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之斕
說起「循環」不外乎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經濟」則聯想到商品、消費、資本家謀利,而「循環」+「經濟」究竟是⋯⋯?
初見「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多數人都會有些困惑。作為一套創新的經濟發展概念,相較於傳統上「取得—製造—丟棄」的線性模式,循環經濟致力於構建物質的再生系統,將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以投入新一輪生產與消費的循環路徑,從而降低人類的經濟活動對於自然環境的威脅。打破「經濟發展必然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觀念,找出「永續」與「發展」中的平衡點。
事實上,在清華校內就有一群學生自發組成「循環經濟粥」社群,推動循環經濟理念的學習與交流,即將邁入第三年。本次我們採訪了清華循環經濟粥第一、二屆的籌辦團隊,回顧兩年多來的成長歷程。
「循環」之始:從校園萌芽的永續實踐
「最初只是一群人想讀些循環經濟的書,讀著讀著就想做些什麼。」在第一屆循環經濟粥的結案報告書裡,關於團隊的創始有些輕描淡寫地帶過,但其實從一個以循環經濟為主題的讀書會,擴展到一系列多元活動,再到一個完整的學生社群,一路走來實屬不易。
關於「循環經濟粥」的名稱由來,第一屆的發起人黃川談到,最初的設想是舉辦一個週次的活動,所以命名為「循環經濟週」,而「粥」是手機選字無意間生成的有趣結果,再加上也希望由單次活動拓展為一個穩定的學生社群,如同「粥」一樣匯聚不同想法與創意。2019年11月才組成最初的團隊,此時距離企劃的正式實施僅剩一個月,時間緊迫、人手不足,使當時的講座、展覽、工作坊成效有所受限。
不過在當時加入的幾位大一學生,或是有感於循環經濟的理念逐漸成為產業趨勢,或是想要在大學課程之餘拓展自身能力,於是接棒成為第二屆的負責人。團隊成員來自理工、商管、人文等不同科系,關於循環經濟活動的走向也有各自的主張,「開會討論的時候,我們被關在橘廳(載物書院交誼廳)好幾個小時......」談到當時的場景,大家都記憶猶新,「甚至在開會之前,還拿來一本團隊溝通的書,來研究會議可以採用哪些形式。」在討論過程中需要經歷許多意見磨合甚至妥協,所幸最後大家仍然找到了團隊合作的默契與共識。
串聯眾人力量 團隊逐步成長
第一屆循環經濟粥致力於向清大學生詮釋與推廣永續發展的理念,活動內容包含工研院產服中心、綠學院等單位的講座,以及為期三週的循環經濟展。但考慮到所謂「永續」的專業化知識較為生澀,平日不太關注環保的同學可能興趣缺缺,於是第二屆循經週調整策略,與更多在循環經濟領域有所突破的小型企業、新創公司合作,加入商業模式、創新創業等實務內容的介紹,例如邀請芒菓丹、衣服圖書館、電電租等企業前來舉辦講座與工作坊,分享二手衣物交換平台、家電出租共享等循環經濟案例在台灣的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此外,參訪春池玻璃的行程意外地大受歡迎,除了清大學生,亦吸引社會人士、長輩、小朋友前來參加。
不過在受訪時,第二屆執行長祥祐也指出,雖然團隊力圖拓展循經週的受眾,但無可避免的是,大多數人對於「循環經濟」這一主題,還是帶有某些先入為主的成見,「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回收,或者當作一個經濟術語。」不過,藉助循經週的力量,「循環經濟」這個原先較為生僻的名詞,通過活動展演、社團博覽會、社群媒體宣傳逐漸進入清大學生的視野。
「不論是否還存在一些誤解,至少循環經濟週確實讓大家更熟悉這個詞。」企劃長永諺也談到,幾位循環經濟粥成員進入學生會永續小組,致力於讓清大學生有更多管道接觸永續相關議題。此外,團隊成員也各自發展出多樣的推廣方式,例如創建Podcast頻道「循環粥Circular Pot」,邀請同在校內推行循環經濟概念的「校園廢棄單車永續發展計畫Tbike」團隊上節目,分享如何將清大校內可能一騎便解體的廢棄單車,重新回收再利用。諸如此類的分享管道,讓「循環經濟的能量,能夠在校內得到持續的發展。」
2020年12月份的循經週活動落幕之後,團隊也透過讀書會與實際專案的運作,持續維繫社群,在讀書會中不僅研究循環經濟的實際案例,也探討團隊經營與成長的策略。第一屆循經週的提案計劃中記錄著當時發起人的深刻思考:「活絡循環經濟社群,能夠增進跨領域的知識學習與交流,也能在情感上互助與激勵,從而促成循環經濟行動方案的產生。」團隊也在受訪時提到,通過社群的力量,能夠讓有心參與永續的學生不需單打獨鬥,「串聯起來,我們才能發揮更強的影響力。」
耕耘必有收穫:從循環經濟粥學到什麼
走過兩屆循經粥,團隊成員對於「循環經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第二屆行銷長璦翎談到,循經週帶給她的重大啟發是由環保本位走向企業本位的思考模式。 「更傾向於站在中立的位置,而非把問題都歸咎於企業。」 永諺也認為,與「保護環境」的理想化口號不同,「先有經濟、再有循環」的思維,使他關注到生產環節中更多實際操作的面向將永續發展的理想轉化為現實中可行的方案。與此同時,在深入探究循環經濟的理念與案例後,祥祐也開始反思,在循環經濟的模式之下,生產流程似乎被局限於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內,與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可能有所衝突,循環經濟或許是ㄧ個立意良善但並非十全十美的解方。
「對於循環經濟在現在的生活中到底能帶來多少改變,都會產生一些質疑。」他說。而設計長雅彤則是在加入團隊之後觀察到,循環經濟在實際推行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可能的挑戰,例如不同地域的社會與政治狀況差異,也促使她思考,同一套循環經濟體系或許不能成功複製到每一個地區、每一類產業。
循環經濟並非解決環境問題的萬靈丹,不過團隊成員都表示,循環經濟的思路對他們的思考模式與個人成長都有很大的影響,即使未來職涯發展不一定與循環經濟產業相關,大學期間籌備循經週的經驗仍然讓他們受益匪淺。「資源循環的思維,會讓我們從不同角度去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產品——是否用完就一定要丟掉?還是可以有其他的再生方式?」
此外,他們也觀察到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同聚焦的趨勢,而籌備循環經濟粥的過程,讓他們得以在大學期間培育「永續的思維」,這是相當寶貴的機會。璦翎談到自己在永訊智庫實習,參與企業永續顧問工作的經驗,她認為,即使畢業後的職涯規劃不一定局限在循環經濟產業,在大學期間主動從多種管道深入探索永續議題,對於未來在不同領域的發展都會有所幫助。「許多企業都在追求永續發展的營運模式,但這樣的思維並非短時間內能夠掌握的,因此大學的這段經歷在未來都會是很有利的優勢。」
籌備活動畢竟是一段忙碌而辛苦的時光,建立、經營團隊的歷程也帶給大家許多省思。副執行長泓文也提到,先前籌備循經週時花費許多的時間與精力確保每一場活動的品質,但兩年來的經歷讓他們意識到,團隊內部的溝通與協調才是維繫循環經濟社群的關鍵,「讓有興趣的人願意留下來」則是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如何讓每位成員都「感到自己在團隊中是重要的」,如何處理偶發的誤會與爭執、在他人需要時給予協助,也都考驗與鍛煉著團隊合作的能力。「希望有更多不同專長、不同背景的人,打破單一的視角,為循環經濟開拓更多元的面向。」他說。
從個人到社群,你我也能成為永續變革的力量
今年十月份,全校師生的信箱都收到了一份由清大區域創新中心發出的2021年清滑大學永續發展年報,他們也表示收到時也感受到校方對於永續的重視。「學校已經跨出第一步,也期待之後可以持續努力,在學生日常生活的面向做出更多改變。」他們說。目前校內也有一些學生正在進行專案的籌劃,例如:疫情期間免洗餐具再次氾濫大家有目共睹,然而在校內自備環保餐具尚未成為主流。因此,有厚德書院學生發想「好唄好杯」飲料杯租借方案,計劃在校內建立飲料杯租賃—回收—清潔—重複使用的循環路徑,目前尚在策劃階段,希望未來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行動。
黃川指出,清大校內不少學生投入環保相關專案,不過受限於專案傳承、生涯選擇等等因素,持續超過一年的專案較為少見,這說明許多學生都能夠察覺到身邊的環境問題,也滿懷熱情與創意,將自己的構想積極付諸實踐,但「許多學生之所以走不下去,會不會是因為他們缺乏資源,缺少協助,背後沒有一個支持系統?」,也因此,打造一個穩定的循環經濟社群,讓學生在實施專案之前,有交流想法、共享資源、共同學習的機會,是循環經濟粥成立以來的重要目標。
多數人從小就不斷被灌輸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觀念,新聞版面上全球暖化、空氣污染、物種瀕危等駭人圖景也比比皆是。但作為渺小的個體,我們往往只能在自帶環保餐具、做好垃圾分類等小事上做出一些微薄的努力,也許許多體制上的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撼動。但以學生角度出發自主尋找資源、搭建團隊,追求「經濟發展與環境效益」之間的平衡,或許還是一個理想化的願景。而循環經濟粥的團隊正在努力將之付諸實踐,從興趣的培育導向知識的積累,再進一步孵化切實可行的專案,願能將熱情與理想,真正轉化為推動永續變革的力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