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換宿搬遷?疫情下的校園民主實踐——訪學生議會議長陳泰寧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 鄭羽芳 圖/ 陳泰寧




前言:疫情下遠距校園的波動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對大眾的生活無不帶來許多衝擊,對於校園,學生感觸最大的莫過是遠距上課的實施,校方在疫情下則針對諸如轉系、退換宿等既有行政流程不得不面臨轉型。本次採訪邀請學生議會陳泰寧議長向我們分享七月暑假退換宿的協調過程。關於學生代表在協調過程中的角色,陳泰寧指出「疫情變化快速,如何迅速因應問題與中央指引,同時達到與師生充分溝通,對校方而言是一大挑戰,因此學生代表作為溝通的橋樑,集結意見,作為政策參考也就越顯得重要」—退換宿的彈性變換策略便是清大學生由下而上、共同合作、溝通的成果。


離開?留下?學生退換宿的兩難

疫情當下,眾人皆減少不必要移動。先前為了避免與不必要的人員接觸,清大校方於2021年5月14日業已宣布全校遠距授課;在校方宣布遠距時程順延至學期結束前,已有許多學生返鄉於家中遠端學習。因此,在接近學期末的現下,學生對於是否該在全台三級戒備之情況下,跨縣市重返校園退宿仍充滿躊躇。


觀察到這個現狀後,包含陳泰寧在內的八位議員便因此集結,擬定「抗疫聲明」,並在線上平台開始連署。當調查同學對於「遞延退宿及換宿日程,取消暑宿費用」是否有需求的問卷一發布,響應便在台灣各地發酵,不到一周的時間便有五百位以上民眾參與,除了學生,也包含教授、校友、社會人士,即便填寫的人身分不同,但都共同關心學生的權益。


「學生是有焦慮的,面對疫情,學生對「是否遠距到期末」、「住宿組的安排」種種措施皆感到疑惑,資訊上的落差容易造成師生間的距離;另外,學生往往不確定自己可以怎麼做。個別學生也有不同的反應和需求。」連署表單提供一個管道,彙整大家對資訊落差的徬徨、不知道自己能如何做的無所適從,以及情感上的不知所措。表單集結每一個人的個人力量,並讓有著同樣焦慮的人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所想像的解法也不同。泰寧與我們分享,表單最末之意見欄處有不少學生留下有建設性的建議,比如表單中有多位民眾提及「分流退宿」,也有人提及「有暑宿需求之校外生住宿權益」,在與校方的溝通與陳情中,這些民眾亦間接對政策形成有著實貢獻。


為權益發聲:與校方的溝通協商

在多數情況下,學生大多為訊息的接收者,而由校方行政做出決策,不論決策為何,皆是大家共同承擔;而此次疫情下退換宿事件中,學生透過線上的連署,也共同參與了決策的一環。當連署書發布不到幾日,學務長便致電聯絡,向泰寧詢問連署表單中的民眾建議。泰寧表示,清大校方其實很願意提供協助,比如學務長親自溝通、搜集並聆聽齋長意見、考量疫情下大家經濟影響而減少暑宿費用,住宿組亦在退換宿規定發布後,積極回應民眾疑問等等。


泰寧告訴我們:「學校有心要處理學生事情,但學生需要發聲,讓校方了解有此狀況與需求。」也因此,有時並非是校方態度問題,而是學生不清楚該如何和校方溝通,又或事件的處理有一定的複雜程度,學生不見得清楚校方行政運作背後的流程與難處。在此次表單連署中,校方最終採納學生意見,推出彈性化的措施:行李可留原寢原室、學生可提前搬入,便是在學生與校方間理性提出建議、積極溝通後所共同達成的目標。


危機推動轉型:疫情下對行政協作的省思

因應疫情大家都不得不思考面臨轉變,從疫情中我們學到甚麼?疫情下,行政程序也能依循現況有彈性改變,值得思考的是,這些針對疫情所做的行政轉變彈性化的措施是否使溝通、程序更有效率、是否對未來的行政協作方式有所啟發、值得沿用。


以開會來說,原本不管是和住宿組開會,或是和學校各個不同行政單位開會,都需集結眾人到一個實體場合。清大校園廣闊,光是從山上趕至山下各單位開會已經需要一段距離,對不同校區的人來說,實體開會除了需要時間,還須付出相當大的精力;疫情下,開會轉而線上化,只要一支手機、一台電腦就可以隨時進入會議、陳述個人意見。不過對一些年長者來說,熟悉線上開會系統亦是疫情下的一大嘗試。又好比疫情針對轉系流程線上化後,轉系生僅需附上與導師允許轉系的e-mail信件,以及各科系所要求之資料一同線上提交,便完成轉系程序,比起以往需來回奔波原來的科系、擬轉入科系、註冊組填寫資料、簽章,線上轉系大大減少人員接觸與奔走的時間成本,也省去紙本印刷成本。


泰寧認為,「針對『流程』類型的變革有益於學校行政程序」。比如:學校校務會議能以線上投票系統取代傳統舉手投票,省去上百張票數統計的行政成本。他表示,「這正是一個落實電子化、無紙化公文的時機,以電子化、線上化降低參與公共事務的成本。」就如同此次退換宿表單連署,比起以往拿著大聲公、待在野台拜託路過的人參與連署,線上化表單除了傳播快速之外,也更易於後續資料蒐集與統整。


一鍵進入會議:線上化對校園民主參與的影響

而採用線上化,學生看似可比以往更容易表達意見,因此我們好奇,線上化是否使參與校園民主的成本變低?泰寧表示「這其實較傾向『科技樂觀』的看法,不過『科技悲觀』的一方則認為原先沒有參與、關注議題習慣的人,本身並不會因為參與的形式改變而提高參與意願。」這件事情表露在學生會長的選舉投票率上,儘管投票當時已經處於遠距授課,不過投票率並未因為線上而使參與度增高。另一方面,泰寧也提到「開會從實體轉為線上後,每個人都是一個個平面方格,同等具備分享畫面、舉手等權力,因此使學生與校方關係趨於平等。」但是在參與形式這點之外,更重要的是整體校風以及參與民主的文化,如何找到學生關心的議題、如何凝聚有同樣關懷的學生,這才是最首要的任務。


針對校園民主參與的平台與模式,泰寧也提出一些建議。他指出,「學校目前有很多決策都是不公開,學生們鮮少能有機會參與,或許我們能思考如何藉由線上化多推動旁聽的制度。」學校普遍仍是圍繞在講究數據的氣氛,但是關於一些情感方面的焦慮卻難以找尋寄托或訴求管道。「學校有沒有拉近它和學生的距離?可能在一些思維上沒那麼細緻,好像比較沒有去處理人的情感,而是重視科學判斷,以表單、數據說話,而不是故事去做敘述。」他說。


比如清大長久皆有推行「校長有約」之活動,校長邀請學生吃午餐,聊聊一些生活上的想法或需求,不過參與的人數有限。泰寧提出未來的一種可能:倘若將校長有約改為線上或是擴大實體人數,新增「學務長有約」、「教務長有約」,或許也能促使更多學生參與學校事務。


不過問題仍然導向校方與學生溝通平台的缺乏,現今網路上有各式各樣與學生建立資訊管道的媒體,不過「如果社群媒體經營者只是被動等待學生私訊提問,便難以實際拉近學生會和學生間距離。」泰寧說,目前學生能表達意見的平台主要在靠北清大,然而這樣的形式就像是一盤散沙,遇到困難的學生以匿名方式在平台上表述意見,難以集結眾人一起針對該議題凝聚解決方針。


目前除了代議政治之外,對於一般學生參與民主的管道實屬欠缺,不過泰寧表示,清大學生有個很棒的特質是「善於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只要是與自身相關的事務,一定會努力不讓自己的權益被忽略,也因此,對於如何使清大學生參與校園民主的意願提高?「思考未來如何將大家的資訊串連,讓對同樣事情報有關懷的人能夠集結,共同努力。」也是泰寧的目標。


結語:對連署與未來的建議

訪談尾聲,泰寧談到對連署過程以及疫情後的未來提出反思,「目前民眾響應的議題大多皆是由自身相關議題出發又或是關係導向,看到身旁朋友轉發才知道相關訊息,不過像清大是否蓋環湖步道、養梅花鹿等議題卻少為人知,相當可惜。」他說。因此像是退換宿連署表單中,如果能新增電子信箱的欄位,或是將參與者加入Line的官方帳號中,有助於建立長期連結、持續傳遞校園資訊推廣學生們對於學校事務的參與。學校事務擬定與推行不僅僅是校方或是學生代表的職責,更是你、我,以及每一位在清大的學生、老師、校方都該緊密合作、不斷溝通協商所經營的社會網絡。

Commentaire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