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浚洋
探/炭路啟程
出生於新竹湖口的陳偉誠,從小,在一大片林地與家中經營的木炭工廠中成長。一開始,偉誠便興奮地與我們分享到,木炭產業「它不只是生產木炭,而是從回收木材開始,一個環保的流程。」國中畢業後,因一心一意想要繼承家中的木炭事業,希望能了解工廠的生產工作流程,他選擇進入明志工專就讀工業工程管理科。五年後,他自五專部畢業,因為意識到商品被製造後行銷與通路的重要性,而選擇在領域上轉彎,進入高雄第一科大的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就讀二技。「我的學習歷程是滾動的,因為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將未來工作的領域連結到我當下學習的知識」,而當時的陳偉誠滿腦子只想著「要如何把家中的木炭賣出去」,便走上了行銷之路。
畢業後離開高雄,陳偉誠回到熟悉的新竹湖口準備接手木炭事業。但就在此時,偶然的機遇讓他的木炭之路出現了轉變。
從木炭到木酢
從前,家中的木炭工廠只進行木材回收與木炭生產的過程;但當時,陳偉誠的父親與合夥人共同投資了木酢液的加工產業。木酢是木材乾餾過程中產生的氣體,經過冷卻而成的木酢液可以被轉化為具除蟲、除臭、殺菌、清潔等用途的附加產品。儘管父親的投資合作失敗,但卻讓陳偉誠意外發現了這片藍海。而他在研讀多篇日本產業界關於木酢的論文後決定創業,透入木酢產品的生產與研發。
雖然有了創業的念頭,但當時家中的處境無法給予他金錢上支持。為了籌措創業資金,陳偉誠四處打工,曾做過垃圾車上的清潔人員、大樓夜班保全、湖口老街導覽人員、甚至還在夜市擺過地攤。最後,經歷了一番波折,陳偉誠成立了盛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們今日熟知的「木酢達人」。
回到學院
木酢達人在2006年成立,當時正逢電商崛起,陳偉誠亦有意將木酢達人的產品推展至網路商城與線上通路。但回顧過往二技期間,行銷與管理學課本上的案例都早已過時,總是千篇一律的通用汽車、可口可樂與麥當勞。這讓陳偉誠有感於過去所學不足、無法應用於當代社會,便於2011年報考並就讀清大科管所。
在清大就讀期間,陳偉誠除了學習到如何將單純行銷木酢產品昇華為經營「木酢達人」的品牌,他更向我們分享到在科管所之外的特別收穫。陳偉誠曾經在人社院修習社會所吳泉源老師開設的選修課,「因為我是商管背景,感覺像資方的論調;而人社的同學則像是勞方的立場。每次上課都給我帶來很多衝擊。」陳偉誠坦言,雖然一開始上起課來感到矛盾與痛苦,但事後回想起來,因為有這段人社領域的訓練,讓他日後的事業都抱持著對「人的關懷」。
這個對「人的關懷」可以連結到陳偉誠不斷提及「創業是為了助人」的想法。至於如何透過經營一間木炭與木酢公司來助人?他提出了「生態碳循環」的概念。
回收木材到種下樹苗
誠如一開頭提到的,生產木酢、木炭的第一步是先「回收木材」。偉誠向我們透露,就林業的觀點來看,樹木的生長過程中需要經過定期的修剪,這麼做的目的有三:1. 修剪有問題的枝幹,防止病蟲害的擴散。2. 修剪過多的枝葉,讓養分能夠集中。3. 修剪大樹的枝葉,讓森林中還在茁壯的小樹苗能夠接收到陽光。與此同時,修剪樹枝的動作不只是生態友善,更可以促進產業發展。除了判斷樹木健康狀況的樹醫生,還有修剪枝葉的人力,被砍下的枝幹更需要透過運輸業的協助送往偉誠的木炭工廠。
偉誠接著說到,當木材送到工廠後,會先經過分類,篩選出能夠製成傢俱的木材,剩下的邊角才去生產木炭與木酢。最後,木酢達人透過生產木炭與木酢產品賺到的錢,再回過頭來投入林業,種下更多的樹苗。「木材回收不是砍樹,而是修樹。透過修剪樹枝的廢料製成木炭,樹木本身是活的。而我用修剪樹枝製成木炭賺到的錢再去種下一棵樹,就等於是環境與產業的循環。」
「我就是死賴著不走」
讓環境與產業成為相互增強的正向循環後,下一步,陳偉誠還要擴展到社區。木酢事業越做越大後,陳偉誠非但沒有想過要轉移陣地到更有發展性的台北甚至海外,反而還大聲地宣示公司的據點就在新竹湖口,而且只在新竹湖口,「我就是死賴著不走。」
會有這樣的念頭除了因為陳偉誠從小就生活在此,對湖口特別有感情外,也因為過去一段為了籌措創業資金而在夜市擺攤的經驗。當時陳偉誠的攤位隔壁是一位賣熱狗的阿伯。熱狗阿伯對他說,因為他的孫子才國小,他必須出來擺攤。這讓陳偉成開始思考「就業」這件事的本質。他說到:「熱狗阿伯需要一份工作,你捐給他1000塊沒用、你救濟他也沒用。他要的是一份永續、可以不斷投入的工作,不是我們靠我們憐惜,一次性地捐一大筆錢,那是沒有意義的。」熱狗阿伯的故事這讓陳偉誠決定留在湖口,希望透過產業帶動社區發展,也促進就業機會。
決定落腳湖口後,木酢達人的下一步是深化與社區的連結。偉誠與我們分享一段小故事。湖口老街過去一直都有由社區居民組成的掃地志工,協助清掃落葉、修剪樹枝。儘管他們都是自發性地投入社區服務,但仍需要經費添購掃帚、畚斗與垃圾袋等消耗性用具。有一年,湖口的掃街志工們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申請到環保局的補助,讓例行的掃地工作陷入停擺。「一年十萬塊,不多。但就是這麼一筆錢,誰要出?」面對這樣的困境,陳偉誠當時轉念一想,政府做不了的事,他何不自己來?「如果我能夠用企業角度去補助地方社區,你們去掃,樹枝賣給我的木炭工廠,讓我來回收,這樣就可以透過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方式補貼社區與地方協會。」這種作法並不是商人在四處尋求商機。陳偉誠向我們補充,他與掃街志工們合作後會開始規範他們修剪枝葉的方式,不得隨意地砍伐;就算遇到颱風、地震等天災,不得不移除倒塌的枝幹,他也會要求志工們在原地另外種三棵新的樹木去補足原本的碳排吸收。回饋社區的同時也不忘他對環境議題與臺灣林業關懷的初衷,「不會說我產業發展越好,對環境傷害越大。」這是陳偉誠一直強調的。
打造「炭」循環
最後,回到「創業是為了助人」這句話。陳偉誠透過木酢達人實踐了生態碳循環經濟,它不只有益於環境,更幫助社區發展、幫助青年返鄉、幫助想從事一份正當職業的人們就業。「清大畢業的學生不是一定只能進科學園區。有了這個產業,我可以去修樹、可以做森林導覽、可以做森林療癒課程……。我們打造一個空間,也提供資源。」從一塊木頭、一顆木炭,開展出上百種的木酢產品;從一間工廠、一間公司,發展為結合社區、產業、環境的永續循環經濟,陳偉誠總是試圖開創多元的方法與各種可能性。但一路走來,他的目標只有一個──透過企業經營的力量,去成就「助人」的理念。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1刊(2022年04月號)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