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域報編輯團隊

2023 城思跨界PBL:編寫一篇台日文化交換日記

文|劉子瑜



今年八月,一群來自全台各地充滿熱忱與行動力的高中生、大學生與日本千葉大學生,懷著與新竹深淺不一的各樣緣份,以中、英、日三種語言深度交流,九天之間一同攜手穿梭於新竹舊城區,探查街區巷弄、訪談特色商家,並研擬出四組創意行動方案,圓滿實踐今年度的「2023 城思跨界PBL工作坊:開箱舊城,台日文化交換日記」。

 


九天之間,攜手穿梭於舊城街道

 

「PBL」是什麼呢?「PBL」為「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工作坊導師陳泓維表示:「PBL是一種有別於既有體系的教學模式,核心在於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透過發掘真實世界中的問題,以達到知識與技能學習的目的。」清華大學「REAL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每年與昌禾教育基金會合作,以新竹市舊城區為學習場域,舉辦一場PBL問題導向學習工作坊,邀請各地學子,無論是否熟悉新竹,皆可親身觀察這片土地及其在地的生活經驗,參與這場跨領域的學習與行動。今年度的工作坊更是與清華大學姊妹校——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教授合作,邀請日本大學生前往舊城區,進行跨文化的觀察與交流。

 

作為北台灣最早建立與發展的城市,新竹舊城區無論建築、街景與傳統產業,皆承載了豐厚的歷史底蘊,與多元、多變的現代消費社會交融,成為當今屬於舊城區的在地生活風貌。而這次的工作坊便以貼近學生與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的東門市場、中央商場一帶為核心,並將視野延伸至舊城區的其他場域:理論教學、田野調查與小組討論三者並重,穿插於九天學習之中。由新竹學生帶著外地學生走訪舊城區各個角落、再由在地商家與同學們分享每一則不為人知的獨家故事,而後各小組與受訪店家們合作共創新的行動方案。

 


走訪在地店家,共創行動方案

 

隱身於中央商場的「想,做書店」,由在地青年小庭與其父親共同經營。店主小庭帶著同學們認識商場內的各式特色店家——諸如新竹最老的香行、傳統嫁妝寢具專賣店、布料行到客製旗袍……中央商場飽滿紀錄了傳統在地人的生命故事,而書店的開設也嘗試為老商場注入了新的活力與人文氣息。小組同學們蒐集故事後製作了清新風格的商場中英文化導覽特色地圖與明信片,記錄下年輕人所觀察、所欣賞到的文化魅力。

 

同為青年創業的艾比兒甜點,自腳踏車創業,逐步愈發受到客人們的歡迎與喜愛,後落腳於東門市場三樓。除平價美味的甜點外,其貓咪店長「咪咪」也擄獲了許多客人的心,行動小組看準了這一塊,一起設計咪咪專屬貼紙與手作回憶錄介紹卡,紀錄故事並推廣店家特色。行動方案受到了店長肯定,回憶錄於營隊結束後成為了店內擺設,靜靜向來訪客人們訴說著背後的故事。

 

若走入東門市場二樓,則可探訪另一家充滿藝術氣息的「三五好友」文創茶啡坊。懷有各式國際化經歷的Candice對人文藝術涉略甚廣,店內舉凡來自世界各地的茶杯、餐具與室內擺設,皆帶有Candice的選品巧思與故事;茶啡坊也不時舉辦展覽,邀請各地好友前來參觀、交流,為東門市場注入美學與文藝氣息。因其脈絡,同學們提出增添菜單語言多元化的方案,並與Candice熱切討論品牌行銷與數位行銷的各種可能性。

 

老市場中歷史悠久的甜不辣工廠,如何因應傳統與現代的消費文化,傳承記憶中的味道?小組面對經驗累積與台灣傳統美食文化的國際化推廣議題,多次造訪著東門市場三樓在地老店「漁香甜不辣」其店面、製程工廠,紀錄、梳理其脈絡:就中、英、日三種語言與其潛在需求,除縝密的專有名詞的翻譯與說明外,也添加了背景故事的介紹,提供感興趣的外地遊客店內閱覽,將跨世代的記憶傳承與美食溫度化作親切而溫暖的說明故事。

 


跨越每一道隔閡的對話

 

前來參與的同學,與新竹的緣份深淺不一,即使作為在地人或於當地就讀,仍可以不同角度於每一天重新認識這座城市:帶著不同回憶、想像與期待,舉凡熱鬧老街文化至貓咪咖啡廳,於課間相約一同遊覽新竹縣市的同學們,在玩樂之中交換著對這片土地的印象——經驗的交流跨越了時空距離,而在每一場對話之中,也是對自身生命經驗的梳理,以及對人與土地關係的探尋。

 

問題導向學習工作坊鼓勵同學盡情嘗試、盡情發想、鼓勵對話溝通、鼓勵摸索即使可能犯錯或是沒有結果的行動,導師在其中僅扮演著提點與協助的角色,從旁支持同學們跨越每一道隔閡與挑戰。而合作店家也作為人生經驗的引導者,提供同學們於社會與職場行動嘗試的經驗分享,並以不同社會角色的立場提出考量與建議,進而成就每一道行動方案。



 學習工作坊的延續

 

九天工作坊在成果發表會的掌聲之中圓滿落幕,然而其影響力並無就此停止:同學們包含於工作坊結束後跨國度的再次相約,轉由日本學生向台灣學生介紹其風土與樂趣;部份行動小組也自主與店家延續開發更深入的行動方案,並自發研究專利與智慧財產權等議題;清大同學們也可修習相關課程,持續進行各方面向的在地探索與實作。學員們於個人的行動也將擴散於日常之中:觀察並紀錄巷弄街道所在的活力與魅力,在與城市的對話之中,認識這片土地文化、認識自己所追尋的方向。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7刊(2023年特別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