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聊」癒時光的營造——同食角落與預見科技桃花源的合作共創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劉子瑜  圖|預見科技桃花源、老玩客

圖|預見科技桃花源

五六月圓滿結束的第二屆「角落圖書館」活動,由清華大學區域創新中心USR-HUB計畫支持;社會企業研究中心預見科技桃花源計畫老玩客同食角落共同籌辦。於校園開啟的跨世代交流,自去年活動便受到熱烈好評,兩團隊持續吸取各方回饋與經驗,作為第二屆籌劃的養分,為這期間限定的圖書館帶來更加豐富多元的收穫:諸如於籌備期間開設說明會招募有志一同的同學成為「館員」一起經營角落圖書館;擴大開放陽明交大同學報名參與;於南大校區一帶的「老玩客」社區據點開設圖書分館,響應USR-HUB計畫加深社區與校園的連結的宗旨;以及為加深彼此共鳴與同理,由心諮系碩博生設計專屬課程,提供培力資源。


同食角落吧檯手(圖|老玩客)

想讓同學知道,有人可以同理這份焦慮


提及企劃的設立,「跨世代交流」作為兩主辦方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凝聚共識的路途上也充滿溫暖的交流討論。同食角落負責人名慧表示,同食角落的創立概念「跨代共創,溫暖角落」即是在清大締造一個世代交流的場域;而比起被動等待同學前來,角落圖書館嘗試主動往前跨出一步,交流性也更加私密又直接:「我們想像的是不只單方面的對談,而是希望有一個舒服的空間,讓兩邊都可以有收穫。」


角落圖書館共同創立推手科管院學士班喬萱同學也細膩觀察到:若為演講形式辦理,面對台上優秀的講者,同學們可能反而不會提出內心真正的疑問。「我們要的不是分享成功的案例,而是傾聽同學們的問題,也讓他們知道有人可以同理這份焦慮。」因而最終活動不以經驗的分享傳播為訴求,而是採取一對一私密性交流,期待彼此敞開心房的對談。


「陪聊師」長輩們作為人生的經驗者,同時脫離借閱者的既有生活圈,可讓同學更無負擔地提出問題需求,並提供較為客觀的建議、一份支持的力量,或是純粹擔任一位真摯的傾聽者。團隊們依據同學們所提主題媒合對應長輩,諸如語言學習、創業分享、出國工作,而在前置問卷調查中收到最多的主題來自就業焦慮,包含科系所學、產業領域、或擔心自身的不足。主打「輕鬆聊聊」的角落圖書館,並不追求一份對應的答案,長輩們會分享如何充實自身、多加認識不同領域、或額外機會的提點,提供同學參考。


圖|預見科技桃花源

情緒的承接與回應:陪聊師培訓


透過第一屆活動的觀察與回饋,團隊們於今年加強了「情緒承接與回應」的準備。活動雖非心理諮商,也期望更進一步照顧雙方的感受,於是熱心的心諮專業碩博生們於圖書館開館前,設計一套「陪聊師培訓課程」——包含敘事教練學、學生多元文化的脈絡與理解、青年心理健康促進&危機處理……等講座,提升陪聊師專業、降低陪聊師的事前擔憂,並加強跨世代交流的應對。培訓課程獲得熱烈回響,「在圖書館聽清大學生上課」成為一項特別的吸引力,並在長輩們的廣大號召力下,甚至出現許多現場報名聽課的民眾!預見科技桃花源也將培訓課程公開於網路,提供民眾傾聽與複習。


情緒的面對與抒發日益受到社會重視,參與長輩除了提升活動核心理念的認同外,也給予團隊回饋:認為培訓課程所提,在生活上無論擔任何種社會角色都受用,並凝聚共識,若未來觀察到相關需求,轉介專業心理諮商資源是一種處理方式。回歸角落圖書館的傾聽與訴說,則是一塊雙方單純輕鬆聊聊的空間。


圖|預見科技桃花源

打破既定印象的對等交流


在橫跨五、六月的數場交流中,許多陪聊師與團隊表示,自己也有小孩,而面對許多甚至已是孫子輩的學生,發現許多年輕人比想像中還要成熟、思考很多。而學生也同樣分享:「長輩沒有想像中的古板和傳統,例如現在的學習方式和就業職場和長輩的世代不太一樣,但得到的回饋不會是預期那樣,彼此互動模式像朋友聊天,對等地給予建議或是聆聽對方的故事。」


曾有陪聊師向團隊透漏,原先會因學校品牌關係,擔心清華的學生高高在上,而感到些許壓力,另一方面團隊也注意到部份長輩會先壓低自身姿態,但相關既定印象多於聊天氛圍下漸漸化解。預見科技桃花源專員明君也笑著分享,許多組對談者從事前的緊張應對,到聊完天後都笑著互相加LINE,發展為忘年之交。不少組別於圖書館閉館後仍留下來聊天,更曾有學生事前認真留意上課時間,但在雙方歡樂暢談的氣氛下,在館員多次提醒下仍忘乎時間,直到課間教授點名只好迅速道別陪聊師,急忙趕往教室。團隊們總是於活動結束後收到反應時間不足的回饋,更是從中體會到陪聊師與申請者愉快的交流體驗。


圖|預見科技桃花源

圖書館之外,走出校園傾聽多元的聲音


兩屆活動下來,同學與陪聊師們長輩們營造出許多溫馨互助的回憶。「長輩不會吝嗇於讚美!對於活動辦理也會很直接給予建議。」名慧提到,許多陪聊師從老玩客社群而來,長輩們看到她,時常會開心分享聊天時發生的趣事,更有長輩主動詢問有沒有志工需求可以幫忙。學生們則會主動詢問團隊活動後續的延伸。去年參加過第一屆角落圖書館的兩位學生於今年應徵成為同食角落的工讀生,其中更有一個同學成為今年的圖書館員,在面試時可愛主動提出:「我希望可以從長輩身上得到滿滿的溫暖!」


專員明君則深深體會到校園與地方的連結:陪聊師曾與明君分享,原先對清大的印象會是人文領域較薄弱,以及身處人口較為年輕的新竹市會覺得熟齡議題較不受到重視,但透過這幾場活動,才發現原來新竹市校園內外是有人在持續推動相關議題與資源,受到了感動。在長輩的號召力下,甚至有許多從竹南前來參與的長輩朋友,明君相信這會是對學校很有意義的行動。


角落圖書館邀請各地社區民眾走入校園,也邀請同學們走出校園,與對方開啟一段放下任何預設立場的對話交流。不幫助找尋一個正確答案,而是彼此心靈上的鼓勵。第二屆角落圖書館圓滿落幕,而老玩客-同食角落與預見科技桃花源計畫專員紛紛表示,會以此次收穫為立基,持續開展各項跨世代交流計畫,創造雙方學習與「聊」癒的契機。


圖|預見科技桃花源

青銀共創:熟齡議題的關注與推展


科管院學士班大三的趙喬萱作為兩屆角落圖書館活動的推手,過去經由史欽泰教授、王俊程教授與羅達賢教授所開設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史通識課程,逐漸開始接觸熟齡議題與「TechTHY預見科技桃花源」計畫。透過認識歷史的發展望向當今社會與未來發展,進而感受到個體的生涯發展與社會間世代傳承的重要性。


作為年輕學子,如何看待熟齡與長照議題呢?喬萱觀察到,偏重科技產業發展的新竹,熟齡議題並沒有像AI、半導體等領域吸引多數同學的關注,其實政府的長照2.0政策,以及長者們從退休後到失能前的需求、想法,或許仍有許多人還不太清楚,但有些同學們已意識到未來可能不免會慢慢接觸到這塊議題,也有同學們已開始關注、接觸相關議題,包含許多過去同樣修習半導體產業史的同學,會透過諸如「熟齡馬拉松」活動小幫手、相關課程助教的參與,以自身力量投入熟齡議題的推動,並逐步推廣至周遭。


無論是熟齡議題或社區參與,皆意味著走出校園、接軌地方,每一場行動都不僅是同學的社會實踐,同時包含地方社會對學子們的照顧與觀察,為一份真摯的互助。社會實踐團隊們在與各單位、對象的合作中,重視持續的溝通與共識的凝聚、避免願景目標的分歧。專員明君觀察到清大學生們擅長且願意投入專業領域的轉譯與推廣,但轉譯與溝通仍是須持續重視與檢視的項目,方能真正更加貼近在地。


對於有志接觸相關領域的同學,喬萱建議跳脫校園內課程與學分報告的思維模式,避免不小心化為「做出一份成果」的心態,而更可跳脫學期制框架,將一次性活動延長,嘗試「持續做很簡單、好像工作量沒有很大,但需要一直付出心力」的事情。「社會責任需要長期的投入,沒有辦法在短期看到實質上成本或效益回饋,但這是未來有必要重視的議題。若短時間內沒辦法全力投入也沒關係,一直記住、並有機會多接觸,未來自己有能力時便也可以回來繼續發展。」喬萱鼓勵同學放眼長遠發展,透過關注相關團體、長期追蹤領域變遷,相信可逐步達成自身願景、實行社會實踐。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6刊(2023年06月號)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