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之斕
在宿舍就有個廚房,結束一天的功課後可以自己動手準備熱騰騰的一餐......對於住在清大宿舍的我而言,這曾經是不可思議的畫面,直到前往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交換,擁有了四人共用的廚房,煮飯成了宿舍生活的重要元素。這樣一個煮食的空間,之於大學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前往以色列:宿舍廚房裡思鄉的味蕾
「你在以色列交換的時候,都吃什麼?」這是我交換期間與回台灣後都常聽到的問題。
去年十月,我前往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 (Tel Aviv University) 交換。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國際化程度極高,雖官方語言為希伯來文,但依賴英文基本上就可以應付一切日常生活出行的需求。這座城市兼具悠久的歷史與豐沛的創新能量,讓我滿懷期待地踏上了交換旅程。
然而較少人知道的是,特拉維夫一度躋身全球物價最高的城市,外食的消費水準幾乎是台灣的三倍。因此,自己煮飯是交換期間必不可缺的技能。宿舍四人套房裡由流理台、冰箱和餐桌圍起來的一角,是我交換生活中的溫暖港灣,也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室友們建立連結的起點。
學會在一個陌生國家買菜總是新鮮的體驗。剛入住宿舍幾天後,室友們提議一起做晚餐,沒想到超市就是挑戰的開端。推著手推車跟在她們後面,順著走道延展的貨架彷彿通往嶄新的世界。包裝和標籤上密密麻麻的希伯來文對我來說宛若天書,只能憑藉偶爾出現的英文單字加上圖片來猜測內容物。許多我原本熟悉的食材,都以新奇的樣貌出現。冷藏櫃裡顏色深淺不一的大塊起司,沒有任何包裝、直接堆放在貨架上裸裝販賣的麵包,至少十多種不同形狀的義大利麵......
室友們站在貨架前議論晚餐需要哪些食材,但在語言障礙與飲食習慣差異的雙重隔閡之下,我花了許多時間才能加入她們的討論,畢竟,英文檢定的必背單字通常不會包含蔬菜、調味料、厨房用具的名稱。我不知道cherry tomato就是小番茄,不知道green bean和green pea的區別,甚至不明白kitchen towel到底是什麽用途的毛巾。此外也有許多意外的發現,例如我一向以為只存在於亞洲料理的照燒醬、芝麻油在以色列也是常見的調味料,或是來自歐洲的室友們也能熟練地用筷子吃麵。原來在高度全球化的時代,各國料理之間已經沒有清晰的邊界。
在台灣時,下課後去學餐外帶、端著便當盒走回宿舍是每天的日常軌跡,而在以色列,每天的安排中突然填滿了補充食材、計畫食譜等等看似瑣碎的小事。依據猶太教的戒律,多數店鋪在安息日(週五日落到週六晚間)都會打烊,因此總要趕在安息日來臨前撥出時間買好食物、填滿冰箱。宿舍的冰箱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隔層,荷蘭室友總是喜歡提前做好義大利麵、咖哩飯、燕麥等食物,整整齊齊地放在保鮮盒裡;愛沙尼亞室友的隔層永遠都有一兩罐酸奶油(sour cream), 她說是東歐國家最常見的佐料。「它要蘸什麼吃?」室友驕傲地回答:「什麼都可以!」
有趣的是,交換期間買菜、煮飯一度是我逃避社交壓力的出口,最終卻成為了融入這個國家的通道。學期初,經過連續幾週的忙碌、不斷地認識新朋友與面對新的社交場合,剛到陌生國家的新鮮感逐漸消退,思鄉的苦澀也逐漸萌生。我開始故意在室友都不在宿舍時煮飯,端著食物躲回房間、戴上耳機,想逃回一個人的舒適圈。然而室友們根本不會放過我。若是她們進屋時看到我站在電磁爐前面,或是廚房裡還留有食物的香氣,我都躲不開她們的詢問:「你晚餐煮了什麼?」飲食作為跨越國籍界線的共同需求,很容易成為打開話題、建立連結的鑰匙。小小一間廚房,是我們帶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習慣,相互碰撞和包容的空間。
以色列超市趣事
神秘蘸醬 在以色列的超市冷藏櫃,通常可以見到一整排顏色、質地各異的蘸醬,其中最常見的是 hummus,主要成分是鷹嘴豆泥,再佐以檸檬汁、蒜頭、芝麻醬等調味料。Hummus被廣泛用於以色列的各樣菜餚,最常見的吃法是用口袋麵包(pita)沾著食用。
素食之都 以色列有龐大的素食人口,鮮乳、起司、冰淇淋等乳製品都有素食版本的替代品。以燕麥、堅果、豆類為原料的植物奶一應俱全。但令人遺憾的是,豆漿的口味遠遠不及台灣早餐店。
實心甜甜圈 以色列每年十二月的光明節,是紀念起義勝利的全國慶典。慶祝光明節的傳統美食必不可少的就是Sufganiyot,它通常被稱作「甜甜圈」,不過它是實心的油炸麵團,綴有厚厚一層糖漿和巧克力。一年四季在超市、麵包店都可見其蹤影,但在光明節的七天節期內,學校、公司、店家都會擺出整桌的Sufganiyot大量發放,大家都笑稱光明節的這一週不知吃了幾十個Sufganiyot。
回到清大:校園裡的共煮場域
結束了特拉維夫的交換生活回到台灣,重新見到24小時燈火通明的超商、菜色繁多又方便快捷的自助餐,然而我也常常想念那些在宿舍揭開鍋蓋、被飯菜香氣圍繞的溫馨時光。
不過,在清大仍然有共同烹飪的機會。清大禮齋後面藏著一處實驗教育基地「齋丘」,原本只是樹林間的荒地,經過齋丘小組活化、再利用的努力,如今打造了名為T-house的小屋,在這裡舉辦食物工作坊,學生可在此體驗手作美食的樂趣並飽餐一頓;齋丘甚至有一座麵包窯,大家可以圍在窯邊等待熱呼呼的現烤麵包出爐。距離齋丘不遠的仁齋廚房,每隔兩週的週五下午就會搖身一變成為載物咖啡廳,由書院院生親手製作手沖咖啡、手工甜點等,同學們可在下課後來此享受愜意的午茶時光,一掃平日學業壓力的重負。各式各樣的活動,將居住週邊宿舍的同學串連起來,而料理具有自然觸發人際互動的魔力,讓大家有機會圍坐同一張餐桌前,話題從盤中的美食延展到彼此的學習、生活。
對於國際學生,家鄉的味道往往在他們異鄉求學的日子裡帶來溫暖與力量。每年清大都有港澳美食週、國際節等活動,來自海外各地的僑生、外籍生精心籌備家鄉的特色料理,還原他們想念的好味道。4月23日清大即將舉辦國際美食展,讓外籍學生能夠一展身手,呈現繽紛多彩的各國料理,也讓台灣同學有機會一品異國滋味,以美食為窗口窺探海外文化。
一個共煮、共食的空間,讓宿舍不再只是供學生落腳休息的地方,而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的場域。等待食物出鍋的時間裡急切的渴望,嚐到美食的那一刻味蕾滿足的喜悅,種種情緒在共同烹調的時光裡凝聚。而一群人分工合作的過程,是不同飲食偏好、不同料理方式、甚至不同個性與做事風格的集合,從事前的規劃食譜、預備食材、計算份量,到實際的料理、出餐,再到最後以清洗碗筷收尾,這些看似繁瑣的細節都培養著人與團體間的連結,即使平日不太熟悉的同學,也會因為料理過程中溝通的需要而產生互動。
從以色列的交換旅程,到清大的校內實踐,都讓我看到我們對於「宿舍」可以有更多元的想像,不一定是大家外帶便當回寢室,在各自的桌前默默用餐和讀書,在各自的床上滑手機或睡覺的地方。當來自不同家庭環境,甚至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居一室時,食物作為打破隔閡、開啟對話的契機,讓更深入的交流與理解都在此發生。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5刊(2023年04月號)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