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域報編輯團隊

地結良緣:「築緣祭」112學年度清華在地實踐聯合成果展

資料提供|REAL+:新竹區域產業與文化支持系統


大新竹是個豐富多彩的區域,有著歷史悠久的舊城文化、自然清新的鄉村風貌和享譽全球的科技產業。清華大學位於其中,許多教學和研究活動都在此地孕育發生。在各項行動中,學校、老師、學生、場域、社群、地方相互合作,創造緣分。成為清華推動在地實踐永續發展的特色。


2023年清華學院區域創新中心與REAL+:新竹區域產業與文化支持系統 USR 計畫合作,推動教師社群串聯校內投入在地實踐課程、計畫資源與活動,於中華民國112年12月13日至12月22日期間舉辦聯合成果展。


本次展覽延伸22年「地」結良緣的深耕,以拓展至更多元區域為輔,以進門門框為立基、推開窗沿(緣),續緣築緣的方式展開一場可以延伸的祭典,呈現清華與大新竹區域各個場域所牽起的紅線,及這些緣分背後實踐的豐富成果。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清華學院區域創新中心

執行單位|REAL+:新竹區域產業與文化支持系統

展覽視覺設計|黃芷儀

協辦單位感謝|

"S+M+ART"跨學科與創客藝術在地智慧活氧計畫 | TNUNAN歌劇音樂會:以文化回應式教學推動泰雅醫療人才培育計畫 | 永續發展教育的跨領域韌性整合與社會實踐:以南寮沿海社區與自然谷為里山海實踐場域計畫 | 新竹文史接地計畫 | 新竹市綠色運動觀光示範點建置及社區培力計畫 |

超高齡化社會的共伴共榮-以跨世代對話打造社會永續及韌性計畫 | 大新竹食農教育區域支持系統計畫 |

水清木華「 頭前溪 五華工業區」流域生活圈願景初探計畫 | 厚德書院 | 載物書院


實體展覽|12月13日(三) - 12月22日(五) 09:00 - 17:00 國立清華大學 旺宏館1F川堂

展覽發佈會與交流會|12月13日(三) 15:00 - 18:00 國立清華大學 旺宏館大半圓空間


 



01 在地探索與田野實作:城市場域

透過老師的引導,同學嘗試改變平常單一、水平的視線,去看見不一樣的市場,去發掘關於市場人生活的痕跡。同學也透過學習ORID焦點討論法,分解在市場內觀察到的物件、感受到的經驗,在未來進入田野時,能理解自己經歷到的感受與延伸的想法,讓經驗能隨著田野的進行逐漸厚實。


02 問題導向學習:台日交流,新竹舊城文化轉譯

連續9天的問題導向學習課程中,包含「ORID焦點討論法」、「田野實作實務」、「服務設計」等學習內容,以「新竹市舊城文化轉譯」為主題。團隊走訪東門市場、東前街、城隍廟、中央市場,探索城市的各個角落。在客觀、反映、詮釋、決定層次的引導下,練習分析城市中找到的酷東西。在應用價值主張地圖(Value Proposition Canvas)的架構引導下,透過服務設計融合跨文化的觀點,與在地合作夥伴合作,發展轉譯、行銷城市文化的創新提案。


03 認識藝術:音樂

不同城市背景下的聲音,牽連著不同的情感與文化,相較於視覺地景,僅能以靜態的方式記錄下城市的風貌,音景是動態的紀錄,將更能緊密貼近場域的環境,透過音景呈現出人們熟悉的空間記憶。音景像是具有身分的有聲指紋,每一個地點或情境都擁有其本身具辨識性、區別性的聲音樣貌。希望藉由聲音的採集,把在地文化與影音資料保存下來。


04 玻璃藝術與設計

藝術與設計學系的「玻璃藝術與設計」課程,以及「玻璃工藝社團」,在人才培育的基礎上,呼應「SDGs」的精神,並且配合USR計畫的執行。課程的宗旨是落實「不璃不器生活亮麗」,亦即努力實現「沒有什麼樣的玻璃不能夠再成為器物」的口號,同時倡導「愛物惜物」的精神。


05 生物藝術虛實研究

參與此件創作的學生們表示:「偶遇中的偶由『人』與『禺』組成,人與一個地方的相遇,譜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四位學生在虛擬實境中,建立一個如虛如實的空間,將東門市場中的回憶物件擺放於一個記憶倉庫中,遊走在空間裡,挖掘現在在東門市場看不見的那一面。同時,也想將作品以外地人的角度讓更多人看見我們與東門市場「偶遇」的美好。


06 在地探索與田野實作:鄉村場域

(1)友善農耕不僅僅是一種耕作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它提醒我們對自然的尊重和珍惜,讓我們更加關注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土地的健康。

(2)我們透過訪談及影片紀錄,學習泰雅料理製作、相關文化,最終以短影音方式呈現紀錄的內容。

(3)這學期我們計畫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來製作馬胎的介紹導覽網頁,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將這個充滿內涵的馬胎介紹給更多人!


07 十里方圓合作社

「有限責任臺灣城鄉永續生活消費合作社」是以「十里方圓」為號召,以永續發展為目標,通過連接新竹城鄉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實現互助、平等、公開的合作精神,發展創新服務,滿足社員永續生活的需求。本合作社在清華水木生活中心設立取物站,希望以此為據點,面向社員提供取物服務,同時面向校內師生以及職員欲了解其需求,並針對相應的需求提供永續相關的服務或產品以促進校內使用者參與到永續活動及實現永續生活。


08 《域報》

《域報》為一份由清華大學區域創新中心域報編輯委員會所發行的雙月報,2018年《域報》首度以電子報形式發行。2021年,《域報》歷經改版後再出發,由清華大學REAL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執行編輯,從永續發展角度報導清華大學與新竹地方創生及城鄉發展相關議題,嘗試透過實體印刷及網路媒體發行,以更多元的內容、多樣傳播方式,成為讀者們接觸區域創新議題的接觸點。


09 REAL+ 新竹區域產業與文化支持系統

清華在2020年推動「新竹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Regional Engagement Ass Lab, REAL)」,以鄰近校園的新竹市舊城區為場域,推動清大「接地型教育」的系統性實驗。2023年起團隊進一步擴大升級成為 REAL PLUS (REAL+),面對百年新竹城鄉發展、新竹科學園區影響下的議題,期待能夠讓清華成為社會實踐的基地,培育地方行動者,朝向地方永續、安居城鄉的長遠目標。


10 新竹市綠色運動觀光示範點建置及社區培力計畫

新竹的青草湖素為竹塹八景之一,透過邀集跨領域專家、在地人士、大學師生,共同盤點青草湖DNA,包含「水域遊憩」、「陸域休閒」、「自然生態」及「人文歷史」等4大面項。挖掘在地特色、探索獨有故事,並以青草湖做為示範點開設「綠色運動觀光」課程,以「SUP立式划槳」為主軸,集合學生創意推出青草湖微旅行。


11 新竹文史接地計畫

以文物為核心、以展覽做連結:淸大文物館今年度「新竹文史接地計畫」,慶祝淡水廳設治竹塹及新竹文人鄭用錫成為開臺進士,兩件大事為主題,展出為期七個月的兩期「竹塹故事--設治三百年˙文治兩百年」特展。在「接地」的方面,與新竹2所百年老校--新竹女中、新竹高商合作,提供博物館專業協助兩所高中職整理其校史文物,舉辦了1場校史講座以及7堂專業課程,包含文物整飭、校園尋寶地圖製作、展覽實作、線上策展等。


12 區域創新中心

清華大學設置區域創新中心,推動清華永續發展、社會實踐、淨零排放等相關事務的策略研擬與執行。具體工作包含規劃與協調學校永續活動、編輯永續發展年報、參與國內外評比、推動永續校園生活實驗室、組織學生永續大使、管理與推動社會實踐計畫、推動城鄉創生學程、發行域報、校園組織碳盤查、以及 2050 淨零路徑規劃。


13 永續發展教育的跨領域韌性整合與社會實踐:以南寮沿海社區與自然谷為里山海實踐場域

為建立本系「跨領域ESD聯結在地」之USR品牌,促進大學計畫在地實踐效益、協助在地團隊突破發展限制、改善南寮地區和自然谷發展困境,將分為三階段結合環文系學程推動ESD落實。

(一)建置期:改變既有課程模式,建立ESD聯結在地。

(二)發展期:推動在地學用整合,發展專業課程接軌在地議題。

(三)擴散期:推廣教學創新成果,擴大內校外課程加入ESD聯結在地。


14 超高齡化社會的共伴共榮-以跨世代對話打造社會永續及韌性

由清華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預見科技桃花源主持,目的為了促進中高齡族群與年輕世代對話與交流。

(一)熟齡馬拉松:專為中高齡族群設計的馬拉松賽事,除此之外,也舉辦運動賽會活動規劃工作坊,帶領同學規劃熟齡運動賽事。

(二)角落圖書館:由清大預見科技桃花源與老玩客同食角落團隊共同舉辦,邀請熟齡者成為一本圖書,以人生陪聊師的角色,分享歲月刻劃在生命的足跡與印記。


15 農耕與生命教育相關課程

以「從土地復育到社會永續」為核心理念,透過每週五下午在清大南大校區附近的攬星農園實地實作,利用友善環境的耕作方法,觀察園內植物、菜苗、雞鴨鵝等,引導學生深刻體悟生命成長與社會永續發展的深刻意義。結合科學知識、觀察方法、勞動生產、社會合作與教育服務,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習體驗。


16~19 REAL+ 關西馬武督場域

關西馬武督,位處關西鎮的東部山區。戰後至六十年代,一直是採集石灰岩的水泥礦業重鎮。七十年代因環保意識抬頭,礦業東移。直至2013年,水泥業者再次捲土重來,重新申請復礦,引發當地居民的連署抗爭。所幸2016年確認採礦權中止,然當地居民的未來生計問題,則是另一個必須面對的挑戰。


目前正面對當地產業缺口,原本種植的柑橘因為市場價格低落,加上社區人口大量外移與老化,老農採收柑橘的困難度倍增,需要有替代性產業作為支撐,咖啡產業雖然逐漸進步中,但仍有一段距離。另一方面,馬武督是客家村與原住民部落共處的聚落,近年來更增加了不少新住民的移入,如何讓這些不同文化被看見以及彼此認識,是另一個重要課題。


藉著本身有著集結農村、文史深度與生態地景的豐富場域,而產業轉型、文化探勘與生態體驗更是有待創造性營造的在地需求:換言之,在地的多元資源與實際需求也是清大學生能夠進行參與式學習與服務介入的教學及實踐場域。因此,本計畫團隊規劃以「設計思考」與「專案實作」作為驅動以課程規劃、教師引導與學生創意等大學教育場域動能,來鏈結馬武督場域的在地發展需求,並通過馬武督咖啡合作社的平台機制串接產業端、科技端、文化端、福祉端的行動者及其相應的行動方案與成果。


20~23 REAL+ 芎北場域

東海沒有海,更沒有龍王。在堤防築起之前,頭前溪的河水如蜈蚣般亂竄,數次氾濫改道,沖積出一片的肥沃沙質地-東海窟。堤防築起之後,常年受到大河威脅的河壩田,華麗轉身為優良稻作產區,從百年前供給貢米給日本天皇,到現今的數次冠軍米榮譽。台中有東海,新竹高鐵站旁也有東海。新竹的東海在二十年前被劃入區段徵收範圍内,成為了開發進行式的「璞玉計畫」。於是「東海」的名稱漸漸被人所遺忘,地方被「璞玉」字眼所取代,農田的產值不再是農作收成。


如何讓這片肥沃稻田以及客家聚落文化的價值被重新認識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必須有更多活動與事件的延伸。因此,我們串聯場域内二十多個據點,包含農場、店家及工

作室等,共同成立了「台灣豐禾子協會」,以此平台來增加場域内更多的串聯與討論。


現在國人米消費量逐年下降,我們希望稻米能夠被另一種方式看見,因此,除了米飯外,我們開始推廣多元米食文化,從蘿葡糕、麻糯、米餅乾到清酒、燒酎等,以不同的面貌,讓更多人認識稻米的價值。再來則是與在地教育機構及農友合作,推廣食農教育與休閒農業,除了培育新一代的農友或是半農半X的夥伴之外,也發展與農田相關的體驗與休閒活動,讓已經遺失地方記憶的在地居民,與剛從外地來到此的新住民,能夠認識東海窟場域的多元價值。


24 "S+M+ART"跨學科與創客藝術在地智慧活氧計劃

以科學(S)與創客工藝(M)為基礎,融合人文藝術(ART)來「智慧活化(SMART)」服務場域。我們運用科技與創客工藝,以創意與智慧來扶持新竹縣横山鄉偏鄉教育、偏鄉休閒農業,達成減少不平等、優質教育、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三個國際SDGs永續發展目標。本計畫融合更多「工藝創客」特色,透過更多課程,場域服務擴大至「大山背-帶狀場域」,結合USR+CSR擴大推動STEAM偏鄉學校與弱勢族群服務。


25 輕旅深讀:老大份青幼共學、農民市集青銀共創

青幼共學:目的是結合大學,豐富偏鄉小學的教育資源。參與的大學生也能學以致用,運用知識服務社會。同時,傳統經營的老大份農場亦能升級為生態教室,拓展經營範圍。

青銀共創:價值在於透過記憶與生命故事分享,修補長者與我們之間的世代斷裂。透過農民價值的實體空間,讓大學生沈浸在農事、農食的環境中。透過人、事、物的接觸,發想市集經營的創意,以及深度旅行的規劃。


26 橫山陶憶:以景寄情,用泥塑夢

我們來自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由施富錡老師帶領。本系一直以來致力於推動跨領域設計,並擁有豐富的整合經驗。近年來,我們積極擴展在地參與和社區服務,目標是深化與地方的聯繫,透過跨領域的設計思維,為大山背場域提供藝術的因子,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同時為横山地方帶來更多的創造能量。


27 逃學上山去:科藝機電生態展、創客作柑仔墊

運用課程的前期引導解說大山背地區的場域情形,透過學生的提案與發想讓實際可以達成的目標轉化成一場特別活動。這兩場主題活動都從課程設計的規劃引導,讓同學們有目的性的將大山背地區作為創作發想的靈感來源,藉由這樣的創意發想結合逃學步道與上山喝咖啡的場域進行整合,也激發出一種新的觀看横山鄉大山背地區的新感受與新體驗。


28 一沙一世界:"有A的STEM"創新教育推廣

新竹縣横山鄉沙坑國小創校已有106年,但由於地方發展不足、交通不便、人口外移,導致沙坑國小全校學生只剩21位學生。國際發展的STEAM跨學科教育不是城市中孩子才有的學習權利,偏鄉孩童也該有機會學習。我們自2020年開始在沙坑國小建置「有A的STEM創意玩耍學堂」,協助沙坑國小在「有A的STEM」創新教育能朝永續發展、更上一層樓,創造沙坑國小推動“有A的STEM”創新教育新形象。


29 小叮噹科學樂園駛向STEAM創新教育

新竹縣小叮噹科學主題樂園誕生於1990年,一個以科學教育為主題的戶外遊樂園區,草創之初,是希望建構一個以科學教育為主題的戶外遊樂園區,期許能為台灣科學教育的紮根工作盡一份心力。科藝中心以USR服務在地的精神,目標舉辦各種教師培訓、科學劇場、有A的STEM行動公車的展示方式服務偏鄉弱勢,並且實際用行動與小叮噹科學樂園一起共創與合作,讓有A的STEM教育從沙坑國小延伸至小叮噹樂園,讓科普更有趣以及科學與藝術進行融合,打造更棒更優質的快樂學習環境。


30 TNUNAN歌劇音樂會,以文化回應式教學推動泰雅醫療人才培育

Tnunan源自於tminun(編織)時,將線緊密編織在一起;就像泰雅人追求來日靈魂踏上虹橋的祖靈居所,必先努力在現世和所有人做到心靈契合、共食分享、相互開懷、彼此扶持。籌備本場音樂劇主要目的以「泰雅語言保存、泰雅文化復興,以及民族歷史再現」為三大層次為發想。透過音樂劇,向世界展示泰雅族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遺產,同時喚起對這個美麗族群的關注與尊重。


31 水清木華-頭前溪流域行動平台建構計畫

(一)問題意識:盤點頭前溪水體狀況、導入科技促成永續流域、落實高等教育社會實踐、改善老工業區現況

(二)分年目標:環境把脈、凝聚共識、永續行動

(三)行動方案:頭前溪流域認養、水質與底泥檢測、河川廢棄物調查、流域永續課程開設、利害關係人訪談


32 大新竹食農教育區域支持系統計畫

以區域為範圍,整合農場、產銷、學校社群、新創團隊、NGO、社業、文史與生態工作者等等,合力設計消費者與生產者共創價值的服務體系,期待透過「食育素養、地產地消、體驗經濟與食農地圖」等作法,讓食農教育貫穿消費者的「日常飲食」與「生活休閒」,發展連結土地、社群與文化歷史的生活方式,在與生產者共創價值的過程之中,逐步引導消費者瞭解並積極參與區域性的農業與食安政策。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7刊(2023年特別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