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讓青銀互動的未來從角落裡萌芽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黃之斕


台灣已於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齡人口超越14%;新竹由於大量外縣市人口的移入,目前老化指數尚居全台末位,是台灣最年輕的城市,然而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老齡人口快速成長的狀況。如何為銀髮族群設計更友善的環境,使「老齡社會」走向「無齡社會」,已成為備受關注的公共議題。今年五月份進駐教育館一樓的「同食角落」,是台灣高齡議題的創新示範點,由熟齡吧檯手為清大師生帶來營養美味的輕食與飲品。我們將帶你走進這個小小角落,看見熟齡就業議題上的創新與突破。


退而不休,開啟銀髮年華的全新可能

這次訪問的正椿姊,是同食角落的熟齡吧檯手之一。正椿姊形容自己的性格是「閒不下來」,臨近退休時就忙著規劃新的工作和生活重心。通過正椿姊自身的觀察,目前台灣社會對於高齡就業的整體氛圍仍然不夠包容,所以她很開心能夠在同食角落找到一個向長輩開放的工作機會。


在退休之前正椿姊從未接觸過餐飲相關的工作。在兩三個月的培訓中,她開始學習泡咖啡、打奶泡、烤貝果、做捲餅,還通過這個機會考取西餐證照。過程雖然辛苦,但也讓她收穫滿滿。不過正椿姊也笑著說,「真正開始工作還是不行!」五月份同食角落進入試營運時期,每天的工作都相當忙碌,她與其他幾位吧檯手都還處在磨合期,不論是短時間內完成餐點的製作,還是使用電子系統完成點餐,都需要多花一些時間才能適應。不過,幾位吧檯手在工作中往往互相提醒、共同協助,幫助彼此更好地適應工作節奏。正椿姊談到某一次做錯餐點還是得到同學的理解,也特別感謝大家的耐心與支持。


突然爆發的疫情之下,所有活動都被擱置,與人接觸的機會驟然減少,但正椿姊努力適應這種新的生活狀態,平時不愛離群索居的她,慢慢調整心境,走出疫情初期無所適從的焦慮,學習與自己相處,平靜審視自己的內在。「所有事情都有兩面,我們也可以往好的方向去看」,她樂觀豁達地說。


從正椿姊的角度來看,這份工作最深刻的意義便是讓她踏入一個以前從未涉足的領域,學習到過去幾十年從未接觸的新事物。退休不再是事業終止的標誌、生命衰退的訊號,而是踏入全新人生階段的契機。正椿姊從自己的觀察中看到,熟齡就業的概念在當前的台灣社會尚未得到廣泛的認可,自己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大多在退休之後就久居家中,慢慢失去生活重心,與社會的聯結越來越淡薄。「也許他們需要一個動力,讓他們願意走出來。」


目前台灣面向銀髮族群開放的社會資源已相當充足,以新竹市來講,社會處的長青學苑,或是由清華大學承辦、位於南大校區的竹松社區大學,都為高齡族群設計並舉辦豐富多元的課程與活動,然而正椿姊指出,對於那些性格上較為活潑外向的長輩,他們自然就會主動尋找走出家門的機會,無論是參與課程培訓、團體活動,或是投身一份全新的工作。但很多長輩欠缺「走出去」的意願,或許是自身性格使然,或許是缺乏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需要你們年輕人把老人家推出去。」正椿姊笑道。

跨越年齡層的溫暖合作

同食角落的熟齡吧檯手背後,有一個全力支持他們的年輕團隊。店長百晟來自台南,原先就從事餐飲業,專長是蛋糕烘焙。同食角落品項的開發設計工作便是他一手操刀。與長輩共事的過程,和他原先在餐飲業工作的經歷截然不同,也需要轉換思考和互動的模式。百晟強調,「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熟齡吧檯手在工作中遇到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使用平板完成點餐。對電子設備不甚熟悉的長輩,在工作初期往往會手忙腳亂。除此之外,細碎繁瑣的工作環節也容易讓長輩混淆。百晟注意到,以長輩普遍的思維模式,如果每一個步驟都有明確的指令可以遵循,他們會更容易接受。因此,在教育館的這一方小小角落裡,許多微小的細節都需要照顧到長輩的需求。餐點製作流程的SOP要印出來貼在長輩工作時可以隨時查看的地方,點餐系統的設計更簡潔,方便長輩自己操作。

手工製作的抹醬搭配貝果。(圖/ 同食角落提供)

除了長輩在反應速度、工作效率上面臨的限制,在同食角落的籌備與營運中,如何與長輩溝通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談起工作中與長輩的相處,百晟談到,由於長輩們在消費理念和價值觀上與年輕人存在較大的差異,摩擦與衝突時有發生。長輩傾向於把價格當作首要的考慮因素,而店長更重視維持餐點的品質。例如,一片定價55元的磅蛋糕曾經招致長輩的反對,堅持現烤貝果的做法在長輩看來會耗費太多時間,影響出餐效率。為了調解矛盾、達成共識,他們需要帶著長輩從頭到尾觀看製作蛋糕的複雜流程,了解小小一片蛋糕背後需要投入的食材與時間成本,也鼓勵長輩把自己的想法和心聲表達出來,每個星期大家都會坐下來開會,面對面交流、傾聽彼此的意見。他們努力打破世代之間的隔閡,也翻轉傳統上老闆對員工發號施令的模式,更貼近一個彼此磨合、共同成長的團隊。


青銀互動中,兩個年齡層具有截然不同的成長背景、社會經歷,矛盾與衝突無可避免,因此雙方都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溝通、理解、尊重,跨越觀念的鴻溝。「要建立彼此的信任,相信大家都是為了這個團隊好」。在溝通的經歷中,百晟也意識到長輩即使有時固執己見,背後的動機也都是善意的,他們真心實意地為這個新創團隊的經營操心。百晟也提起工作中發生的有趣插曲,前一天在氣頭上的長輩,隔天還是帶著各種好吃的來給他,就像家裡的長輩一樣。他也更加學會傾聽並同理長輩的想法,形成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模式。


疫情爆發以來,營運狀況受到嚴重衝擊,同食角落的團隊試圖調整模式、找到特殊時期的應對方案。舉例來說,他們觀察到校園內仍有尚未返家的學生,只是由於課程全面改為線上,上課時段不再有學生路過教育館,於是外送餐點至宿舍的服務應運而生。又因為有顧客提到冷凍貝果的建議,他們做了充足的準備工作,尋找最合適的冷凍處理方式來確保貝果的品質。儘管這段時間生意大受影響,高齡吧檯手們仍然不時熱心地來到學校幫忙,團隊的大家互相扶持,眾策群力,共同渡過疫情下的難關。


描畫熟齡就業的無限未來

熟齡就業、退而不休的理念,在日本等國家已經取得一定規模的推廣,越來越多人不再用年齡為自己的人生設限,勇敢跨入職涯「第二春」。


同食角落的負責人健妤是清大服科所畢業的學姐,她在畢業後看到社會上高齡群體的需求,創辦老玩客公司服務於銀髮族群,而同食角落是往熟齡就業這一領域跨足的嘗試。健妤提到,目前勞工處、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提供的就業服務主要面向在經濟上有需求的高齡人士,而像正椿姊這樣出於個人興趣才想要重返職場的長輩,並沒有太多充足的資源。目前在社區大學等機構,都有提供各種面向熟齡族群的課程及活動,但是熟齡就業的特殊意義在於,長輩可以重新投入社會價值的創造,看到自身的重要性。現今社會不斷強調跨域人才的價值,實際上對長輩而言,跨領域、多專長同樣也是他們的追求。或許他們幾十年來始終在同一個職位上辛勤忙碌,退休之後終於有富餘的時間與精力,能夠自由探索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物,找到嶄新的理想志趣、生活方向。


許多年輕人因為與家裡的阿公阿嬤衝突而產生困擾,對長輩們過多的嘮叨與過分的關切感到無所適從。但背後或許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年老之後自由支配的時間大大增加,生活卻趨於一成不變,只能把心思都投入在身邊的家人身上,這對於長輩自身和周遭的家人都會造成壓力。如果能夠為長輩提供一個合適的工作機會,讓他們探索以前沒有接觸過的事物,他們便能從中培育新的興趣與熱情,同時也能和同年齡層的朋友建立人際關係,透過工作技能的學習,融入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而非成為被現代社會的潮流遺落的一群人。


在訪問正椿姊時,她提到「熟齡就業」的觀念普及的程度仍然不高,她身邊已經退休的親友往往受到「退休就應該好好養老」的傳統觀念制約,重返工作、重返社會的意願並不積極。針對這一點健妤也談到,長輩最需要的是來自家人的認同與肯定。在推廣熟齡議題的過程中,健妤很注重與長輩家人的互動。社會上所提供的資源,無論是就業機會,還是多元發展的課程,都只能提供外部因素的激勵,「但他們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裡待了這麼久,對外部的環境很缺乏安全感」。最重要的是身邊的家人給他們推力,讓他們萌生自信。「這個過程真的很慢,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設計規劃,但一定是必要的。」


期中慰問發蛋糕活動,讓同學們在考試週可以吃到好吃的磅蛋糕。(圖/同食角落提供)

此外,健妤也強調尊重長輩所喜好的生活方式。在服務長輩的過程中,健妤也慢慢的理解並接納長輩在思維方式上和年輕族群的差異,甚至也引導她反思與自己家中長輩的互動模式,更能跳脫自己原先的思維框架,不再把年輕人的想法強加於長輩身上,而是引導長輩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意願,去探索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對於那些性格上比較內向、較不適應集體活動的老人家,他們每一個接觸人群的小小突破,都需要及時的鼓勵。重返職場,只是長輩擁有的選項之一,參與終身學習的課程、培養一個新的愛好、嘗試一件沒有做過的事情,都可以幫助他們把晚年的人生活得更加精彩紛呈。


在同食角落,我們看到理解與溝通的力量成為跨越世代隔閡的橋樑。我們期待在將來,這個小小的角落可以拉近青銀兩代人的距離,為熟齡就業描畫更加多元的可能性。





Comentario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