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青年實踐的多種樣態:歲末峨眉親子派對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劉子瑜




2023年01月17日,除夕前微雨的冬日夜色裡,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在峨眉天主堂共度了一場溫馨又充滿創意的「歲末峨眉親子派對」。



歲末峨眉親子派對


派對的共食聚會由工作人員與參與者們不分你我一同享用料理,熱情的朋友們更是帶來了現煎香噴噴蘿蔔糕等驚喜禮物與大家分享,點綴了今晚的序幕。隨後,「巫婆戲劇魔法故事屋」的巫素琪老師登上台前,以「瓶子遊戲」、「布的變變變」等生動有趣的主題式遊戲進行破冰:歡笑的小朋友、害羞的姊姊、熱情可愛的阿婆……彼此的笑容逐漸不再生疏、肢體與聲音也逐漸開展。


當晚天主堂聚集了多元的樣貌:城市生活者、鄉村生活者、原住民、新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因生命經歷的差異而產生了種種獨特的故事。而故事的訴說與傾聽,則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橋樑。於此,派對中搭建起「你說我演」的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由清華在學生們組成的方寸演社擔任演員、新竹市婦女劇團團長作為樂師,邀請觀眾們成為說故事者,以即將到來的「農曆年習俗」作為主題,分享自身的生命故事與插曲。



越南的四方粽文化、台灣的拜天公習俗、深受觀眾們喜愛的舞龍舞獅與放鞭炮……演員們憑藉戲劇專業與彼此的默契,即興將首次聽到的每一則故事現場轉譯為視覺與聽覺的燦爛演出——或是重現記憶的光景、或是挖掘語句中隱含的情感、或是共同回顧歲月的情懷、或是以另一個角度揣摩故事並細緻地端上舞台,搭配樂師每一聲音符的輕輕點綴,帶著所有人的目光一同轉向那每一則珍藏於心中的回憶。隨著活動進行,大方的朋友更是親自上台轉為演員,與台下熱情互動。


活動尾聲以巫老師的一袋小松果與行動團隊於峨眉在地取材的自然素材,再度發揮跨越文化的創意,邀請參與者們進行一場一人一松果的歲末回顧與祈福:將心意與心願傳遞給松果,化為溫暖的祝褔伴隨當晚的夢鄉。



活動團隊由清華大學錢克瑋老師、巫素琪老師、朱宸昕同學與方寸演社所組成,以各自的專業領域合作完成每一分細節。主辦者朱宸昕同學,於清大雙主修英語教學系及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在台中都會區長大的她,高中時便對鄉村型態的生活感到好奇,秉持價值觀與視野的拓展期待,於人社院NGO暑期實習至高雄旗美社區大學探索,也抱持「有個人帶著你認識地方」的動機,選修了清華學院區域創新中心的城鄉創生學分學程。其中,透過「在地探索與田野實作:鄉村場域」課程,在錢克瑋老師的引導下,逐步探索新竹縣峨眉鄉,與峨眉結下了緣份。



「那位在住在峨眉天主堂的實習生妹妹」


1963年興建的峨眉天主堂,除宗教精神的依託外,也以發放物資、辦理活動等方式,擔任在地生活的溫暖支持者。隨著社會變遷天主堂曾一度沒落,直至2006年起,由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的姜信鈞理事長承租,進行一系列的活化與經營。現天主堂除遠近馳名的野山田工坊窯烤麵包作為觀光特色,也成為一份峨眉在地社會福利與人文精神的力量。


懷著過往課程中對峨眉的回憶與好奇,宸昕把握機會成為協會的實習生:近六週的時間裡,白天走跳於峨眉各地、中午於社區關懷據點共食,晚上更是接下大門鑰匙,親自住進峨眉天主堂,成為在地人口耳相傳的「峨眉天主堂的實習生妹妹」,也依著這份稱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當今的峨眉居住著許多新住民。其中許多人背負了家庭生計,繁忙下多各自生活,較少踏出腳步進一步認識在地親友。實習期間,姜信鈞理事長委託宸昕訪談並記錄下這些新住民來台的生命故事,並給予極高的自由度讓宸昕親自擬定主題方向。透過村長的介紹,宸昕陸續結識了十幾位女性新住民。實習期間,除訪談外,週二週三晚上有機會便親身參與峨眉識字班;看著一步一步收集而來的資料,回想起她們的心路歷程、她們的壓抑,宸昕內心逐漸產生了一個願望:希望可以有一個更熱絡的社群,得以協助排解這一份份的壓力。


對於這份理念,該建立什麼樣的「問題意識」呢?又要如何梳理議題的研究方向呢?懷著大學生們共有的煩惱,在行動中的每一節點、訪談間的每一字句,宸昕皆慎重而細膩地省思。將所觀察到的疑問收穫與錢克瑋老師分享後,老師鼓勵著:「不用那麼苦惱,就去試看看!」並牽線了深耕新竹多年,具有豐富戲劇教育經歷的巫素琪老師,以及戲劇社團方寸演社,在各自的專業與理念中很快達成共識,以「互動劇場」為媒介,成為行動團隊的夥伴。



戲劇也是一種活絡地區的方法:方寸演社


方寸演社起源為清大的戲劇與社區服務學習課程,學期結束後志同道合的同學們懷著對戲劇的熱情,進一步籌組為書院學習小組,後以一人一故事劇場形式,累積辦理了數場面向聯電課輔班與清大學生的戲劇教育演出。近期成為同為清華大學承辦之竹松社區大學的社團「方寸演社」,期望未來以戲劇教育更加深入新竹縣市社區,持續提升社團曝光度,同時加深與新竹的連結。


湯孟寰副團長過去同樣修習過克瑋老師的在地探索與田野實作課程,也數度親自走訪峨眉,對峨眉報有良好的印象:「透過跟在地人的接觸、訪談,覺得這個地方有機會變得更有生機!」並結合自身的興趣專業,認為以「戲劇」的方式接觸在地人,也是一種活絡地區的方法。



逐步加深的關係


在課程與實習所累積的田野與蹲點後,為探究「團隊想望」與實際的「地方需求」之間的關聯性,團隊以這樣一場認識彼此、舒壓放鬆的聚會作為系列行動第一步,期許逐步建立起雙方的關係與互信互賴。


考量多元族群的豐富性以及家庭照顧的功能性,團隊邀請而不限定新住民與親子群體,並至當地國小、峨眉識字班等地宣傳,鼓勵感興趣的民眾報名參與。活動前也委託峨眉返鄉青年「滾回家」帶領團隊,以當地人的視野認識腳下這塊土地,使團隊演出更貼近峨眉生活。


微微細雨的冬日夜晚,仍有二十幾人到場參與。此次參加者多來自峨眉識字班,其中不少朋友在宸昕實習時便相互認識,或許對「戲劇遊戲」僅有些模糊的方向,但抱持對宸昕的信任感,紛紛前來一探究竟,締造一場活絡溫馨的聚會,也更加認識兩位老師與方寸演社。活動結束後,除熱情找宸昕敘舊聊天外,參與者們也主動給予許多回饋,其中也提到現階段峨眉相關的親子紓壓活動還沒有很多,對於團隊後續的活動懷著期待。



展望未來:支持團體的建立


團隊期望於峨眉創立一個地方性的陪伴團體、支持團體——包含日常分享、情感交流、深度對話,以及未來更多的可能性:親子團體是否可與當地國小合作?清大的行動是否可與在地社區產生更加深刻的連結?巫素琪老師更是期待著:「未來支持團體或許也可結合戲劇演出與窯烤麵包等活動,發展成一個峨眉在地小旅行,也得以培養他們的『我能感』!」


當晚活動尾聲,團隊試著分享了這份期許,一位參與者隨即點頭稱是:「有些事情可以在這裡說說、聊聊,就像是我們的『第二個家』!」


方向明確而不成為框架,團隊仍給予目標高度開放的彈性空間並持續探索,也隨時於每一場討論和實踐之間檢視方向的意義與發展性。「(行動的)可能性很多,也未必會走向我們的預期,但希望目前大家的參與都是開心的。」宸昕於訪談中思索後,將目光再度放回活動當天每位參與者的感受。




青年實踐的多種樣態


別於長期蹲點或返鄉青年,作為「外地而來的大學生」,宸昕與方寸演社成員們用自己的方法走出校園、為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


方寸演社於首次的峨眉演出,觀察著參與者對戲劇的想像、與舞台交流的意向,依循對象調整方式,逐步讓更多人投入其中、享受戲劇。副團長孟寰判斷:「以一個『支持團體』來說,很符合我們的預想,因此也希望之後可以繼續發展下去。」


宸昕則是謙虛表示:「我只是以一個『願意做事的人』而進入場域。」對於每一個體的影響力都審慎看待的她,至今持續對這些議題存在的本身保有提問與省思,然而同時,她也謹記起步嘗試的重要性:「想先拋下『這件事情到底正不正確』的想法,先行動看看,了解場域會發生什麼事,再繼續看看。」


面對行動的變動性與困難性,團隊認為是很大的挑戰,但也同時具有很多的可能性。觀察、嘗試、聽取建議,以及不斷地思索,在一步步的社會實踐之間,同學們也將持續探索個人自身、理念與地方的關係性。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4刊(2023年02月號)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