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攜手向前,人人都能參與的永續行動——清華大學戴念華副校長專訪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編輯部

清華大學戴念華副校長


在疫情、極端氣候和國際趨勢的潮流下,實踐社會責任、回應永續也成為面對未來的競爭力。面對永續發展、大學社會責任,大學該如何做?又為什麼該做?在這次訪談中,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同時也是永續長的戴念華副校長,與我們談談關於近年清華大學推動永續發展的行動、成果以及未來的方向。


導入「永續長」概念,建立由上而下的支持系統


近年,隨著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發,「我想大家都有些了解,環境越來越險峻,其實也更能凸顯目前地球村所面臨的窘境。」戴副校長表示。自2015年開始,聯合國提出SDGs 17項目標,以2030年為減碳目標基準,預計在2050年達到凈零碳排放。戴副校長認為這給大家一個目標可供前進,「從此開始,國際評比、企業界都將永續納入概念中,形成一個系統,有目標可以遵循」。而回到清華大學如何推動 SDGs ?目前同時擔任清華大學永續長的戴副校長提到在這當中「行政系統」的支持相當重要,從初起步到獲得國際肯定,正因為「校長相當支持,讓我們能夠在過去一兩年中做出一些成果。」


「永續長」(Chief Sustanability Officer, CSO)作為一個新穎職位,對大眾而言或許仍稍微陌生。在亞洲,「永續長」的角色及功能尚未如歐美那麼明確,它的定位很彈性、多元,不侷限明確的職涯軌跡,正如「永續」的概念會隨著時間推移產生不同的變化,若從企業界出發,永續長主要的職責即是聚焦於如何將環境、社會和企業社會責任議題整合進營運與管理的範疇中。


清華大學作為台灣第一個將永續長的概念、架構導入行政系統中的大學,為了讓行政系統的支持能夠由上至下落實,除了由戴副校長擔任校級永續長外,校內的每一個教學單位及行政單位均設一位永續長,全校共26位永續長組成永續發展委員會,定期出席每兩個月舉辦一次的會議。以不增加同仁負擔為共識,每一次會議都控制在一小時以內,「這種做法會讓大家在做事上更有效率,意義,也會激發工作的熱情。」


而在建立支持系統之外,架構同時需要被落實才有意義。從系到院,再到學校教務系統,在校內擔任主管、副主管將近20多年,參加過各種大、小會議的戴副校長說自己因此「對於學校大小事多了解一點。」也比較熟悉校內的架構。讓他在擔任永續長時,能夠作為一個接觸點,協助連結單位與單位間的合作。


串連產、學、研領域,發揮大學影響力


不僅是企業界,近年來各大學的SDGs表現也備受關注,在推動永續上,清華大學一直保持著不停前進的動能。過去兩年出版的「清華永續年報」匯集清大在推動SDGs上各項實踐成果;去年12月也舉辦產、學、研共同籌劃、探討議題涵括科技、法政、金融、國際等跨領域面向的「2021清華永續論壇」,以協助中小企業主了解未來如何因應全球在2050年即將面臨的淨零挑戰。「2021清華永續論壇」在2021年五、六月展開籌備,十二月順利舉辦,除了展現清華大學在推動永續上,一直保持著不停前進的動能之外。談到舉辦論壇的初衷,戴副校長也回到大學該如何做、又為什麼做的實務層面。


「大公司在面對未來十年、二十年談到碳交易、碳稅議題時,很容易可以用財力去支撐,但對中小企業而言可能不知道如何做。」他描述。因此這場論壇主要想協助台灣中小企業主管,了解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全球永續發展下面對碳交易、碳稅議題時可行的因應作法。正如六、七〇年代台灣轉為出口導向經濟體,許多中小企業主至國外開拓事業版圖,首先面臨的是語言問題。經濟部外貿協會培訓中心(ITI)便提供培訓國際經貿、外語人才的管道,協助中小企業開拓國外市場。而大學作為培育知識人才的核心,在此時便可以發揮既有的社會影響力,從教學、研究、服務出發,串聯政府部門、產業界、學界、研究單位對永續經營提出建言與培養相關人才。


永續發展作為長遠目標


而談到在過往推動永續的歷程中,有沒有讓戴副校長特別印象深刻之處?他則分享了校內幾位教授參與的計畫、研究成果。從生態保育方面出發,有李家維教授致力多年的「植物方舟」保種計劃。在屏東縣高樹鄉有一座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熱帶植物保種中心,目標在於保育在其原生地瀕臨絕種的珍稀植物,等待棲地條件恢復後,再讓其回到原生地。台灣化作一艘協助全球進行「異地保種」的諾亞方舟,「這樣宏觀的視野,令人佩服與效法。」戴副校長表示。


另外,生科系的曾晴賢老師,跳脫以「人」為導向的思考,以「生態」、「生物」視角的生態工法出發,首先在陽明山國家公園鹿角坑溪完成個人第一座魚梯設計,他也帶學生走入屏東滿洲鄉,為當地社區路蟹設計生態廊道,在2017獲得《國家地理雜誌》頒發的「華人探險家」獎,也是大學走入社區,協助生態保育的成功案例。而在社會實踐面向,則有由林福仁老師帶領的區域創新中心,尖石鄉、橫山鄉、芎林鄉持續與在地保持連結、互動。「農村活化會是台灣社會中的重要議題,如何保有農村原貌又不失經濟社會方便性,兩者可以共存共榮,會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戴副校長形容。


而回到校園,大學場域是否也能作為與在地連結的接觸點?去年由書院導師帶著學生們共同建造的齋丘麵包窯即將啟用。戴副校長表示在宿舍區中有個生活化的空間,能夠提供同學們聚會、動手實作的機會,他也期待未來「利用這個據點可以做很多社會服務的工作。讓外界了解大學中有很多元素可以接近社會。」


從永續發展、生態保育、在地實踐到大學社會責任等,戴副校長表示正因為各個老師在各自領域努力所帶來的成果、啟發性意涵,讓清華大學在推動永續上能持續保有高動能、取得亮眼表現。「就像再好的廚師,若沒有食材,也煮不出好吃的料理。不得不佩服學校教授們在過去的努力。」永續清華不僅是口號,作為長遠目標,如何實踐也非常重要。


清華大學為2021年全亞洲第一獲得STARS金質獎章之大學。(左圖起為戴念華副校長、賀陳弘校長、林福仁教授)


全亞洲唯一,獲得STARS金質獎章肯定


理念的擴散需要一段時間孵化,所以要鍥而不捨,一再去推動。」戴副校長表示當架構建立了,接下來是如何鼓勵大家,讓大家了解「永續」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我覺得這是個蠻好的機會,讓老師去思考自己的研究如何對社會、全球有幫助。」有時候,其實只要在研究方向上多轉個彎,就可以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有所呼應。戴副校長以材料的觀點舉例,在研究時若多思考一個面向,例如:二氧化碳氣體感測所偵測的二氧化碳呼出濃度,其實也可以反應肺部健康狀況,能夠幫助有慢性呼吸道問題的病人做早期偵測。同時,這也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三個目標—健康與福祉。「轉個彎,原有的觀念就可以和永續項目連結在一起,這都是需要利用各種方式去推動的。」


2021 清華永續論壇現場,號召產、學、研界各界與會者共同參與。


面對永續,培養技術、商業、法律跨領域人才


而談到未來永續人才需要具備的條件,戴副校長表示根據去年舉辦「清華永續論壇」的經驗,他認為未來最需要的將是跨領域人才。「但這樣的跨領域並不是A+B而已。」他說。未來十年、二十年間與永續相關的議題,主要會聚焦於減碳、碳盤查、碳稅、以及碳交易等面向。舉例而言,若本身為工程出身的人才,除了要了解如何從技術出發進行淨零碳排放的工作,同時也要能夠從商業面、法律面了解國際上如何看待碳交易、碳稅等議題。


因此,未來想從事與永續相關的行業,其實需要具備高度專業、專精的跨領域能力,透過去年論壇也觀察到「目前這方面的人才是不多的。」因此,如何培養跨足技術、商業及法律三個專業領域的人才?戴副校長認為成立一個跨領域的清華研究院是一個可能的作法。「『永續』需要特定專長組合,經貿、工程、法律的人才,才能扮演好這樣的角色。」而學校如何培育這樣的年輕人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最後,回到推動永續的路上,大學該如何做?又為什麼做?戴副校長表示大學和企業不同,在研究、行動上都不會給予老師、學生任何限制。因此如何建立良好機制鼓勵老師、同學能夠一同參與推動永續,最終讓大家了解永續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形成一個習慣、風氣會是更理想的作法。「在這樣的情況下,清華的永續行動自然會越來越好。」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0刊(2022年02月號)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有限責任臺灣城鄉永續生活消費合作社(十里方圓)招募社員

在城鄉生活、工作與學習的朋友們: 消費對現代人來說,時常僅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行為。在全球化盛行的世界,我們難以認識製造者,習慣向連鎖大企業購買統一製造、相同規格的產品,而非把心力放在沒有大量行銷經費、通路資源的小商家與小農。然而,這些在地的小型農業生產、工藝,或...

Comentario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