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鼓勵創意萌芽,開拓永續行動——專訪科管院永續發展辦公室林勤富教授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黃之斕


科管院永續發展辦公室舉辦第一屆「創新未來,永續我來」SDGs實踐計畫,鼓勵清華學生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主軸,聯結在地特色,跨域合作,發想計畫並投入實踐。經過第一階段評選,自眾多團隊提案中選出十件計畫,獲選團隊將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內以實地實作的方式把自己對永續的想象轉變為具體行動。此次我們訪問科管院永續辦公室的永續長林勤富教授,談談清華學生在永續領域的參與。


談到科管院永續發展辦公室舉辦此次計畫的緣起,林勤富教授認爲,近年來永續成爲趨勢,科管院也期待發揮自身特色為學校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教授談到,開放清華學生提案有助於匯聚更多元、更創新的想法,「希望從學生端推動,鼓勵學生帶頭的永續實踐。」此外,「校友的支持是科管院強大的優勢」,有賴於校友的鼎力相助,此次計畫得以在最後的評審階段納入校友的意見,或是媒合校友力量為團隊提供輔導或贊助,讓學生的創意不止步於此次比賽,而是有機會成為更長遠的行動。也正是因為校友支持,在計畫初期獲選團隊就得到豐厚的實踐基金,「我們希望學生真的去做,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而加以改善,或者探索更好的模式。」



徵件期間共收到26個參賽團隊的提案,涉及SDGs十七項目標中的多個議題,環保、健康、永續城鄉等多元領域。儘管當中有些團隊遺憾落選,但老師強調「同學們的提案都有很多創意」,有些提案沒有被選中,或許是因為當前方向不夠明確,或者暫時不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入選的提案「也不一定要在短期内看到成果」,只是希望在創意萌芽的階段,幫助他們建立一些試點,有一些試錯與成長的空間,開拓永續經營的模式,而非止步於一次性的行動。


此次計畫的獨特之處在於期待學生將「在地聯結」納入。SDGs雖是全球共通的遠大目標,也需要國家之間的合作與互動,但他指出,「許多在地問題需要因地制宜處理,或者一些由下而上找到的解決方法,可以往國際的層面投射出去」,即使沒有“one size fits all”的萬能解方,也能夠爲全球的永續問題帶來參考價值。以學生現有的能力與資源,若從最貼近自身的校園或桃竹苗地區出發,能夠幫助學生從自己觀察到的在地現象作為切入點,後續也更容易深入在地進行實踐。本次收到的提案中,同學們關注到的問題涵蓋桃竹苗地區高齡需求,校園防疫,電子廢材回收等,期許以自己的行動為地方注入改變的力量。



近年來永續的種子在清華遍地發芽,各系所的學術研究,行政管理,公共參與等方面皆朝永續的方向邁進。2022年,清華大學在國際高教永續促進協會舉辦的STARS (The Sustainability Tracking, Assessment& Rating System)大學永續評比榮獲金質標章,在永續表現上躋身全球頂尖大學的行列。不過林勤富教授也點出,「獎章只是階段性的目標」,他從科技法律的專業領域出發,談到「制度化」的重要性。「一個永續的計畫想要成功,背後的財務運營與管理制度很重要。」避免短視的目標或是短期内大量集中投入的資源配置,不斷促進自我檢視與資源盤點,「發現我們在資源分配上還有哪些需要改善之處」。


與此同時,他也認爲「制度化能夠容許實驗性的做法」,讓大家能夠在嘗試過程中遇到問題能夠及時改善。在制度支持下,有更大的彈性和實驗的空間。目前清華大學中各個行政與教學單位都設置了永續長,共同組成永續發展委員會,定期開會交換資訊,也正是呼應學校對永續的重視,使每個單位的永續規劃能夠依循日益完善的制度穩健發展。


「SDGs目標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領域,大家做的各式各樣的事情都與永續相關。」林勤富教授談到,無論理工或是人文,各個領域都能夠為永續發展助力,因此亦鼓勵學生在自身領域融入永續的思維。科管院也從新興科技、商業管理的面向出發,持續開設企業責任、能源政策等課程,培育學生成爲積極承擔全球永續責任的行動者。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1刊(2022年04月號)〈Campus as a Living Lab〉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有限責任臺灣城鄉永續生活消費合作社(十里方圓)招募社員

在城鄉生活、工作與學習的朋友們: 消費對現代人來說,時常僅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行為。在全球化盛行的世界,我們難以認識製造者,習慣向連鎖大企業購買統一製造、相同規格的產品,而非把心力放在沒有大量行銷經費、通路資源的小商家與小農。然而,這些在地的小型農業生產、工藝,或...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