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舊城區文史探勘專欄】以美食引路,看見新竹老屋與歷史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舊城區文史探勘專欄】通識教育中心張繼瑩老師開設的「歷史現場:歷史文獻、現地考察與歷史書寫」核心通識,修課學生們結合歷史與地方文化書寫,帶大家認識新竹。

原文|許紘誠、林楷倫、木村芳禎、林佑恩、郭邦瑋、楊佩宜

改寫|張繼瑩老師、徐淑賢老師

攝影|域報編輯部



走在新竹的街上,除了米粉、貢丸與滷肉飯,你是否也想再探索更多美食?走在老城區,朝拜了關帝廟、城隍廟,也在新竹市政府前拍下美照上傳IG後,你可知道還有更多有故事的老屋藏在新竹的大街小巷中?就讓我們以美食引路,一起探訪新竹的老屋,與它背後的歷史吧!



中央路:戲棚下

 

第一站我們來到「戲棚下」炸雞茶飲店。它位於新竹市中央路上,一整排紅磚建造的兩層樓街屋。這類型的房子,是清代到日治時期台灣市鎮區民常見的建築,外有亭仔腳、面寬狹窄、內部縱身狹長,空間運用往往是前半部做為店面、後半部作為民居,呈現住商混用的特性。從「戲棚下」外觀的「圓弧狀磚拱」,可以推測應該是日治時期才興建的建築。經過多年轉變,房屋持有人幾度易手,商業經營習慣也從小店面轉向大面寬,老街屋究竟如何找到新生命,成為被關注的議題。但「戲棚下」則巧妙轉化了這個特點,在狹窄的一樓點餐、製餐,引導客人往二樓用餐,以樓層區隔油炸食物的氣味,並提供顧客寧靜的空間。

         

然而產生新生命的不只老街屋,同時也是一對父子的新合作。「戲棚下」炸雞茶飲店是在2018年夏天,由陳吉蕃、陳宥達父子一同開業,問到老闆怎麼會想在老屋中賣炸雞?原來是父親(陳吉蕃先生)曾經在日本的橫濱中華街擔任中華料理主廚,最拿手的料理就是唐揚雞。父子之間總是因為工作聚少離多,但唐揚雞的滋味,就會讓兒子想起父親,用味道牽動的情感,就變成創業的最佳選擇。


設計用餐區時,陳宥達則想起自己成長的年代裡,正好有一部火紅的電影──霸王別姬,由此為主題,繪製了水墨的霸王別姬圖,也以此為餐點命名。店內的招牌餐是「霸王」無骨炸雞,雞肉香酥軟嫩,加上蔥、蒜與辣椒,可口無比。搭配厚切馬鈴薯片與檸檬片,讓人食用時依照喜好加入,讓吃東西就像導演,指揮每種食材在舌尖的舞台上展現不同美味。


站在「戲棚下」,我們打開的不只是勾連父子記憶、你我味蕾的美味炸雞,還有一部1993年的好電影,以及一棟日治紅磚老街屋的新生命。



府後街:京町家

 

第二站我們來到府後街,這塊原本作為日治時期官廳以及宿舍的區域,曾經有著許多日式建築。二戰結束後,日本政權結束對台統治,這批隸屬日本官方所有的房屋為我國政府接收,分配給新的公家機關員工使用,然而,木造建築維護不易,便逐漸荒頹傾圮。其中,有一間日式建築,現在掛著「京町家串燒居酒屋」的招牌,就曾經在戰後,被分配給彰化銀行當作員工宿舍,隨著房屋老舊,一度成為廢墟。

 

直到2016年,現任店長林光良發現它們。經過鍥而不捨的洽談,才承租下來進行整修。為了突顯日式老房子的空間特色,同時又要考慮居酒屋的營業特性,他調整房屋隔間、加強地板結構。並選擇用透明壓克力板保護老屋;既防止了使用時的破壞,同時又能展示屋子本身的特色,讓「京町家」成為一間從口味到視覺感受都相當日式的居酒屋。

 

店內提供的食物相當多元,從串燒、烤物、炸物、小菜到酒品應有盡有,並裝飾著許多富有日本風情的擺飾,更設有戶外用餐區,讓顧客在星空與老樹間享用餐點。整體氛圍寧靜且日系,是個聚餐的好地方。這裡更擺放了許多過往的照片,搭配昏黃的燈光,讓我們在此吃一餐,就得到了一台時光機,帶領我們看見老新竹公務人員的下班日常。

 


 東門街:辛志平校長故居

 

說到老新竹公務人員,就讓人想到新竹中學的校長──辛志平。他是戰後第一任的新竹中學校長,任職將近30年,奠定了新竹中學的教學理念與多元的課外活動,影響力之大,據說早年的竹中學生,都有一個自己的辛校長小故事。

 

辛志平任職竹中期間,居住的是位於火車站附近、東門街上的竹中校長宿舍。這棟宿舍起建於1920年代,從日治時期的大木俊九郎校長就開始使用,戰後被我國政府接收,辛志平在此居住直至1985年逝世。因此,現在仍習慣稱呼這棟建築為「辛志平校長故居」。

 

目前的故居園區,是由三棟建築組成,分別是校長宿舍、咖啡館、餐酒館組成。從正門口進去所看到的第一棟建築即是原本的校長宿舍,可供大眾參觀。進入宿舍時需要脫鞋並穿著襪子。屋內有導覽人員,會非常熱心地向大家介紹這棟日式宿舍的歷史以及屋內各項東西的用途。也是透過導覽人員,我們才知道這棟建築在辛校長逝世後就乏人問津,一度因老舊要被拆除,現址被規劃為停車場。還好竹中校友以及清大木造社同學的努力,才保存下這棟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並於2002年列為市定古蹟。當時故居的屋頂已經嚴重毀損,整個垮了下來。目前所見的老屋屋頂雖然經過修復,但天花板的結構也已經和原樣相差甚遠。雖有遺憾,總是保住大部分的老房子。

 

而位於校長宿舍右手邊的木造玻璃屋咖啡館,原本是設在校長宿舍內,但由於曾發生過客人不小心打翻咖啡的事件,為了避免類似事情再次發生,傷害古蹟建築,因此另外蓋了新的空間以經營咖啡館。另外一棟宿舍後的建築,則是委外託經營,目前為餐酒館。

 

我們原本以為參訪故居的人不會很多;但意外的是,我們前往探訪的這天,遊客非常多。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有人在餐酒館中舉辦婚禮。能有古蹟為伴用餐,甚至完成終身大事,這對賓客與新人來說,都是相當特殊的體驗。這樣的活化讓餐點加值,吃出不一樣的味道。餐廳也讓古蹟有更多的人氣,讓它的空間與故事與我們的生活相融。而從辛志平校長故居,還可以看到新竹中學與不同時代教育者的百年樹人精神,故居園區的保留,讓辛志平不但是新竹中學的校長,也成為代表新竹的校長。

  


勝利路:李克承博士故居

 

在新竹,除了百年樹人的辛志平,還有百年醫療的代表者──李克承。他的故居位於新竹大遠百後方的勝利路上,是一棟L型配置的日式建築。

 

這棟建築原本是由三位日本商鋪的經營者──池田門、有本兼治、三上秀雄於1943年左右共同興建,二戰結束時,如同許多即將離開的日本人,會將手上的財產轉讓給當時的台灣人,建物擁有者之一池田門就將此建築與土地轉讓給李克承醫學博士。李克承博士出身新竹在地家族,是李錫金的後裔。又是新竹第一位醫學博士,自然受到大家的注目。

 

但戰後初期的混亂,讓買賣過程出現瑕疵,導致沒有相關契約留存。因此在政府來台後,土地竟被劃歸國有。這類爭議在當時是時有所聞。慶幸的是,後來這塊土地轉由當時的新竹市公所持有(早期新竹市為縣轄市),李克承及家人才免搬遷之苦。

 

李克承行醫濟世外,也熱心地方事務,只要是老一輩的新竹人都知道李醫師,受民眾愛戴的他,總是被鄉里稱為「李博」。李博於1986年逝世,1996年李克承夫人將建物交還新竹市政府。由於新竹市政府曾一度將此處開放為在地文藝人士的聚會場所,所以又被稱為「西門會館」。

 

2006年,傳出新竹市政府希望標售該建物與土地的消息,因此引發新竹文化人士與藝文團體的注意,開啟一系列保存李克承故居的呼籲與串連行動。時任市長林政則也召開專案小組,討論故居保留、使用與管理問題。終於在2011年列為市定古蹟,並於隔年進行整修,委外經營,成為一間古蹟咖啡廳。

 


透過〈李克承博士故居調查研究〉可知,這棟建築的整體空間分配,大多是設計公共空間,提供居住與儲藏空間的比例較低,因此可以推測原本就是做為聚會使用的會所。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1940年代台灣興建的日式房屋,其實已經逐漸融入西洋特色,譬如:使用水泥、設計可以放置沙發的接待空間、以中央走廊連通所有房間等等。但這些設計都沒有出現在李克承博士故居中,相反地,此建築仍然維持著傳統和式建築的規劃與興建方式,並在各類型門窗、欄間等開口上,以「円」字樣做為線條設計圖象,相當特殊。

 

受委託經營故居的新橋集團,對於這棟建築的運用與保護非常仔細,除了依照政府法規,未在古蹟內進行明火料理之外,也規定必須脫鞋著襪方可入內用餐。窗戶上也貼有標語提醒顧客,若有需要開關窗戶,需委託店員處理,以免因為生疏或者動作不當,傷害了脆弱的木質門窗。在餐點提供上,主要銷售咖啡、茶飲、生吐司、三明治與肉桂捲等西式點心,雖然與故居本身的日式風格有些差異,但想到這棟和洋混合的建築,這種差異也許也是一種融合。在這裡用餐頗有文青的感覺,如果能夠多了解李克承的故事,也許會發現李博就是那個時代的文青。

  


南大路:下竹町與新築窟

 

最後一個引起我們興趣的地點,是位於新竹市南大路上的「下竹町」展覽館。以及展覽館斜對面的「新築窟」創意蔬食餐酒館。這兩棟日式建築興建於1920-1930年代,是典型的雙拼木造日式建築。一棟有兩戶,為日治時期丙種官舍,應做為基層警察宿舍使用。2016年列為歷史建築,2021年起由時藝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以BOT+OT形式承接營運。

 

現在的南大路周邊,日治時期被稱為「南門外」,1935年改名「黑金町」。戰後初期更名為「土城里」,1951年又調整為「南大里」,現在改為「下竹里」。這塊區域過往除了警察宿舍群,也曾有鐵道部宿舍群。但由於房屋坍塌嚴重,加上周邊道路調整,最後只保留了兩棟宿舍建築。從現在與過往的行政區域名稱可知,這裡與新竹的土城歷史有關,同時也與火車站的發展相連。現在用「下竹町」來命名,似乎是有意連結今日的行政區名,以及日治時代的關係(町)。

 

下竹町展覽館以藝術文創為經營主軸,引進國內外藝術展覽,並舉辦老屋納涼市集與老樹文創市集,聚集對人文有興趣的群眾,一同感受生活中的趣味。在這裡參觀,不僅欣賞老房子,也可以聞到撲鼻而來的檜木香。這種多重感官的享受,瞬間就把我們帶回了昭和時光。

 

對面的新築窟則是由Ooh Cha Cha 自然食團隊進駐,提供泰式、越式、韓式、台式的蔬食料理。假日下午的新築窟,顧客人數相當多,室內與室外都坐滿了客人,更有音響放著流行歌,是一間來消費,心情就會變得很好的餐廳。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新築窟」之名的雙關趣味。

 

日治時期基層警察宿舍的活化方式,是將藝術展覽與餐廳經營,分別導入兩棟宿舍。仔細觀察藝術展覽的館舍雖然較能與老屋空間互相搭配,但人流較少,還是要靠文青市集來吸引遊客;餐廳經營的部分,則主打異國風情料理,很容易吸引大量消費者。

 


結語

 

從下竹町與新築窟的經營情況,以及時常看到的知名咖啡廳進駐古蹟,帶動人潮等新聞,我們發現,似乎「老屋+美食」是當前老宅、歷史建築、古蹟活化的良方。但經過更細膩的考察則會發現,這個良方的背後,大眾關注的往往是美食與知名咖啡館,但對於老房子的故事卻總是潦草而過。

 

然而,這些乘載美食與知名咖啡館消費空間的老房子,究竟是沒有故事,還是沒有「被發現」故事,其實透過前面我們造訪的各類老屋餐廳和介紹,大家心裡應該已經有了答案。在老屋活化的過程中,那把重新打開「建築本身的意義」,以及「建築與周邊居民之間的關係」的鑰匙,其實就在我們自己手上。

 

當我們每一次走入這些老房子消費,同時也開始探索這些老屋的故事,就能讓「消費」與「活化」成為身體與知識的雙重追求;既完成了吃飯、購物的需要,也進入認識城市的起點,逐步看見老屋背後的歷史文化。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7刊(2023年特別號)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