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永續生活合作社倡議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清華學院執行副院長 林福仁教授


為什麼是「合作社」?


對於習慣於一般的店頭(便利商店、大賣場等零售點)或網路的年輕消費族群而言,「合作社」是什麼?對於年長一點如我等同儕,也許經歷過在中小學時期的「福利社」,實際上是所謂的「教職員生消費合作社」。透過教職員生的共同需求,集體向供應商採購後零售給需要的社員,而達到以較低的成本滿足需求的目的。一方面,合作社不是營利單位,因此只要達到損益平衡,不求高獲利;加上集體採購,降低交易成本,最後社員可以比一般市場低的價格獲得同品質的商品,達到了社員的經濟利益。隨著科技發展,大型連鎖超商,以更有效能的資訊平台和物流設施,將工廠生產的商品,經過其物流中心直接配送到連鎖店面,一般的消費者可以買得到最新鮮來自各地的商品,乃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以零售為主的校園合作社在走出校門口或是早就進駐校園的合作社的競爭下,逐年快速消失。難怪年輕世代對「合作社」的陌生。


那為什麼這個時候要來談「合作社」?因為大型連鎖的商業,正快速把我們的生活引導向單一化和被動性的消費,許多的文化傳統和多元創新,因為無法有效地獲得來自市場的挹注而凋萎。最近很夯的議題:在地創生,旨在尋找地方文化、產業的DNA,讓在地的特色與價值再開創可以承載社會、環境、經濟的永續發展。國際上普遍認知「合作社乃是基於共同所有及民主管理的企業體,為滿足共同的經濟、社會、文化需求與願望,而自願結合之自治團體。」(1995年國際合作聯盟(ICA))。ICA在1937所通過的合作社七大原則,可以清楚區分出合作社的組織和現代以資本家投資為基礎所發展的公司或社會企業的不同。七大原則分別是:1、自願與公開的社員制;2、社員的民主管理;3、社員的經濟參與;4、自治與自立;5、教育、訓練與宣導;6、社間合作;7、關懷社區社會。從目前逐漸被重視的企業社會責任以及勞動者權益等永續發展目標,合作社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永續發展的組織形式和運作模式。


在這幾年的新冠疫情影響下,國際上,普遍可見企業員工失業;然而,許多的以勞工擁有的企業(勞工是出資者也是勞動者)或是合作社反而能夠維持營運,鮮少有大量裁員的情形。這代表以社員為主,透過民主運作機制,較能平衡經濟利益和社員福祉。因此,在聯合國SDGs的各種目標中,尤其是SDG 12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是合作社組成和營運過程和目標上自然可以達成的永續目標。


那為什麼清華大學要倡議合作社的成立呢?首先,我們倡議的合作社不是「清華大學教職員生消費合作社」,而是以新竹城鄉的生活者基於對於永續生活的需求所組成的合作組織,透過中華民國合作社法所規範和保障的經濟法人。在清華校內的多家便利超商和日用品店已經滿足了一般的生活消費需求的現況下,所謂的員生消費合作社的傳統共同採購再銷售給社員的零售模式以滿足一般的生活需求的模式,顯然沒有辦法成為教職員生申請加入成為合作社社員的理由和動機。但是,如果從目前我們經由現有的零售服務,是否達到實現永續生活目標的觀點和角度出發,答案不問已明:還有努力的空間。舉幾個例子來想想。學生住在學校宿舍,學校所外包營業的餐飲業者眾多,請問學生能吃到在新竹周邊的農村所產的良米和蔬果嗎?雖然我們都知道,貨暢其流,但為什麼碳足跡這麼低的在地物產,在現有的供應鏈結構以及餐飲業的營運邏輯下,進不了這麼大的消費市場?因為各別小農無法搭上已經被連鎖銷售或傳統堂口集貨的「效率」列車;而大學已經慣於搭乘這班列車,把員生的餐飲選擇帶離地產地銷的永續生活目標而不自覺。反過來,如果身為重要的校園生活消費者的我們,提出永續生活的需求,成為永續生活消費合作社社員,集合社員的共同需求,共同採購新竹周邊農村的友善土地生產的好米,作為清大學餐和家庭開伙的用米。集合消費者的共同需求,除了滿足從土地到餐桌最短的距離的低碳消費外,在地的農業因為來自可預知的消費者的連結,農民更加愛惜土地,也為城市保護乾淨的水源、自然環境和鄉村的經濟活力。


又比如說,我們在學校讀「書」,書本是知識的載體,知識如同貨幣,唯有流通才能產生效益。可是,基於愛書,我們往往都是在搬家的最後一刻匆匆地想把不要的書嘗試要送給別人。可是如此短暫的時間,最後許多的書可能找不到需要的人,最後到了回收箱,或是所謂的漂書站。回到永續生活的目標來想想看,我們可否每次獲得一本書的同時,都為這本書想到它的第二個生命(second life),它的下一個主人。身為社員,我可以很快地把這個我不再需要的書,在合作社的社員間流通,讓消費合作社也是循環經濟的網絡迴圈。


談到這裡,或許您已經想到了,合作社需要一個資訊平台,讓資訊得以流通,需要一個交換點,讓物品的移動有一個中繼站。我們倡議,同時內政部已經核准籌辦的「有限責任台灣城鄉永續生活消費合作社」(8/18/2022內政部公文)。從今年三月初由來自新竹城鄉三十多位的夥伴一起發起,許多也是清華的教師、職員、學生和新竹城鄉生活者。經過多次的開會討論,並且獲得來自合作社領域的專家和正在運營的合作社的前輩的指導,逐漸浮現永續生活合作社的價值主張以及營運模式。


在價值主張上,城鄉生活者成為實現永續生活的積極行動者,為達成永續的共同需求的滿足,提案並獲得一定比例的社員支持後,以合作社名義進行採購或預約服務。社員不再只是被動選擇的消費者,而是積極主動的需求提出者,甚至是提供者。例如,每當夏天到了,我們都知道尖石盛產的水蜜桃是人們進入尖石地區期待買到的在地物產。今年的夏天來臨前,社員可以提案,經過社員間的需求彙整,合作社可以向尖石果農訂購當季的水蜜桃,產地直送,地產地銷。進而,尖石地區的水蜜桃果農可以組成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永續生活合作社達成社間合作,成為供銷的關係,進一步透過消費合作社的承諾促進果農對於土地保護的重視,形成城鄉價值共創共好的夥伴關係。


在營運模式上,我們深刻體認到科技發展促進了現代零售業營運的效能。因此,永續生活合作社的籌辦階段,我們透過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的科技與服務系統的實作能力,打造了一個手機的app連結到後端點對點的資訊平台,並結合區塊鏈技術所實現的社區貨幣(取名為t-coin)作為合作社交易的代幣。透過這樣的資訊平台架構,社員可以簡單地將自己的需求從手機上的合作社app提出,並經由資訊平台的連結,讓其他社員很快地可以附和,然後合作社的經營團隊就可以進行採購,社員可以從取物的交會點進行提領,並支付t-coin。在循環經濟的運作模式上,以漂書的服務為例,社員經由掃描ISBN條碼,獲得擬釋出的書本資訊,漂書的服務資訊平台將這本書的資訊傳給每一個社員,需要的社員可以進行預約後,透過雙方同意的漂書站,書本釋出者將書本送至該漂書站,由漂書站暫時取得管理權,等待預約者來取書。當然,這本書可以是有償或是免費,取決於釋出者的意願。不過,索書者額外支付漂書站管理費與資訊平台使用費。相較於買一本新書,這兩種的費用應該是划得來的。社員之間逐漸透過書籍的分享,促進知識的流通,並為每一本書找到下一個主人。愛智惜書,成為永續生活的常態。其他的生活物品,舉凡單車、外套、舊衣、家電、3C等,清華的教職員生以及城鄉生活者所形成的循環經濟的供需網絡,藉由合作社組織和資訊平台在資訊流、物流、金流的整合服務下,簡單而便捷地可以實現永續。其關鍵在於認同永續目標,即知即行的社員所組成的服務生態系統。


行文至此,喘口氣。想想,我是否有哪些永續生活的需求,如找家教、可重複使用餐具、低碳旅行…? 合作社可以讓我來提案,找到共同需求的夥伴,一起實現。有任何想法或問題,歡迎造訪我們的網站、FB、以及參與我們即將舉行的兩場說明會。(如海報)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2刊(2022年10月號)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有限責任臺灣城鄉永續生活消費合作社(十里方圓)招募社員

在城鄉生活、工作與學習的朋友們: 消費對現代人來說,時常僅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行為。在全球化盛行的世界,我們難以認識製造者,習慣向連鎖大企業購買統一製造、相同規格的產品,而非把心力放在沒有大量行銷經費、通路資源的小商家與小農。然而,這些在地的小型農業生產、工藝,或...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