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筱珺 圖/ 蔡欣蓓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開來,人與人的距離就此被拉遠,許多產業面臨大洗牌。當時台灣依靠著抗SARS的經驗,發展出縝密的口罩分配與隔離制度,在民眾高意願的配合度之下,將疫情帶來的傷害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時隔一年,我們來到了2021年五月。台灣爆發比起去年更大規模的社區感染,人心惶惶不敢上街,導致許多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期《域報》團隊訪問了三位在職場的工作者,他們任職的單位包含生技公司、人工智慧(AI)與科技業產線端,三者的工作性質雖有不同,但都有在新竹地區長大、求學的經驗,期待透過他們的分享,捕捉到相似的產業環境中,不同領域的業者與員工如何因應這場巨變。
疫情之下的工作狀態
科技業在一般的想像中對於數位操作較不陌生,然而遠距辦公仍會有相對應的挑戰。三位受訪者分散在生技、AI以及製程工程三個領域,公司整體的訂單量與雇用情形均沒有大幅縮減,但工作狀態仍依照當局規定有所調整。三位經驗的共通點大致可以歸納為分流/分組上班、減少室內群聚、非必要不開實體會議、減少外出用餐、分流放飯以及定期回報體溫與身體狀況,工作狀態則略有不同。
影響疫情政策與配套措施的變因,主要依照各部門的規定,也受到勞雇關係的影響。舉例來說,有的部門主管採自由心證,讓員工上網填報工作時數;也有的主管評估需加開線上會議,才能掌握員工的工作進度,從兩者的差異中可見勞雇雙方的信任與關係有所不同。這次訪問中,受訪者B提供了他在美國與台灣兩地所觀察到的差異:美國端的公司大體而言對於員工的掌控較寬鬆,台灣(及部分亞洲地區)則會需要較多的工作進度回報,由此可見兩地的民風有所不同。雖說如此,但台美兩地並沒有孰優孰劣,在三位受訪者的經驗中,公司對於員工身體狀況的掌握度愈高,若遇到快篩陽性或確實有發燒等症狀的員工,也會有較立即的安置,由單位協助通報。
此外,長期居住在美國的受訪者B還分享了個人在求學與求職階段的經驗比較。他畢業於印第安那州靠近市郊的學校,今年則換到四通八達的大城市紐約求職,兩地依據產業特性與所處州經濟活動的需求,疫情的政策也大有不同。這同時是另一種觀看台灣疫情政策的角度-無論是電視上的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或者是辦公室裡與你相距兩個隔板的小主管,這些因應疫情新增的規矩都會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有時滾動式的調整,是反映其背後產業結構複雜的力量。
雖然科技業入門遠距(線上)工作相較其他領域較輕鬆,但正是因為疫情讓數位資料取得容易,廠房對於資安仍須嚴格把關。公司對於資安有所疑慮,而員工配合規定,又必須把公事帶回家處理,形成互相矛盾的拉鋸。實體上班有讓員工暴露在疫情之下的風險,如何與工作效率取捨也是一種考驗。另一方面,遠距上班(Work from home,簡寫為WFH)除了讓三位對於效率變差有感以外,公領域與私領域的重疊,也會削減「休假」與上班日之間的界線,主管以來電代替實體溝通、文書工作在「效率」的要求之下,變成需立即處理的急件,這些對於員工的私生活安排很可能是潛藏的危機。
疫情下的日常生活
受訪者A認為,疫情讓他更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雖然一開始覺得回報身體狀況給公司為生活帶來一些不便,但漸漸習慣、也能理解公司的作法,也會想把這樣的習慣帶到未來的日常生活。受訪者C則說,公司上班模式的調整時,家中有孩童的職員會面臨比一般員工更複雜的困境,同事之間也透過持續的磨合,慢慢培養出默契,找出一起共事的平衡點。
疫情大抵是這樣推進著生活的,原本的方式不通,就溝通換個新的。工作如此,平時的休閒娛樂更是。巨城變成空城,街上的人寥寥無幾,應該是居住在新竹地區很有感的改變。平時熱鬧的百貨公司人流減半,意味著大家都在找尋替代的休閒活動。受訪者A、C待在家的時間變長,有的時候下廚煮飯,也很習慣叫外送;住在美國的受訪者B提到,他與周遭的同事、好友,都慢慢培養出戶外活動的習慣,有時到公園走走逛逛,減少室內群聚。
從現在看未來
2021年,新冠病毒並沒有消失。無論是台灣面臨大規模的社區感染,或全球受到Delta病毒的肆虐,都面臨了比去年更巨大的危機。如同許多學者的研究,我們將迎來後疫情時代,學習一套新的思考與生活模式,化疫情為轉機。
觀察三位受訪者,除了理解疫情可能帶來一些危機,但也要看見仍然有一些調整是願意持續到未來的習慣:勤洗手,也花更多時間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更重要的是與人與疫情磨合的過程,我們或許正在摧毀既有的模式與步調,但毀滅的同時,也得以重新建構一個理想的圖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