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公部門到公民 願景匯流成河:大新竹流域願景論壇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黃之斕


生活在新竹的你,是否想過每天飲用的水從何而來?是否潔淨安全?河道在水質、生態、都市建設等方面都承擔重要功能,因此也造就不同群體對同一條河流的多樣願景。流域治理的未來藍圖,將如何納入並融合各方的願景與想象?

頭前溪作為大新竹區域的重要水源,新竹縣市每日所需的民生用水約55萬噸,其中就有50萬噸來自頭前溪流域。2017年起,一群新竹媽媽們因目睹「新竹母親河」頭前溪上游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駭人景象,決定以公民行動守護住家附近的水資源,成立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推動政府與民眾關注水議題,也在今年促成新竹的第一次地方公投,呼籲市政府訂定「廢污水管理自治條例」,禁止廢污水混入飲用水及灌溉水取水口上游。12月11日,由竹松社區大學、乾淨水行動聯盟與清華大學區域創新中心共同主辦的「大新竹流域願景論壇」在清華大學展開,以「癒河」為主題,期待以政府、民間團體與公民的三方合作,達成療癒水源、環境永續的美好願景。

一、從「河」說起:流域治理與公私協力

上午的第一位講者是第二河川局的劉振隆課長,從大新竹流域的全局視角出發,介紹頭前溪流域因應氣候變遷的整體改善與調適規劃,也介紹這一過程中如何導入民眾參與:公部門從水道風險、土地洪氾、流域生態保育等領域尋找適合納入民眾討論的議題,藉由村里長、NGO組織傳達計劃目標並蒐集在地意見,從而凝聚公部門與民眾的共識。其後分別由新竹市政府工務處委辦團隊的莊學能建築師、新竹縣政府工務處顧問團隊的邱昱嘉研究員講解全國水環境改善計劃在新竹市、縣的具體實施。


新竹市的微笑水岸計劃以「還地,讓道,克己,共享」為核心價值,逐一改善新竹市頭前溪左岸、17公里海岸、漁人碼頭等地的流域環境。新竹縣的豆子埔溪水環境營造則是公私協力的典範:透過公民工作坊、志工巡守隊等方式,民眾成為污染整治與景觀規劃中的一員,如今的豆子埔溪不但發揮水質淨化、生態保育的功能,更為竹北市居民提供休憩遊樂的好去處。

在隨後的座談環節,來自公部門的三位講者與乾淨水行動聯盟的彭桂枝理事長,在現場回應聽眾對水議題的關切,開啟民眾、政府單位與民間團體的三方對話。一位來自南寮的國小老師在發言時提出自己的憂慮:在帶領學生沿河行走、認識新竹水域的途中,她觀察到東大排後段仍有污水排入農用水圳,「我們能否不要再污染農地?」針對這一疑問,莊建築師給出回應:「我們所見的污染可能是「果」而非「因」。」民眾注意到的局部水域污染,或許牽涉到市區下水道系統整體規劃中的不完善之處。東大排主要匯集新竹市區的污水,而「下水道系統的建置是一個緩慢耗時的工程」,短時間內或許無法見到成效,因此也考驗著市政府長期規劃與整合的能力,也需要公民團體持續督促政府去做「看不到的政績」。

不少在座聽眾也提出自己在水資源相關的公民行動中遭遇的阻力與疑慮。譬如為了宣傳新竹市地方公投而上街發放文宣,向路人詳細說明新竹市的水污染問題,卻難以引起共鳴——「反正我可以去尖石載水」、「反正我在家裝了兩套濾水器」、「喝了這麼多年不也沒事?」也有不少人感到困惑,水資源問題應該交由專業人士判斷與決策,為何需要普通民眾介入?種種聲音表明,當前大眾尚未認識到水議題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聯。也有在座聽眾提問,「今天各位講者的分享,要如何讓場外的人看到?」政府部門在流域的改善與治理層面有明確的規劃與具體的行動,但是這些努力若無法有效地傳達給民眾,而民眾對於水污染的憂慮也不能得到專家的回應,溝通受阻之下則使得「願景」無法同步。

「我們必須承認,資訊不可能完全對等。」唯有搭建良好的溝通機制,才能軟化公部門與公民之間的隔閡。台灣大學水工試驗所的邱研究員談道:「想法不一致很正常,但我相信,大家想要環境更好的使命感是一樣的。」乾淨水聯盟的彭理事長則從公民團體的立場,強調「公私協力」的重要性。「我們的心態將決定水要怎麼使用」,在水議題的討論中,公民團體的聲音具有不容小覷的影響力。她也鼓勵民眾不要因為艱深的專業術語而卻步。「我們最直觀、直白的提問,或許就會為公部門指出新的方向」。

二、如「河」可能?「公民參與」的困境與解方

下午的活動分為五組工作坊,分別探討「水」在聚落產業、生態治理、公民參與等領域的角色。在「水與公民參與」主題工作坊,十多位參與者有多元的身份背景,包含教師、顧問、議員助理、學生,在桌長引導下分享自己以公民身份關注水資源的經驗。

一名參與者指出,本次新竹地方公投關乎居民能否喝到乾淨安全的水,但還是有不少新竹人接近公投前才知道自己有第五張選票。因此也擔心本次公投聲量或許有限,不足以涵括全體在地居民的意見與期待。或許是民眾的關心不夠,或許政府還需要加快資訊公開的腳步。在場參與者都指出,水利工程的說明會往往辦在工作日白天時段,甚至「動工前才知道」、「從沒收過通知」,而政府公開平台上的資料通常較為繁雜零散,關注水議題卻缺乏專業背景的民眾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權責單位不明,也是民間與公部門溝通的阻礙。在場參與者談到,自己想要反映周遭的水質問題,卻經常苦於找不到對應的單位,「最快的辦法就是直接打去1999問。」有參與者笑道。

如何降低公眾參與的門檻?建構更完善的資訊整合平台,以及跨部門流域治理機制,是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公部門使用更平易近人的語言傳達資訊,也能縮減民眾與專家的知識阻隔。乾淨水行動聯盟的新竹媽媽們,多數不具備相關的學科背景,最初「藍綠縫合」等名詞也曾讓她們感到陌生,通過借用清大實驗室、與台大環境工程所合作,在積極尋求專家學者支持之下,她們得以在公民運動的道路上持續奔走,證明民眾與專業人士之間的知識落差並非不可逾越的阻礙,而NPO、民間團體也能夠作為知識轉譯的橋樑。

「我們需要立場上的轉變。」討論的過程中大家也開始反思,重大工程的前期評估往往由公部門包辦,說明會只是向民眾呈現最後的結果,在這種「政府做事,民眾監督」的思維下,公民參與的積極度有限。如果自下而上導入民眾參與,在決策的初期就納入民眾的意見,民眾的角色就能夠從「監督者」走向「合作者」。

當然,這也就意味著公民的自我培力不可或缺。要讓民眾有主動參與的意願,第一步就是喚醒民眾對水資源的珍惜與愛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場論壇邀請到「愛護筏子溪聯盟」召集人林笈克,分享台中筏子溪在公民力量下由污濁轉為澄澈的蛻變。早年的筏子溪時常漂浮著附近居民丟棄的垃圾,家具、豬腳、甚至祭祀用品,「當大家都認為這是一條水溝,這條河就永遠不得翻身。」為了翻轉民眾的觀念,從2018年開始每週一次的淨溪行動,鼓勵民眾踏入河流,從「淨溪」開始,引導人們「近溪」再到「敬溪」,一步一步找回人與水域的親密聯繫。

共事才有共識

「共事才有共識」,工作坊的成員談到,若有更多民眾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加入NPO,實際接觸水資源保育的教育推廣、行動守護與政策遊說,抽象的議題才能轉化為具體可見的行動。公民投票固然是一種表達意見的方式,但除了單純的「同意」或「不同意」,還有更多元、更柔性的方式可以呈現民眾的訴求,拉近政府、公民團體與民眾之間的距離。

參加工作坊的幾位國小、國中老師,亦提出另一個倡議:「我們的環境教育應該要向下扎根,帶孩子們認識他們身邊的水域。」對於幼童可設計繪本故事、闖關遊戲,國高中的學生則可以在老師帶領下寫小論文、觀摩水質監測等。例如今年竹北國中的「頭前溪八講」系列活動,就是引導師生認識新竹母親河的成功嘗試。短期來看,環境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關心自然的種子,繼而透過孩子將這種主張傳達給他們的父母長輩,而長遠來看「會讓我們的下一代,在未來做出對環境更友善的決策」。

「過往我們習慣於把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委託給專業人士,我們希望重新找回公民參與的動機。」在論壇尾聲,公私夥伴共同簽署《大新竹水願景芻議》,不同人對同一條河流有千萬種願景與想象,但唯有透過溝通與合作才能達成共識,繼而將願景轉化為行動。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