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之斕
圖|清華學院國際學士班、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
全球肆虐的疫情一度阻礙外籍生來台的腳步,如今隨著邊境管控逐漸解封,清華的各項國際交流事務也漸漸重回正軌,越來越多海外學生經由留學或短期交換的管道走進清華校園,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清華學生期待開拓國際視野、走向教室以外的廣袤世界。本次《域報》訪問清華國際學士班陳宜欣主任,以及第二屆「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計畫獲得錄取的兩個學生團隊,與讀者共同思考國際學生走入清華所帶來的擾動與改變,亦探討清華校方與學生的行動如何創造多樣化的跨國交流機會。
從Receiver到Giver:外籍生在清華
「多樣化的學習路徑」是清華學院國際學士班最鮮明的特色之一。陳宜欣主任談到,清華並未成立獨立的「國際專班」或「國際學院」,而是在大二將學生從國際學士班分流至不同科系,讓外籍同學擁有更彈性、更多元的選擇。許多大專院校規定外籍生入學的第一年一律在華語中心學習中文,然而學習一門全新外語的歷程往往漫長而不易,儘管日常溝通所需的中文相對較輕鬆,「去外頭買飯、買珍珠奶茶,都沒有問題」,但短短一年時間掌握的中文程度通常不足以應付大學課程;此外,「學生們想要的專長不太一樣」,不少外籍學生希望除了中文學習外,也能有更多時間投入在自己想要專精的學術領域上。基於這些需求,國際學士班調整學制設計,分為甲、乙二組:甲組側重華語教學,乙組則與科管、電機等學院合作提供英文授課的課程。
隻身一人來到離家千里之外的台灣,除了語言的隔閡,文化上、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也構成挑戰。陳主任提到「大部分不習慣都跟吃有關」,例如東歐學生來台灣後常常想念家鄉餐桌上的沙拉、起司。所幸,清大越來越多的齋舍開始規劃廚房或可以烹煮食物的空間,能夠幫助他們暫時緩解舌尖上的鄉愁。談到外籍生的學業,陳主任認為最常見的衝擊來自數學。主任笑著說「台灣學生算數學的速度都很快」,但國外的數學教育常常更重視理解,導致外籍生的計算速度可能不如台灣學生。因此,國際學士班常請課業表現較好的外籍生擔任助教,或是分享學習、生活上成功適應新環境的經驗,從而幫助暫時遭遇困難的學弟妹保持信心,在外籍生之間逐步形成互助的社群。另外,主任也強調心理層面的支援,部分外籍生出現生活或情緒上的適應不良而來到系辦求助時,「有時發現超出我們的能力,我們就會去轉介(到諮商中心)。」
融入台灣、融入清華的歷程中交織著酸甜苦辣的經驗,即使外籍學生的生活中伴隨著各樣挑戰,他們仍然為校園乃至新竹在地帶來重要的影響。四月清華校慶期間,僑生聯誼會、外籍生聯誼會以「緣聚」為主題舉辦國際節活動,在清華大草坪上,美食攤位、異國文化體驗工作坊、歌舞表演輪番登場,在輕鬆熱鬧的氛圍裡,讓同學們有機會觸碰全球各處的文化,並激發進一步的探索與交流。清華國際學士班也曾與新竹女中、新竹中學合作 “Culture Exchange”的活動,外籍大學生輪流走進各班,分享自己國家的文化,各類話題中「異國飲食」最吸引同學們的興趣。「不僅是Receiver,也成為Giver。」,這是外籍生身上漸漸發生的轉變與成長。
用行動打造更好的雙語學習環境:清大學生的自主實踐
「儘管本校致力於提供更多的英語授課課程,以滿足外籍生的需求,但或許仍無法滿足他們對多元學科領域的需求......」翻開「第二屆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的計畫說明,可以看出在外籍學生的學習體驗中,語言隔閡仍然是難以避免的阻礙:「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由校方各處室針對校園的永續議題出題,學生組隊解題。其中,兩個學生團隊拿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回應「適性雙語學習環境」這一問題,著力於減少外籍生在選課、修課上所受的限制,推動本地生與外籍生之間的雙向交流,獲得錄取。
「泱泱大國」團隊由清大人社、英教與中央企管的三位同學組成。團隊成員們觀察到校園內外籍生的身影日漸增多,「會好奇,想要認識他們,卻又跨不出那一步」,希望藉由參與永續實驗室的計畫,創造更多與外籍生接觸的機會。
團隊負責人映蓉提到,前期發放問卷時,礙於接觸不到調查對象,她們只能直接在學餐攔下外籍生拜託他們協助填寫問卷,「從這一點也明顯看出來,外籍生和本地生的圈子是完全分開的。」映蓉也從之前的修課經驗中感受到,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對於外籍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構成諸多不便:曾在通識課上遇到一位交換生,在小組討論的環節發生理解上的出入,最後由其他組員完成報告、交給他上台報告,合作的經驗並不愉快。因此,團隊提出了「跨文化交流課程」的構想,將本地與外籍學生按照相同比例分組,自由交流,教授從旁輔助。芷柔提到,往常課堂上若非老師強制打散,本地生、外籍生容易形成自己的小圈圈,因此想到用抽籤的方式決定分組。柏巧則從過往的經驗中觀察到,與外籍生同組合作時「中英交雜」的對話反而能降低彼此的壓力,也促進溝通的勇氣。除了跨文化交流的課程外,泱泱大國團隊也配合讀書會、數位平台中文課程,幫助外籍生彌補中文學術用語上的不足。
但與教務處進一步交流後,她們察覺到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境。「有些提案比較窒礙難行」,例如跨文化交流課程,需要轉變成長期的專案才能有足夠的時間與資源去執行。同時映蓉也認為,鑒於成績的壓力,課堂上分組時大家首要的顧慮通常是「我們有沒有辦法產出一份好的報告」,追求組員之間溝通的效率,也會因此捨棄與外籍生合作的機會。因此轉向課堂外的活動:團隊成員希望在暑假著重於 “English Cafe” 的執行。活動的靈感來自中央大學現有的沈浸式口說活動 “English Cafe”,在酒吧或咖啡廳進行,包含破冰遊戲、英文聊天,以比較自由的形式推動同學們自主的跨文化交流。
「泱泱大國」團隊著力於推動課堂內外的英文交流,相比之下,「庭院森森森幾許」團隊更側重於中文課程的輔助學習。來自科管院學士班的宜翎從先前的修課經驗中發現,班上有些外籍生雖然有一定的中文能力,但相較中文母語者,在課堂學術內容的理解上還是存在較多困難,老師也很難注意到或是提供協助。除了課業上的困境以外,人際互動也是她們希望推動的面向。來自特教系的祁妙則發現,她身邊的外籍生朋友大多渴望和台灣同學有更多交流,但總是難以融入本地學生的圈子。為此她們提出「學習配對」計畫,希望將同一門課程中有意願的外籍生與本地生配對,讓雙方自行安排時間,課後進行交流。宜翎認為,目前清大正在執行的學伴計畫 “NTHU Newbie Program” 較側重生活面的協助,由本地生輔助外籍生適應台灣的食衣住行,但外籍生在學習上遇到難關時,無法找到有效的求助管道,這也是她們推動「學習配對」的動機。儘管目前只是短期的提案計畫,但宜翎希望這套模式也能套用到更多課程上,持續實行。
我們如何走出去?校園裡的國際交流空間
清華持續吸引、培養全球人才「走進來」的同時,學生也期待善用校內資源,開拓自己的國際化視野。「多去上英文授課的課程。」陳主任認為,多數台灣學生在英文對話上的障礙都並非來自口說能力的缺陷,而是源於缺乏自信,她鼓勵同學們在課堂上跨出舒適圈去和身邊的外籍學生交流。近年來清大各科系持續推廣英文授課的課程,從中也可看出,開闊多元的國際交流環境是校園永續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學分壓力仍然是無法忽略的阻礙。若是課堂上的跨文化交流必然與成績單上的分數掛鉤,則各種跨出舒適圈的嘗試——從選修英文授課的課程,再到主動與外籍生同組,都會伴隨著顧慮與不安。因此,如果能以課堂外的軟性活動作為起點,再把從中培養的信心帶入課堂上,較能創造一個輕鬆而包容的環境,讓學生與語言、生活習慣、思維模式皆有差異的他人產生互動。而在這些互動中,外籍生並非只是被動的受助者。漂洋過海來台求學的他們,也將新的想法、新的視角帶入本地學生的視野,通過雙向交流促成更多的火花。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6刊(2023年06月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