十個人當中,可能就有一個能被感動。」文俊提到,其實長輩都很期待年輕人來拜訪,只是缺少一個穿針引線的管道。透過將人引進市場,讓空間中再次充滿溫度,並在新舊之間,激盪出更多可能性。將店家的文化底蘊經營並延續,才能讓在地人或是遊客願意一訪再訪。中央商圈是有溫度的地方,也要仰賴對的策略協助推廣,文俊透過走讀活動,從參與者的互相介紹、持續回訪往外建立口碑,不斷不斷把人帶進來。


「這幾年硬體完備了,但是軟體尚未完善。」文俊提及,近幾年在燈會、農業博覽會等活動中,屏東的地方建設漸趨完善,外界也漸漸看到屏東的好;不過,如何讓「人」願意留下並投注在地方,則是今日重要的課題。「軟體需要厚植培育。」文俊提到,一個地方要能發展出自身的特色,才能讓人願意留下來。至於有什麼新手段、新想法則要靠年輕人一同經營。


「期待屏東是個有溫度的小鎮。」文俊以自身的行動作為範例,讓我們看見因為感性而選擇留在家鄉的青年,如何在地扎根,成為中介人,帶年輕人走進市場,放慢腳步,深度感受空間中的歷史記憶,並鼓勵更多人願意加入,在不同領域,結合屏東的元素,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可能。「如果可以在這裡長出自己的樣子,都是可以的。」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5刊(2023年04月號)



Comentário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