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羽芳
肚子餓的時候通常會做甚麼事情?走出戶外買消夜嗎?有沒有想過,直接在宿舍旁蓋一座麵包窯?
//齋「丘」:校園裡的社區//
目前這一座麵包窯就位在禮齋後面,一處名為齋丘的實驗教育基地。齋丘主要由T-house與BTB+兩座建築物組成。由於地點其剛好位在於禮齋、儒齋等宿舍中間,因此便被命名為齋「丘」。齋丘規劃願景即是成為一個齋丘宿「社群」?,讓齋丘能成為生活營造與學生創新的基地,讓同學們宿舍群能夠藉由參與齋丘內所舉辦的活動而彼此熱絡,成為社群,進一步營造成為社區。
齋丘之中的T-house坐落在樹林環繞之間,大片的玻璃落地窗讓陽光恣意在屋內揮霍,與溫暖的酒紅色牆面爭寵,一樓擺放著大實木桌面,一旁放置著咖啡機、各種烹調用具,平日晚上這裡偶爾也作為食物工作坊發揮創意的料理空間。而這看似愜意的雙層空間,其實一度瀕臨荒廢的命運。
// back to basic! 老舊水塔機房變身綠色生活空間 //
T-house的前身為自來水廠的工作站,陳放許多工具,周遭布滿灰塵。之所以能讓T-house成為大家聚餐喝茶的秘密小屋,背後有許多人的參與設計。書院導師帶著一群各有所長的同學投入其中,一同精心規劃T-house的空間陳設,並交由木工小組執行空間改造,校園飲食與環境改善服學則幫忙整理周遭環境。經過眾人各司其力,T-house轉生成今日大家所看見的面貌,用心觀察還可以看到工作站的一些蛛絲馬跡與導師們及木工小組的小巧思。
BTB+ 手作空間昔日則為大型木工金工的實作空間,內部原本有許多凌亂材料,經過木工服學整理,並且添購新的器材後,未來有望造福宿舍群的「鄰居」,推動假日手作課程,或成為教學空間。此外,房屋外部不僅綠意盎然,其實也有許多「綠知識」隱藏於其中。永續農業產創小組的學生在此特別引入樸門永續的方法,設計並分區規畫基地,整合環境資源。比如他們活用所學,將「問題看作資源」,把對校園清理來說作為垃圾的落葉加以利用,成為厚土種植的一大資源,並將周遭過於紊亂的樹枝加以修剪,環境整理之外,修枝所產生的在地資源,亦能拿來做成菜棲,學生在之上種植作物,除了可觀觀賞,等到期末還能將作物收成,煮成豐盛的一餐。「從產地到餐桌」,過程中沒有產生任何碳足跡。「back to basic」讓生活變得簡單,完全體現BTB+的命名初衷。
憑藉眾人的努力,歷經五、六年的時間,齋丘漸漸地建造起來,原先遭到荒廢的房屋因而有了靈魂,經過活化再利用後,空間不僅是空間,也開啟更多可能。齋丘目前由一群清大的學生負責經營,在「JHill清華大學齋丘」的官網上時常會看到各式各樣的活動更新,例如強調手作、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創造力的「食物工作坊」,不僅能讓學生吃到學餐之外的菜色,更能實際讓學生接觸做菜,並在之中學會分工。當然不僅滿足於此,近期齋丘有一項大工程,那就是悄悄棲身於禮齋後方的「麵包窯」。
想像一下,一早醒來,身邊是窯烤麵包的香味;夜晚書讀得累了,能夠一口咬下剛出爐的手做麵包;冷冷的夜晚能夠待在窯前取暖,與一群人圍在窯邊,等待著熱呼呼的麵包......
//荒地長出新空間:麵包窯的誕生//
懷著這樣的想像,書院導師邀請了羅老師一同展開這項計畫。羅老師過去從事設計業,退休後接觸麵包窯建造與麵包製作。他說,一開始其實只是想吃得健康,所以動手做天然酵母麵包,接著就興起砌一座麵包窯的念頭。經過十年的投入與鑽研,至今已經練出建造麵包窯的好手藝,窯體的改良式設計也讓羅老師砌出的窯有別於傳統黑窯。在窯體後方放置薪柴處設計為三角形狀,讓熱氣能更有效集中加熱窯體,並沿著煙囪排出減少濃煙。而傳統黑窯需要先燒熱窯壁,再將麵包放入以水蒸氣餘溫烘烤,不鏽鋼製的烤爐則讓麵包可以在烘烤時平均受熱,雙層的空間增加了烘烤品項,也縮短了等待時間。
這天,我跟著一群學生一起和老師修繕麵包窯的外觀。基底和窯體都大致完工了,主要任務是進行窯壁的加工。我們圍繞在推車周圍,老師強勁而富有靈活度地將稻草翻攪進水泥與泥土中,很快的,原本又鬆又稀的泥土逐漸具有可塑性。我們將土捏成一顆顆的團子土捏在掌心的時候,能感受到涼涼黏黏的觸覺,就像在玩黏土一樣。將泥團來回在掌心之間敲擊,以此把稻草的枝條盡量收進土中,再將土團傳給羅老師,由老師負責把土團覆蓋到窯壁上。
Sophie老師則一手拿著噴水器,一手拿著小刷子,對窯體有裂痕的地方進行修補,噴水將土窯有裂痕處撫平之外,巧妙地刷子在窯身刷出自然的紋路。
從最初的一塊荒地,經由整理漸漸搭建起窯體,更延伸出平台、基座、上方的屋簷等等,一點一滴皆非一蹴可及,背後也有學校、老師及學生的資源投入。書院的大亨老師也分享,麵包窯並非一帆風順,起初計畫成形時,卻遇上校園能不能有明火的討論,歷經多時的討論與研擬,麵包窯的計畫才得落成,後來也順利召集許多學生一同加入。齋丘初起步時也曾遇到需要調節的事情,例如位在宿舍中央的齋丘,如何與周邊的鄰居們打好關係,在辦各種活動的同時也能讓同學們依然擁有安靜的宿舍環境。「有時候也需要多多和『鄰居』互相交陪(kau-puê。交際應酬)。」大亨老師笑著告訴我們,未來麵包窯建造成功後,宿舍中的學生如果肚子餓就不用跑到校外買消夜,直接在戶外就能烤麵包了。
//空間,由大家協力創建!//
住宿書院成立之初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們在知識學習之外,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學科與日常生活中的跨界,延伸出創新創造力。透過學生的參與,Thouse和BTB+從廢棄的房屋化作學生聚會、喝茶的新景點,從一塊平地長出一座麵包窯,在參與的人之中,我們一起身體力行見證了各方行動者匯集的努力成果。透過大家其中各形各色的施展,使空間能夠重新獲得靈魂,因而永續再生。未來的齋丘有一個發展目標,便是期盼能以此為中心,將親近自然、社區共居、永續共生的生活態度向外擴散,讓齋丘成為清大學生在讀書之外能夠散心的「社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