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來吧!上街發一碗石頭湯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 王筱珺、鄭羽芳

石頭湯團隊與參與友善街頭的同學們。(圖:點燃竹光-石頭湯團隊提供)

很難想像,眼前這些和我們年紀相仿的學生,已經開始靠著自己的力量,試圖改善社會的不平等。身為學生的他們踏入街頭源於一個簡單的目標,希望藉由上街行動讓大家能逐漸理解無家者在結構性貧窮中的成因,並給予平等的對待。於是這一群有行動力的學生,便因為理念一致而結合,從零開始,展開在街頭的關懷行動。


當學生走進街頭,點燃竹光

「點燃竹光——新竹石頭湯」於2019年由交大學生發起,陸續加入清大、陽交大等不同學校的同學。童話裡的石頭湯,寓意為結合眾人的力量分享善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點燃竹光」則將童話化為真實,藉由石頭湯的概念,希望從微小的「認識街頭」開始,透過傾聽來認識在新竹街頭生活的大哥、大姊,記錄其生命故事,並且定期上街發餐建立陪伴和信任,以達到「友善街頭」的可能。


經過幾次的活動下來,團隊也觀察到「學生」身分讓他們相較其他慈善團體,能有較多時間去關注、動員,並且因為石頭湯成員來自各個不同科系,透過各自專長相輔相成,因而能使關懷行動能更全面。對其他參與的同學而言,也能透過參與石頭湯團隊舉辦的活動,更加了解無家者議題,實踐關懷。另一方面,「學生」的身分,也較容易讓人感受到單純、親切,大哥、大姊通常不太能分辨出上街發放物資的團隊是慈善機構、NGO還是政府,相較而言學生便較容易在大哥、大姊心中留下印象。


到此,我們漸漸地對眼前這些人產生好奇,理念的背後,石頭湯是怎麼樣的組織,一群有意識的人如何凝聚、心與心如何連結,手把手的幫助如何串連起大家,一起走上街頭,將手上暖呼呼的物資,送到一位位無家者手中。

外出發送物資、上街派餐的時候,石頭湯的成員稱呼無家者為「大哥」、「大姊」。街頭上,每個無家者有各自的故事:有的有工作、有的則待業中、有的人因公受傷,難以再回到職場、有的人家庭網絡較薄弱,失業後求助無門……。無家者究竟何以「無家」呢?這背後往往有著一段無常的生命故事,透過石頭湯團隊的眼睛,這些大哥、大姊的面目不再模糊,而團隊正是圍繞著這份關懷持續行動。


友善街頭,石頭湯在做的是

「友善街頭」的上街活動頻率,避開期中期末考週,基本上是兩週一次上街發放物資,每次平均十五人,且通常會兵分二路(東門市場與火車站兩條路線),活動之前還需與合作店家討論實務的配送。這些多元繁瑣的籌備工作,雖無明確的固定分工,但成員們相互不僅協力,同時也能照應不同的工作內容。


完成這些程序後,就準備上街了嗎?不,學生不僅僅只是上街,活動開始之前石頭湯還會準備議題簡報,向前來響應的民眾傳達活動理念,以及應對無家者該有的態度與小撇步,例如團隊中的成員會在議題簡報分享自己上街的方式——設身處地以無家者的角度思考,避免站著將物資交到無家者手中,而讓無家者感覺自己是「受施捨」、「被給予」的一方。

儘管因線上採訪而無法看到受訪者的臉部表情,隔著螢幕,卻能感受到體貼從他們的言語中自然而然傾瀉而出。當今疫情下,有人上傳無家者脫下口罩的照片公審,也有人願意默默地提供口罩,石頭湯選擇以後者的態度關懷無家者。


在上街過程中,都會有一個成員負責記錄在路上遇到了那些大哥、大姊,以此紀錄有無新增的關懷對象,此外,也會將大哥、大姊們的回饋紀錄下來,問問缺甚麼資源,下次有機會的時候便會多準備一些。透過這樣的方式定期關懷新竹區的無家者,並且盡可能協助他們維持日常生活所需,以實際行動照亮社會的角落,以溫柔回應社會需求。


石頭湯作為轉接頭

而在深入了解無家者議題後,當學生們進一步成為參與者時,也會面臨一些挑戰。尤其體認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雙向的,甚至更為複雜,因此,石頭湯在街頭行動時還有兩項任務──讓參與者放下自身對無家者的成見,同時讓無家者更加接近社會和人群。


初與石頭湯團隊一起上街頭的學生,面對無家者不免會有不熟悉,甚至在互動中感到彆扭的情形。石頭湯的成員笑說,這就是團隊的功能,「有點像轉接頭那樣!」負責牽起學生與無家者之間的聯繫。至於無家者呢?街頭生態百百種,大哥、大姊的個性也不盡相同。面對話少、戒心較強的無家者,石頭湯盡可能用相處的時間卸下對方的心防,不過最關鍵的,還是參與者投入時間、真心與關懷,耐心給予傾聽及同理。


送餐之外,團隊也會與大哥、大姊聊聊天。(圖/ 點燃竹光-石頭湯團隊提供)

作為學生與無家者-乃至於校園與在地-的橋樑,成員們明白,團隊並非只為單次的行動服務。兩週一次持續性地投身街頭,是為了扎穩與無家者的關係,並培養學生更深入的知能,期望最終能夠喚起新竹在地居民對無家者議題的認識,進而接納該群體的存在。


石頭湯在街頭的角色

當問及與其他組織不同的地方,石頭湯團隊提到,目前新竹區關懷無家者的社福機構還有人安基金會、竹安基金會,當石頭湯上街時,會儘量錯開其他社福機構出訪的路線和時間,以此達到互補,並且避免資源短時間內重疊發放。另外,我們也很好奇石頭湯對於無家者安置的想法,街頭和安置中心是否有哪一種比較適合無家者。針對這個問題,身為學生的他們很巧妙地運用「宿舍」的概念比擬。


「安置機構就有點像宿舍的概念,因為宿舍畢竟是在一個管理的角色,所以可能有一些門禁限制或宿舍規範。」團隊中的成員指出,每個機構裡都會定訂一套規矩,比如幾點門禁、不能抽菸等等,對一些大哥、大姊來說,有些人就會覺得不如街頭生活自在。


每個人個性不同,習慣住的地方不同,因此,石頭湯團隊會回歸關懷的角度,告訴無家者哪裡有相對的資源,而不是直接介入,要無家者進入甚麼群體。無家者成為無家者,很多時候並非自己能選擇,背後交織著各種的原因,並非以「好吃懶做」就能簡單化約無家者的生命困境,石頭湯以自身的生活經驗共感社會議題,以他們理解社會的方式回應社會問題,一點一滴傳達訴求,期盼更多人的關注能改善無家者的生活。


傾聽大姊說自己的故事。(圖/ 點燃竹光-石頭湯團隊提供)


疫情之下,無法「居家」防疫的無家者

五月中,本土疫情爆發。不久後媒體高喊「同島一命」,全台灣一夕之間進入三級警戒,當然也衝擊到了無家者的生活。人生百味與石頭湯團隊都注意到了疫情下無家者的困境,大哥、大姊們能否適應這場巨變?面對生活型態的驟變,無家者的日常又有什麼樣的風景?


舉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實聯制為例,許多無家者沒有智慧型手機來掃描QR code,進出場所只能透過紙筆紀錄。甚至,大哥、大姐們往往連手機門號都沒有,實聯制需要詳細的聯絡資訊,但他們何來「聯絡電話」可以填寫?就這樣,無家者在疫情發生的當下,往往會背上「破口」的罵名,比如:聯絡方式是空包彈、不該移動…等。


面對這一連串的「指控」,石頭湯有些話想說。首先,無家者的移動也許是不得已,畢竟除了街頭以外,他們並無其他棲身之地。此外,更必須看見無家者所握有的資源其實難以配合防疫措施。現階段的石頭湯正在找尋合適的方式,上街頭傳遞重要的防疫資訊給大哥、大姊。他們相信疫情下更應當留意一般人視而不見的角落,因為在那裡還有很多弱勢等待他人伸出援手。

展望──未來的石頭湯

以學生作為街頭的參與者固有其優勢,有時卻會受限於期中/期末時程,抑或面臨組織成員畢業等情形。而校園內若有中介單位支援學生推進活動的行政流程,或許更可以有效運用資源,向外推廣、招募成員、讓議題擴散,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石頭湯成立至今,收過大大小小的反饋。在街頭上,有人指責無家者「不值得同情」、也有人質疑友善街頭的行動使得無家者更難以脫離依賴物資的迴圈…。面對這些聲音,團隊設立明確的目標與核心關懷,持續串聯學生社群,擴大同溫層。



訪談進入尾聲,石頭湯也分享了他們在新竹街頭的觀察:很多無家者之所以成為無家者,往往是身不由己。學生們熟識的一位大哥,因為九二一大地震失去至親,從家裡「掉」到街頭。其中一位成員說,「他(大哥)其實已經沒有家人了,也沒有一個家了。」透過學生的轉述,我們不只聆聽了一位無家者的生命經驗,同時也能反省對立的意見如何生成。學生們也從友善街頭的行動中體認到衝突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較少的同理與理解。


當前的產業環境與疫情後續效應,可能使無家者的處境雪上加霜。現階段的石頭湯仍堅持以關懷的視角,給予街頭上的無家者實際的幫助。在此,引出了一項重要的反思:我們所處的社會,正面臨一場劇烈的轉變,與此同時,該如何拉起更穩固的網子接住這些人呢?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