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pace → Place:第二屆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清華綠點點、《域報》編輯室  攝|清華綠點點


學者用數據丈量空間(Space),人們則用生命經驗地方(Place)。透過行動,藉由交流,我們將清華活成記憶的模樣。第二屆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借用人本主義地理學者段義孚對「空間」與「地方」的討論,以「Space→Place」為題,並期待透過計畫團隊的行動,轉化抽象的空間,成為賦予意義與價值的地方;實踐抽象的永續,創造發揮影響與變革的方案。


第二屆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 NTHU Campus as a Living Lab


國立清華大學近年來無論在教學、研究,抑或是校務治理上,致力於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規劃與執行。其中,為讓關注永續議題的清華學子們,在學校的支持下,放膽嘗試校園永續的專案,由區域創新中心與清華綠點點團隊所共同主辦的「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 NTHU Campus as a Living Lab),於今年春季邁入第二屆,由超過十組來自大學部和研究所、橫跨各學院的學生團隊參與,以行動回應來自校園各單位所提出的永續挑戰的「題目」。


此屆計畫首度建立「孵化組」、「加速組」雙軌制,以及「引導師制度」和「支持機制」,透過團隊提案、設計思考工作坊、計畫執行與成果交流,一系列時間長達半年的豐富活動計畫,搭配說明會、開幕式、提案展覽、定期訪談等各項交流及培力活動,期待讓有意願回應校園永續議題,但卻缺乏機會和方法的學生,經由計畫時程逐步拆解議題,並提出可驗證的解決方案。


參與團隊以提案完整度分為孵化組及加速組,不僅透過培力培養專案研究和提案能力,更有機會直接和提案單位溝通合作,於半年期間在清華校園測試提案,並針對測試結果調整,以更切合實務和需求。藉由「學校出題、學生解題」的提案競賽,建立一座串連「學校、教師、學生」三方行動者相互溝通交流的橋樑,創造校園影響力,促進其合作與共榮,共創永續校園環境、落實永續教育。


校園永續議題的共同討論


此屆實驗室的執行題目,扣緊校園生活與永續發展:清華學院邀請參與者以充滿跨領域、跨文化學習氛圍的教育館空間,一同規劃提升環境的交流性與共創性,以及針對一樓「承德空間」與樓頂「承德天空」的空間特性與使用氛圍,規劃相應的場域活化方案;清華學院「城鄉永續生活消費合作社(十里方圓)」除邀請專案橋接合作社的「智慧販賣機台」、「PandaSwap(好物交換App)」等服務項目,也以「永續提案」、「區塊鏈與社區貨幣」、「農產銷售」等多元議題關鍵字,邀請相應團隊共同參與執行。


總務處/環安中心期許團隊在校園環境中,嘗試提升教職員工生自備餐具的風氣,增進環境友善;並於食衣住行各面向,思考在校園內的同學們,如何由個人行動與實踐,為節能減碳出一份心力。教務處則關注外籍生於英語授課之外,所修習之多元課程其學科專業的語言難度與教育資源議題,期望學生團隊以促進「適性雙語學習環境」為主題,針對既有的中文課程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提高外籍學生選課的多樣性和可能性。


Space → Place 期中成果互動展


系列活動自二月啟動,於四月底旺宏館穿堂辦理期中展覽「Space → Place」:由孵化組呈現題目解構的成果及欲發展的行動、加速組呈現專案過往之成果及未來計畫,將藉由展覽呈現各參與團隊階段成果,同時取得評審老師的建議與觀展者的回饋。


於0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開展的「Space → Place」,包含孵化組的「未來的天空孵蛋蛋」、「永續一起來」、「泱泱大國」、「天空神農斯」、「庭院森森森幾許」、「Sustainability Explorers」,以及加速組的「SDGsMap」、「ABLE」、「國際學伴計畫小組」、「垃圾去哪兒」、「回餿者」,共 11 組提案團隊與觀展者分享計畫的執行。


除團隊成果外,也將同步分享清華永續年報與永續宣言、清華綠點點團隊介紹,以及校園相關資源的分享。在開放性的展覽空間中,更佈有回饋互動與驚喜抽獎,邀請校園內外所有觀展者一同參與這份永續生活及創新的實驗計畫。


展覽期間:04月22日至04月28日止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旺宏館一樓穿堂 指導單位:國立清華大學 教務處、總務處/環安中心、清華學院 主辦單位:區域創新中心 共同主辦:清華綠點點

串聯實驗場域——區域創新中心作為溝通橋樑的角色

文|區域創新中心研究助理 黃雅薇


第一屆「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簡稱 NTHU CLL)於 2022 年 03 月 20 日正式展開。第一屆的發想起點是呼應近年來清華大學開始積極推動永續方面的各項作為。一開始大家對於校園中的永續所想到的可能比較接近校園內的回收率、節能、節水等等;但 NTHU CLL 想做的是呼應「Campus as a Living Lab」的概念,將校園視為一種獨特的生態系統,以各個運作的面向(教學、行政、治理)以及各利害關係人(老師、職員、學生等)為節點,串聯起來作為一個實驗的場域,去嘗試各種校園內與永續相關的議題實作。


因此,作為主辦單位,區域創新中心在第一屆嘗試扮演一個溝通橋梁,連接各個出題的行政單位以及參賽的學生團隊。另外,第一屆的期中階段性成果展也嘗試與校外單位(創價學會)聯合展出,除了達到更廣泛的宣傳效果,也使得「校園永續議題」不只侷限在校園的空間,更能觸及校外民眾,與周遭居民產生連結。


第一屆的舉辦雖然尚未成熟,具有高度實驗性;但在學生團隊「清華綠點點」的密切協作下,我們規劃為期二個月的專案期程,著重於支持各專案的「發想」階段;目的在於透過首屆的舉辦提供一個公開的平台,讓校園永續議題開始被看見、行政單位與學生有個穩固且良性的管道可以討論、合作,並透過展覽曝光,讓全校師生、職員都能對這些議題有進一步的了解,進而投入其中產生改變。


兩屆活動辦理經驗及檢視——綠點點執行團隊

文|清華綠點點團隊


第一屆 NTHU CLL 有 12 個來自不同學院、橫跨學碩博的計畫團隊參與,以工學院和大學四年級的同學為多,並以「SDGs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和「SDGs 11 永續城市」為題目主要方向。此外,為了實踐減廢精神,清華綠點點的展覽團隊,達到 99.8% 展品與展櫃的循環再利用。重達 1 公噸逾的展品,最後僅產生 1.4 kg 的不可回收物。


僅 2 個月的專案行動,不同年級的計畫團隊都遇到不少困難。在第一屆的計畫中途、約莫四月中旬時,清華綠點點團隊訪談了 4 個組別,1 到 4 年級皆有。當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計畫方案上的挑戰,包含希望有業師可以針對方案提供建議、專案協調經驗較少,導致討論和執行上不順利,也會覺得計畫時程太緊湊。


因此,為回應第一屆計畫團隊遇到的挑戰,第二屆「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嘗試帶入三個調整:延長計畫時程到半年、按照專案階段區分成孵化組和加速組、建立「引導師」支持機制。


透過延長計畫時程,讓同學們在暑假期間,還能繼續規劃和推動校園永續行動方案;藉由區分出以「概念規劃」為主的孵化組,以及建立在「既有專案基礎」的加速組,讓培訓資源可以集中投注在萌芽階段的專案,而已經有成熟方案的計畫團隊,則可以有更多時間留給方案執行。最後,透過「引導師」支持機制,由熟悉「設計思考」專案發展流程的服務科學研究所碩士生,擔任計畫團隊的「引導師」,回應計畫團隊在發展專案上遇到的挑戰。


「對於籌備團隊來說,不只能接觸到很多元的活動形式去展現實驗室的面貌,另一方面來說,如何透過不同的管道給予參賽團隊協助,是一件很需要創意及觀察的事,而我們(籌備團隊)都很樂在其中。」成員伊茹由團隊角度出發,如此看待執行經驗。而成員芷琳分享,展覽籌劃團隊的同學都是第一次策展,原先想像著策展的複雜性,實際操作後更是認知到整個規劃運行需要多人的協力。儘管如此,嘗試設計平面圖、規劃展覽內容及動線,感到複雜的同時也充滿成就感。「能夠引導大家路過展區時,用什麼角度去看這個展,如何看這些參展團隊的作品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此屆活動報名團隊,多由大一及大二同學組成,並遍佈各系院(科管院、教育學院、清華學院、工學院、藝術學院等)。團隊成員駿緯觀察到:透過各組提案內容,可發現同學們對於校園永續議題的關心,並根據過去的經驗、想法,提出許多豐富且獨特的解方,顯見此計畫及校園永續議題漸漸朝向多元涵融的方向發展。


第二屆清華綠點點 2023 春季 成員名單(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文華暄、王莉琪、王箖羚、江芷琳、江家豪、呂姝嫻、林子芹、侯晴文、 洪祥祐、洪詩媛、張廷緯、許庭語、陳依琳、彭駿緯、曾思誠、曾毓萱、 黃 川、黃珮瑄、廖于婷、廖文翊、劉芝廷、蔡承翰、鄭伊茹、謝之豫、蘇芷儀

階段執行觀察:出題單位與計畫團隊的合作經驗分享

文|清華綠點點 黃川


「三月底接洽團隊時才意識到,四月中就要繳交計畫初稿,時程其實蠻趕的。」出題單位「清華學院 - 城鄉永續生活消費合作社(十里方圓)」(以下簡稱合作社)孵化組的負責人,清華大學工工系大四的陳皆錫同學提到:「我們趕緊與計畫團隊聯繫,在03月25日的設計思考工作坊前,請他們提供對實作的想法,並初步交流釐清合作社的現況。」即使時間很緊迫,陳皆錫強調,計畫團隊仍然在四月初提交了計畫草案,並與合作社進一步討論方案規劃。


除了作為合作社和計畫團隊之間的聯絡人,皆錫去年也是第一屆「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的參賽成員,同時也是當時負責訪談計畫團隊的「行動者研究員」之一。當被問及計畫團隊目前面臨的問題時,陳皆錫結合過去的專案執行和訪談經驗,指出:「熱情洋溢的同學們很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但也因此在前期研究相對缺乏。由此,在發展團隊自身感興趣實踐的專案時,便尚難兼顧場域中其他關係人的期待。因此『如何找出共同需求,進而發展與落實專案』將是合作社後續和計畫團隊需要持續磨合的方向之一。」


多方共創而成的Campus as a Living Lab


作為創新及實踐導向的活動計畫,階段執行至今,除時刻自我檢視及改善策略外,透過各項交流互動,各單位及團隊間逐步加深共識、默契與關係連結性。五月起,實驗室計畫將進一步陸續辦理行動方案實作工作坊、暑期計畫調整訪談、永續方案咖啡館與成果發表會等活動,透過多方角色行動之間彼此的傾聽、建議與協助,落實共創及共好之計畫主旨,並於清華師生的校園生活軌跡中,提升清華永續實踐的行動力與多元性。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5刊(2023年04月號)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有限責任臺灣城鄉永續生活消費合作社(十里方圓)招募社員

在城鄉生活、工作與學習的朋友們: 消費對現代人來說,時常僅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行為。在全球化盛行的世界,我們難以認識製造者,習慣向連鎖大企業購買統一製造、相同規格的產品,而非把心力放在沒有大量行銷經費、通路資源的小商家與小農。然而,這些在地的小型農業生產、工藝,或...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