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2 「地」結良緣:在地實踐聯合成果展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資料提供|地結良緣參展單位

資料彙整|王筱珺、馮揚瑜 


大新竹是個豐富多彩的區域,有著歷史悠久的舊城文化、自然清新的鄉村風貌和享譽全球的科技產業。清華大學 位於其中,許多教學和研究活動都在此地孕育發生。在各項行動中,學校、老師、學生、場域、社群、地方相互 合作,創造緣分。成為清華推動在地實踐永續發展的特色。清華學院區域創新中心與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 USR 計畫合作,扮演「牽紅線」的角色,推動教師社群串連校內投入在地實踐的課程、計畫資源與活動,於中 華民國 111 年 10 月 03 日至 10 月 14 日期間於清華大學旺宏館穿堂舉辦〈「地」結良緣:國立清華大 學在地實踐聯合成果展〉,呈現清華與大新竹區域各個區域所連起的紅線,以及這些緣分背後所實踐的豐富成果。




旺宏館穿堂靜態成果展以「主要實踐場域」為基準,以圖文海報搭配實體物件展出各計畫/課程/行動成果 介 紹 及 心 得 回 饋。 現 場 除 設 立「 抽 出 你 的 在 地 良 緣 」 互 動 區 提 供 觀 展 者 另 類 逛 展 順 序 體 驗 外, 也 架 設「 與 大 新 竹 結 緣 」 地 圖 互 動 區, 邀 請 校 內 外 師 生 民 眾 共 同 於 此 留 下 於 新 竹 生 活 的 美 好 回 憶 與 對 未 來 的 想 像 及 期 待, 產 生 一 區 交 流 對 話 的 空 間。 展 覽 期 間,10 月 12 日 晚 間 七 點 將 辦 理「 在 地 實 踐 成 果 展 交 流 晚 會 」, 邀 請 專 家 學 者、 在 地 夥 伴、 場 域 行 動 者, 以 及 所 有 對 社 會 實 踐 感 興 趣 的 師 生 民 眾 一 同 共 襄 盛 舉。 同 時 也 結 合 清 華 永 續 的 行 動 方 案, 由 清 華 大 學 永 續 長 授 證 各 單 位 學 生 永 續 大 使, 增 進 清 華 永 續 與 社 會 實 踐 的 連 結。


各展件詳細資訊及完整展覽介紹,歡迎至 「地」結良緣線上成果專區 閱覽。

在地實踐成果展交流晚會

時間:2022年10 月 12 日 ( 三 )19:00-20:30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旺宏館大半圓

18:40-19:00 貴賓入場

19:00-19:15 開幕致詞

19:15-19:30 開幕分享 : 清華在地實踐與永續發展

19:30-20:30 晚會交流 : 與新竹城鄉「地」結良緣

 

01 REAL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

2020年成立的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由具備在地知識、學術能力、地方網絡資源的團隊運作,作為清華與在地的橋樑,主要關注新竹市舊城區與台三沿線議題。其核心機制包含課程設計、在地實踐教師社群、資料庫,另提供校內師生多元管道參與USR行動。

博士後研究員陳泓維: 加入REAL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是個擴大推動在地實踐的重要契機。無論是透過課程、活動、還是計劃,在這些年中我們持續與新竹舊城區的店家與夥伴密切互動。看著東門市場由閒置建築轉變成為新竹景點、發覺舊城逐漸成為在地青年創業逐夢的舞台,這些透過大學走向場域的實踐成果,著實為在地創造嶄新的生活樣貌。清華的在地實踐可以很不一樣,未來就讓我們一起來。

02 城鄉創生學分學程

「城鄉創生學分學程」由REAL推動,規劃兩門必修課程與彈性的修課機制。熟悉在地實踐的導師群提供資源與協助,引導學生結合領域專業、探索在地議題,開啟清華課程在地化的系統性機制以及未來社會實踐創新發展的潛能。

03 域報

《域報》是由清華大學區域創新中心發行的雙月報,從永續發展角度報導清華大學與新竹地方創生及城鄉發展相關議題,嘗試透過實體印刷及網路媒體發行,以更多元的內容、多樣傳播方式,成為讀者們接觸區域創新議題的接觸點。

04 服務科學@新竹城鄉

作為服務科學研究所的必修課,「服務科學@新竹城鄉」帶著「服務系統觀」與「價值共創論」走入新竹城鄉,以服務設計方法和工具,提出服務創新方案,回應場域關係人的價值主張、資源整合的需求。同學們進入場域,尋求在地關係族群的協助,專案成果對於在地關係人在問題釐清、定義、創新方案對於問題的解決有所啟發,也是大學學習活動歷程和成果與在地共創價值的表現。

服務科學研究所林福仁教授: 「服務科學導論」為碩一的必修課,在2008年創所以來,以服務系統觀和價值共創論的學術理論、服務設計方法、工具、以「行」的科學的精神和實踐,進入新竹城鄉,以城鄉的所形成的服務生態系統作為同學體會服務系統多元複雜的特性,經由分組專題對場域行動者的洞察、問題的確認、提出服務雛型並進行測試,以田野體驗來重新建立對於城鄉永續發展的價值觀和驅動跨領域學習面向複雜系統的研究和創新的起點。

05 玻璃藝術設計與應用

這門藝術與設計學系的選修課程與東門市場及新竹地區的店家合作,以「玻璃醫美中心」的模式修復或再生店內的破損玻璃器皿。該課程架構分為兩學年開課,循序介紹玻工基礎知識、加工作業、產品開發、材料特性與加工技術等命題。

06 新竹舊城區音景紀實(在地聲音x人文故事)

「認識藝術:音樂」的修課學生實地走訪新竹舊城區,進行音景紀錄與創作。學生們所採集的在地聲音與影像紀錄,以「在地文化音景紀實」、「在地文化創生人物訪談」以及「在地人文故事創新展演」三個主軸來呈現成果。

07 在地x生物x藝術

生物藝術實驗室在「生物藝術虛實研究」與「生物科技與藝術創作專題」中,帶領學生遊走現實與虛構之間,以新竹為田野,探索真相,以事實為起點,以創作回應現實或擴充「可能的」現實,於今年聯展呈現學生初期成果。創作或許不是參與地方最直接的方式,但相信可以是一種有效的方式,未來將持續深入新竹的自然與人文議題,增廣我們的影響對象與面向。

08對街

修習「生物藝術虛實研究」的兩名大二學生,觀察到新竹東門市場周遭老街區新舊建築共生,廢墟住宅錯落的街景。兩人以水泥、苔蘚植物裝置轉譯街區的現況,並拍攝街景景象,後製成動畫,投影在裝置作品上,描述街區在時間軸上的變化。

09 達爾文股份有限公司

本作品出自「生物藝術虛實研究」的修課同學鄭子芸,試圖回應並探討現今社會,被稱為「社畜」的工作者。參訪新竹動物園後,作者訪談幾組上班族,勾勒了一個近未來的世界,彼時大型企業壟斷經濟市場,出現了一種新興產業⋯⋯

10 在地探索與田野實作-鄉村領域:馬胎探索小組

在新竹縣尖石鄉義興村的馬胎部落裡,泰雅族的傳統文化正逐漸流失、生態不如以往,友善農耕面臨困境。馬胎探索小組希望透過綠色導覽地圖、合作市集等方式來保留傳統文化,並參與蝴蝶園的建造及淨溪以為生態保護盡一份心力。

11 峨眉的茶山歲月:客家茶文化與製茶體驗

新竹縣峨眉鄉以「東方美人茶」享譽國際,也是公視電視劇《茶金》拍攝地點之一。峨眉小組藉由農村的實作,讓大學生走出校園並培養基本農村田野工作的能力。至峨眉茶山,實際認識茶術與茶園、體驗繁複高壓的茶作與製茶過程,體會茶的文化產業。

12在地探索月桃窩

當一座山有三面被包圍,且對外只有一個出口,就可以被稱作「山窩」。「月桃窩」利用獨特的山窩文化,修復古道並設計定向越野的闖關活動來吸引遊客,帶動地方經濟,進而達到地方創生。

13 新竹舊城區的田野實作

這門課程引導同學觀察與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找尋學科與地方的連結,建立個人對城市的觀點。同學們實地踏查新竹市舊城區,認識「見域工作室」、「開門工作室」兩個地方團隊,深入認識舊城區議題,學習ORID焦點討論法,並透過服務科學的系統觀點,進行應用與分析。

14 清年壯遊:大新竹百年產業時空變遷

八天課程帶領學員從南庄出發,經由台三線到大稻埕。與課同學日間騎腳踏車實際走訪,參與台三線在地各個正在發展中的聚落活動,並於晚上進行課程討論與經典導讀,使學員由具體觀察延伸至抽象分析。並在時空背景的分析架構之下,整合所思所學,進而尋找自我在當代中的定位。

15 「SDGsx希望與行動的種子展x清華校園創新生活實驗家」展覽

第一屆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旨在校方出題、學生解題,透過學校、老師、學生三方串聯,共創永續的校園環境,同時落實永續教育。本展由清華大學「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Campus as a Living Lab,簡稱CLL)與台灣創價學會「希望與行動的種子展」共同舉辦,包含「永續行動家」以及「校園創新生活實驗家」兩大主題。係由學校提出永續議題,學生研擬方案並執行之。

16解鎖馬武督咖啡 DNA

地方特色產業如何變成科技領域的黑馬?具當地特色的馬武督咖啡,如何擬定行銷策略、帶動地方觀光與整體社區發展?從咖啡種植、論壇,到科技管理思維、培力工作坊⋯⋯馬武督咖啡的推廣與實踐,有賴產、官、學協作,也遵循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盼能促進城鄉之間正面連結,創建具永續價值的共榮願景。

17 打造社區療/育基地-活化竹南長青閒置空間

來自不同領域的清大生組成團隊,走進苗栗竹南關懷樂齡健康,與當地的廣場舞團隊合作,打造「社區療/育基地」,盼藉此增加社區韌性、打造學習的共好空間。計畫包含青銀共創療育、療育市集、名人誌三大面向。

18 黏巴達假日學校

社創課黏巴達小組,這學期一面接受黏巴達老師們的師資培訓,一面陪著小朋友一起玩,彷彿回到童年時光。「只有不想,沒有不可能。」長大後,我們接觸太多社會的洗禮,原本以為會放不開,透過這次活動,我們找回了已經陌生的純真的自己。

19 凝聚農友、志工與消費者的故事:合樸農學市集與社群貨幣

「合樸農學市集」是全台第一個定期舉辦農夫市集的組織。他們會邀請許多非營利組織以及小農前來擺攤販售。市集的核心理念為,創造出有別於傳統通路的銷售管道與生活方式。透過人與人、人與物的實際互動,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藉此推廣環境永續議題。本專案則是對市集進行調查,內容包含市集的演變,以及探討社群貨幣是如何在市集中運作。

20 結合教育學院與醫學院共譜偏遠山區醫療STEAM教育服務計畫2021年度成果

本計畫由清華大學教育學院「STEAM課程」以及臺大醫學院「全球衛生與服務教育課程」合作開發。以求減緩 108 新課綱推動跨領域素養,偏鄉教學師資不足的問題。2021年,成員進入尖石國小進行教學實踐,帶領學生參加本計畫所舉辦的「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我們期待參與計畫之大學生能將所學應用於未來擔任國際志工或是相關教學場域。

21跨出認識的一步:移工中心課程活動

在台灣,平均每50人中就有1名是跨國移工。他們為台灣帶來許多生產力,但有些台灣人會因不了解,而以歧視眼光看待移工,讓刻板印象取代了真正認識一個人的機會,只看見移工的汗水,卻看不見他們的淚水。我們是東南亞移工服務學習,我們會發想出結合彼此文化的活動,讓彼此在同樂中相互認識。我們希望打造一個有溫度的場域,使移工感受這片土地的友善與溫暖。

22魚菜共生與產業參訪與實作

「魚菜共生」是結合簡易動物、植物與微生物的共存環境,達到永續發展與自給自足。以「魚菜共生」作為對永續發展認識的切入點。並實際訪問「竹蜻蜓綠市集」中三個攤販的小農,了解他們在參與綠市集的心路歷程與困境,期許學生在接觸到相關人士後,認識最真實的產業樣貌,並一同思考可付諸行動的解決之道。

23成果摘要表_清大載物書院樂齡小組

小組在今年與「老玩客」進行深度合作,試著以大腦認知的角度,分析高齡長者如何再度就業。以期透過訓練大腦,來強化長者的工作效率。在與長者的互動中,嘗試理解他們的感受,認識他們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小組亦在此過程之中,發想出欲執行的企劃。

24 新竹智慧城鄉創生計畫

本計畫連結清華大學在地方永續發展目標(SDGs),將打造「合作經濟」做為改變新竹城鄉關係的主軸,嘗試召回各地消逝的文化與傳統。透過持續刺激及聚集各方價值,滾動價值共創行動,實踐許多創新的社會想像,以促進城鄉創生系統的有機發展。

25 新竹智慧城鄉創生計畫_尖石泰雅原鄉創生

此計畫以尖石鄉為範圍,以「文化保存」與「永續觀光」兩面向出發:藉由挖掘尖石鄉泰雅族口述傳統與現代文藝資源,研發Lmuhuw採譯保存服務系統,提供口傳文本與影音素材支持實驗教育,同時從中萃取原創性的深層文化元素,作為尖石地方創生的核心資源;也梳理當地人的集體記憶、地方感與地方意象,藉此提升社群認同及向心力。另透過地方產學及研發綠色尖石小旅行模組,與在地農友合作,成為地方創生的網絡及產業基礎。

26新竹智慧城鄉創生計畫_橫山生活美學

本計畫以文史為底蘊、藝術為媒介、創新為手段,以積極活化地方歷史和生活記憶,塑造橫山生活美學的空間和氛圍。本計畫有兩目標,其一是凝聚並培力地方文史人才,以發掘橫山文史脈絡。其二是規劃並發展藝術教育活動,以萃煉橫山美感元素。期望達成文化資源產業的創新發展,共同創造優質經濟循環的可能。

27新竹智慧城鄉創生計畫_芎北城鄉生活圈

璞玉田以竹北市東海隘口為中心,左右連接竹北新興市區與芎林客家農村,經由各種互動與交流,使科技新居民與農村人家相連結,發展成為一個相互關連、生活彼此依存的芎北城鄉生活圈。此計畫試圖回應:芎北城鄉生活圈的內涵為何?在地居民(包括科技新居民)期待這種生活圈想像嗎?面對正在推動的「台灣知識經濟產業園區旗艦計畫」,此區仍有機會發展成為城鄉生活圈嗎?

28清華大學與新竹市政府合作推動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

此計畫以促成清華大學與新竹市政府合作推動地方跨域治理為目標,計畫進行二期六年,前三年以弱勢產業扶振與新故鄉認同為主要方向(如:活化舊城區與邊緣地區的文化、農業、生態等資源),後三年除維持第一期原有元素外,也整合「slow city」及「smart city,朝向長期的城市願景:打造從容自在的智慧城市。

29南香山農業大健康園區

此計畫旨要加深新竹城鄉連結,讓新竹往從容城市的意象邁進。計畫於都市與農村兩地同步進行:都市地區發起「自煮運動」,結合食農教育課程,讓城市居民加深與土地的連結;農村地區則致力建置「南香山大健康農業園區」,以「新竹市農業大健康促進會」 開辦自然農業生態課程、鼓勵社區進行農產加工、邀請大學生共創社區等活動,持續推動地方發展。


30東門社會創新創業基地

2015年底清大跨域治理計畫成立「開門工作室」團隊,為求活化閒置多年的東門市場。經由與新竹市政府、地方社群合作,團隊逐步成為城市的社會創新創業基地。活化啟動至今近7年,超過50個團隊進駐,推動市場豐富多元的樣貌發展。不同的團隊相互合作,為走入市場的每一位遊客帶來獨一無二的體驗。


31大朋友與小朋友的農育課程

「清華大學耕讀團隊」於2016年成立,由清大教育學院的教授與學生組成,以各種行動方式照顧高需求的孩子。社群主要經營方向有三:一、解決網路世代生活環境與大自然斷裂的危機。二、彌補教育體系從小學到大學偏重認知學習,忽略情感與意志發展的弊病。三、結合社區資源,讓大學生帶領小學生從復育土地的耕讀經驗中,實踐全人的教育。

32新竹的拿手好矽:半導體產業發展史

110年度在清大首次開設課程,由清華大學史欽泰講座教授、工研院特聘專家羅達賢兼任教授、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王俊程教授共同授課,講述台灣半導體產業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人文情懷以及重要的發展策略。課程共50位來自不同年級與跨領域的學生參與,交流彼此的專業背景以了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開拓多元的認知視野,促進交流人文與科技之間的對話。

33熟齡生活實驗室

TechTHY團隊長期與新竹在地熟齡創新團隊「老玩客」合作,辦理不同主題的論壇與工作坊,以運動健康促進、退休再就業等面向,持續深耕健康老化議題,期盼透過多元討論,結合新竹高科技人才與熟齡第三人生議題,催生以未來高齡化社會所需要的熟齡生活解決方案。

34預見未來:議題和科技的培養皿

「預見科技桃花源計畫」的使命,在於透過服務科學的視點,讓需求找到適當的解法。團隊負責媒合不同社群的人脈與資源,開始深化幾個科技解方,例如:電子鼻系統於茶產業的輔助,推廣以氣味科技提升製茶的品質和效率,用科學化的方式與消費者溝通茶葉風味。

服務科學所王俊程教授: 「預見科技桃花源計畫」的使命,在於透過服務科學的工具與方法,讓需求找到適當的解法,也讓科技開展新的用途,例如推廣電子鼻技術到茶與咖啡產業。此外,我們從人文視角挖掘台灣半導體發展歷程,產出「科技洋芋片」系列動畫、Podcast與課程;另一個篇章,則是與合作夥伴如「老玩客」、「錸工場」盤點新竹區域熟齡族群的特性及資源,一起辦理各式活動。 感謝前任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史欽泰教授發起此計畫,也感謝羅達賢理事長帶領,謝謝工研院院友會與各界支持。非常歡迎此刻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和我們聯繫,一起深入特定主題或場域,探尋那片桃花源。

35印象橫山-有A的STEM x農業創生x生態旅讀

團隊在橫山推動「有A的STEM」教育理念,以科學與科技為基礎、結合人文藝術,開啟社會服務與創新產業。第一年於新竹沙坑國小建置「有A的STEM創意玩耍學堂」作為示範基地,培養在地種籽教師。並陸續舉辦「印象橫山-Air Museum科普‧文創展」、「橫山舊產業新植人手創展」以及「有A的STEM-自然生態旅讀」等活動,期望從教育著力活化地方。

科技藝術研究中心: 自推行「有A的STEM」跨學科創新教育以來,我們發現想要改變臺灣的教育環境,並非一蹴可幾,偏鄉服務亦然。但是,一旦埋下了種籽,就有機會生根發芽。到橫山鄉沙坑國小服務了三年,可以感受到我們所做的努力正在逐漸發酵,逐漸改變著沙坑國小的師生。而在老大份休閒農場推動旅讀步道、生態創客等創新理念,使得農二代決心回鄉創業,是我們最大的意外收穫。看到我們的所作所為,為在地帶來了好的影響,是我們持續努力的動力與信念。


指導單位 | 教育部

主辦單位 | 區域創新中心

參展教師 | 王俊程、江天健、江怡瑩、成虹飛、李丁讚、李天健、李民賢、吳哲良、邱富源、林福仁、施富錡、陳孟亨、陳泓維、陳俊銘、陳瑞樺、曹存慧、許素朱、黃能富、榮芳杰、劉玉山、劉柳書琴、蔡協亨、錢克瑋、蕭銘芚、蘇子媖(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策展團隊 | 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 (REAL):陳泓維、馬萱雨、劉子瑜

視覺設計 | 游覺輔、曹存慧

美術設計 | 廖育萱

網站架設 | 許靖典

協辦單位 |

教育部 | 「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計畫、「〝S+T+ARTS〞跨學科教育與在地自然生態文創活氧計畫」

科技部 | 「新竹智慧城鄉創生計畫 ‒ 地方活力與能力建構」計畫、「再造新竹 : 邁向一個從容自在的智慧城市」計畫

USR Hub | 「結合教育學院與醫學院共譜偏遠山區醫療 STEAM 教育服務」計畫

厚德書院、載物書院、生物藝術實驗室、預見科技桃花源計畫、有限責任台灣永續生活消費合作社(籌備委員會)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2刊(2022年10月號)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