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樹林中長出的永續團體—臺灣原生植物推廣小組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 鄭羽芳

原生植物協會志工群在課程中教導認識原生植物,學生動手扦插、調配育苗土。(圖/臺灣原生植物推廣小組)

循著石磚堆砌出的步道緩緩向內,映入眼簾是一間小矮房,矮房有一片直落地的落地窗,太陽成了最自然的室內光,如瀑布向室內毫無保留的傾倒;周遭的樹林與之相應和,在這座校園中隔離了喧囂與煩惱。


隱身在宿舍群之中的小天地

位於禮齋附近的齋丘,周圍有兩棟建築,分別是T-house與BTB+空間。很難想像這裡曾經僅是荒廢的、被遺落在死角的水塔機房,如今,透過師生協力,因而延展出了新的生命,成為許多學生聚會、舉辦活動的理想地點。偶爾坐在附近的樹屋歇息,便能體會陽光、風與大地的盛情饗宴。


周圍的樹叢將建築層層環抱,無目的地漫遊一圈,映入眼簾的是建築、花、草、樹。這些「樹木」、「草叢」都有一個名字,但我們卻不見得認識。此時,一個從清大校園長出來的組織,正努力喚醒大眾對這些生長於台灣的原生植物的關懷。


從大地上長出對自然的關懷

書院的佳玫老師,是臺灣原生植物推廣小組的協助者。本身主修藝術創作的她怎麼會投入到原生植物的關懷,並且帶著學生走向園生直物推廣? 「其實我是住在山上,這十幾年來在山上蓋房子,把建造家園當作是自己的創作。 藝術不只是做一個作品,生活就是藝術。」住在竹東山上的她,在工作繁忙之餘,看看溪水聽流水聲,就會有充電的感覺。


因此,老師將生活視為藝術創作,營造好的生活環境,比如種植可食地景,或是以基地原有的材料動手裝飾家園,讓自然進入家屋,讓生活成為藝術。隨後,她意識到儘管住在自然環境中,卻對周遭動植物一無所知,因而下決心開始認識樹,並且照顧它們,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到自然本身就是一種美。


而對於原生植物推廣小組的助教來說,又是在什麼機緣而加入推廣的行列呢?我們採訪了今年就讀電機系大二的張智鈞,他和我們分享自己是在學測結束後才慢慢培養出對園藝的興趣。智鈞提及:「以前很喜歡園藝植物,可能會去逛逛花市,然後去看那些品種很漂亮的植物,可是我卻很少有機會去接觸原生植物。假如我去爬山,那我可能甚麼都認不出來,因為山上長的那些都不是園藝種,它們是台灣原生植物。」智鈞因此覺得可惜,於是想透過這門服學,帶著同學們一起接觸更多知識。

位於禮齋附近經過師生協力整頓後的齋丘,過去曾是停用已久的水塔機房。(圖/李佳玫老師 )

培育關懷生態的種子

稍微有別於往常學生的角色,接下推廣的責任後,從課綱如何研擬、如何撰寫企劃書都是新的挑戰。除了參考相關資料,智鈞與另外一位助教也和佳玫老師密切討論。老師也引介了適合的導師,像是這學期邀請到台灣原生植物推廣協會的陳世揚老師,以老師本身跨足植物、蝴蝶和鳥類等田野研究的經驗,介紹了許多常見的原生植物種,世揚老師甚至分享了自己曾經被蜜蜂蜇,幸好以姑婆芋汁液緊急解毒的故事,讓學生驚呼:原來有毒植物並不可怕,萬物都有其優點。


另外,佳玫老師也幫忙接洽清華蝴蝶園的解說志工謝瑞珍老師,帶學生至清大的蝴蝶園參訪,因而讓我們注意到以往不曾注意的樹葉上,有著一點一點的蝴蝶蟲卵,學生也對台灣蝴蝶、蝴蝶食物來源有了更多了解,甚至見證到雄蝶求偶的珍貴畫面、螞蟻和蝴蝶幼蟲弱肉強食的生態場景。從生活環境出發,帶學員自日常中學習觀察。之後計畫去竹北的百源植物園參訪,藉由參訪不同生態環境,激發學生對環境規劃的構想,並且改變學生觀念,領悟植栽造景的選擇不只有園藝植物,以在地植物種植便是更友善自然的做法。


除了聽講座、走讀關懷,原生植物推廣小組讓學生成為「實踐者」,學生將動手育苗,將扦插與播種等不同育苗技巧應用到實際狀況中,以原生植物美化齋丘環境。原生植物推廣服學不僅以行動帶學生構思環境建設如何結合在地資源,更讓學生理解保護原生種的重要性,讓學成為一個個傳遞永續觀念的「種子」,並在各地發酵。


能量向外擴散,成為共學社群

能夠讓學生帶著學生一起成長,其實背後有一套系統作為支持。佳玫老師和我們分享,書院針對學生的求知慾,都會幫忙引介資源,或是舉辦相關活動,「透過書院的能量向外擴散,讓周遭成為共學的社群,形成社區。」;對於永續議題與相關活動,書院皆很鼓勵與的支持學生參與。比如上學期的原生植物應用工作坊,便是帶學生一同調查齋丘附近樹種,並且修枝疏伐、開墾步道,並且為植物製作掛牌,方便大家辨識。製作掛牌的過程中,甚至發現保育類黃裳鳳蝶的唯一食來草—馬兜鈴,因而讓學生理解,推廣台灣原生植物不僅僅只是為了增加大眾的認識,更與保育活動密切相關。

大家一起鋸木、疏林,在齋丘附近開闢一條路。(圖/臺灣原生植物推廣小組)

未來:讓關懷在各地生根

智均提及,育苗的活動會與原生植物協會持續合作至明年底,希望藉由清大提供育苗場地、協會提供技術與種子此一合作模式,將齋丘附近能夠開闢成原生植物能夠盡情伸展的空間,未來預計與協會將育苗成果對分,一半留在清大,另一半則分送給周遭許多學校,讓清大成為一個推廣原生植物的核心,並且擴散至周遭,串聯成環境永續的社群。


佳玫老師則提到,清大齋丘附近有原生植物馬兜鈴,蝴蝶園則有保育類黃裳鳳蝶,因此提議在蝴蝶園與齋丘之間開闢一段廊道,能夠讓蝴蝶經由廊道來到齋丘覓食,如此便能擴大黃裳鳳蝶棲地範圍,並且讓學生走出宿舍,就能看到翩翩起舞的蝴蝶。「不是要把所有地方都變成公園,應該也要保留原始風貌。」佳玫老師期望環境的規劃,能夠不單單僅是種植園藝植物,或添加入各式繽紛的物種花卉,而是能夠了解當地環境適合的物種,以在地的物種作為培育主軸,讓自然環境在最原始的狀態,呈現出樸實的美。


清華蝴蝶園的解說志工瑞珍,帶著學生至清大蝴蝶園觀察動植物。(圖/ 李佳玫老師)

除此之外,齋丘未來將會舉辦麵包窯建置與相關等等課程,讓學生體驗在戶外廚房窯烤麵包,過程中除了柴薪可以取用整理齋丘時所砍伐的枯枝,辦理活動剩餘的廚餘菜皆作能作為堆肥,讓學生不僅僅是體驗麵包窯,更能在過程中慢慢指導學生學習以循環永續的態度生活。


永續不只是口號,實踐也沒有想像中困難,單純一顆善待自然的心,便能夠體察生活中的自然之美。下次不妨對周遭的動植物多一些好奇,說不定驚喜便藏在以往不曾駐足凝視的角落裡。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