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擴大友善農耕,清大學生可以參與的城鄉共好——訪載物書院產業創新課程永續農業 × 電商小組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王筱珺

圖|電商品牌行銷、永續農業小組

東海田走跳參訪(圖|電商品牌行銷小組)

載物書院於今年度開設的兩門產業創新與實作課程—「永續農業小組」與「電商品牌行銷小組」—透過社團法人台灣豐禾子協會媒合在地資源,由助教帶領修課同學們投入在地實踐的相關行動。《域報》六月號將一探永續農業小組同學們在東海田、六香田學習並實作「永續農業」的軌跡,並記錄下電商小組同學提案、經營粉絲專頁推廣芎林、竹北米食文化,從零打造品牌形象的行動。除了邀請豐禾子協會理事長李天健老師帶領讀者認識課程概念,也請同學們談談課程結束後,對在地議題的收穫與啟發。


本校人社院學士班李天健助理教授現擔任台灣豐禾子協會理事長,向我們說明協會在載物書院兩個產業小組課程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作為清華USR計畫的在地協力團體,豐禾子結合校園與地方資源,致力城鄉連結,邀請學生進入田野場域。豐禾子協會成立於2021年7月,由一群熱情志工組成,聚合團體與民眾的力量,共同面對土地開發計畫的問題,關注地方經營相關議題,以人才培育、城鄉共好為宗旨,推動五大任務:文化復振、友善耕作、環境生態、親子共學、城鄉漫活。

課間拍攝(圖|永續農業小組)

豐禾子作為協力團體

竹北東海隘口一帶農村地區,亦即俗稱的「璞玉田」,以水稻為主要產業。近年,豐禾子協會跟在地鄉親合作耕種田地,希望研發推廣有助於擴大友善稻作的經營模式。經由李天健老師的協調整合,載物書院兩個產業小組:永續農業小組與電商行銷小組,在2023年開始跟豐禾子協會合作,規劃「自然農法巡田水」和「麻糬行銷」兩個專案。


為什麼是這兩個專案?李天健老師與我們分享,東海隘口一帶農村,百年來始終都是優良稻作產區,從百年前供給日本天皇的貢米,到百年後現今的冠軍米榮譽。可惜的是,近二十年由於開發徵收壓力,地方老農年紀漸長無力耕作,家中青壯年多在園區或城市工作,農業傳承無人,多為代耕業者以慣行農法耕作,無法提升農業價值,也造成環境傷害。


要在璞玉田擴大友善稻作,有三個問題需要處理。1.如何邀請友善新農走進璞玉田,2.如何爭取鄉親認同合作使用田地進行友善耕作,3.如何擴大米消費市場,改善台灣米消費逐年下降的問題。


因此,豐禾子協會邀請永續農業小組參與以自然農法種稻的豐禾田的巡田水工作,以新手之姿,實地驗證每天巡田水兩小時,即可完成一甲稻田的田間管理。這項驗證成果是研發推廣「半農半X」模式的重要基礎。


所謂「半農半X」,概念意在鼓勵喜歡與土地親近的人,也能發展自己的專業,確立一套自身價值與農業興趣同時存在的模式:一旦一個人只需要花一點點時間完成基本的需要,久而久之,就會有愈來愈多人投入友善農業的行列。「半農半X」是豐禾子協會邀請友善新農走進璞玉田的主要模式,因為在大新竹地區有許多喜歡與土地親近的專業人士,全職的專業農不容易成為他們的選項,此模式更有機會讓這些專業夥伴帶著專業走進璞玉田,擴展地方的多元發展。


另外,協會也邀請電商行銷小組針對協會推廣的米食產品如麻糬、蘿蔔糕、米蛋糕、燒酎等等,進行產品設計與行銷。由於台灣整體米飯消費量持續下降,研發推廣多元米食,擴大米消費市場,成為協會的重點任務。電商行銷小組首先選擇以「麻糬」作為推廣對象,行銷成果良好,對於協會推廣多元米食具有重要意義。


李天健老師在受訪的最後表示,USR計畫的本意在於培育人才,促進地方實踐。大學校園與地方場域不但需要有緊密的互動連結,並且需要規劃長期的合作模式,讓每學期的學生參與,與地方協力累積實作成果,真正在大學社會責任上發力。期待清華USR與豐禾子協會的協力合作,能夠真正達成USR計畫的目標與期待。

課間拍攝(圖|永續農業小組)

「半農半X」的啟發,親身投入「巡田水」


承上所述,課程規劃初期,豐禾子也不斷思索設計什麼樣的實作主題既能對地方發展產生連續性的意義,又能符合學生需求,引發學習興趣,也期待地方團體能接住學生在課程結束後的後續發酵。


永續農業小組的課程場域在竹東六香田與竹北東海田,學生用一天的體驗活動走入六香田,實際幫農夫種植、烹煮農作物,並了解竹北城市發展與農業用地徵收的始末。五月恰逢農閒時期,為了讓清大學生更認識場域、友善農耕以及永續農業的概念與技法,安排「巡田水」業務,以小組輪值方式,投入共好的合作關係。所謂「巡田水」,連結了上述「半農半X」的美意,在竹北遍及科技、社區連結、地方文化、多元教育、休閒空間、農事產業等眾多議題中,找到學生可以施力的地方,讓未有太多專業農業知識與技巧的學生,協助當地農民檢查稻作、拔雜草、清除福壽螺、排除水圳與水路障礙物等工作,這樣的安排也回應起初的設定:對大學生的學習體驗有所助益,也能在場域中留下些許印記。除了一週一次到東海田的實作,同學們也體驗一人一植栽的「厚土種植」,在期末舉辦火鍋派對,以輕鬆的方式驗收種植成果。


永續農業小組的修課同學跨越了各個系所,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同學們因為各式各樣的理由選擇這門課程。動機系大一的浚誠分享,透過到東海田「巡田水」的體驗,體會到不施肥、不灑農藥天然農法的辛苦之處。不少同學也都很驚喜在水泥叢林遍佈的竹北高鐵開發區,竟存在這樣一片田地。另一位同學玉璇則分享,在農村裡看見居民們樸實、單純的互動頗有啟發,也學習到不少種植概念。來自馬來西亞的資豐則認為這門課推動他完成一些平常做不到的事情,透過巡田水感知台灣的歲時季節,更深入認識台灣的農村文化與永農相關知識。


就讀工學院學士班大二的獻之分享在六香田的經驗:「我們就是真的把整隻小腿泡下去,透過身體去記憶一些農村的知識」。天健老師補充,腳踩泥土、發生感動的體驗可遇不可求,重要的是在初步接觸地方的歷程裡,多和地方的人交流、建立更深刻的理解,人與人的連結可以培養、醞釀,鼓勵清大學生走入地方的時候,不只要享受當地的風光,更要多與人交往。

麻糬市集閃亮亮紀錄(圖|電商品牌行銷小組)

米食推廣的傳聲筒 高動能的電商小組


另一方面,電商小組的課程核心旨在帶領學員認識與分析電商產業、品牌的商業模式與行銷策略。最終,選定「麻糬」作為推廣的主題,從無到有打造接軌青年市場的電商品牌——「麻糬氏」。為了更有效率地進行,助教林筱于將修課同學分為線上社群行銷與線下活動兩組,最終,麻糬粉專行銷在五天內就觸及萬人,賣光100盒麻糬,市場回饋相當踴躍。


電商小組在快速的步調下,培養出相當活絡的課堂氣氛,同學們也分享活動當天,熬夜包裝麻糬的有趣過程,更有許多意外的收穫。當天除了要在短短的時間內包裝麻糬,還得處理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克服包材的性質,讓商品完好上架。


提到粉絲專頁經營的撇步,社群組的同學們以社群平台Instagram的介面設計為考量,設計為期十天的排程,搭配九宮格的圖文配置來構思。並與校內KOC(Key Opinion Consumer,譯作「關鍵意見消費者」)合作、設計業配、抽獎與問題回覆,吸引校內同學們的參與。短時間內吸引流量的關鍵在於主題標籤(hashtag)的選擇。透過平時敏銳的觀察,同學們很快找出受眾常關注的標籤,並精準地呈現在貼文中,未購買贊助廣告也能達成相同、甚至更佳的效果。此外,行銷組還得回應粉絲專頁的私訊留言,留意消費者的購買體驗。


線下活動的小組同學則規劃與麻糬行銷連動的小遊戲,祭出「買麻糬送遊戲」、「買遊戲送麻糬試吃杯」的優惠,與校內學生互動,增加購買意願。完善這場市集,高度仰賴縝密的事前安排,從流程、動線到場地問題的協調,都由活動組一手包辦。同學們也熱絡地分享意想不到的邂逅:在與鄰近攤商協調場地的過程中,順帶邀請水果攤的小朋友一同玩樂!往來中,許多學生因為可愛的弟弟佇足,炒暖了市集氣氛。


東海田走跳參訪 (圖|電商品牌行銷小組)

先體認,才能突破限制


學生進入場域固然是美好的設想,然而這樣的身份進入地方,難免會面臨一些時間上、交通上的限制與阻礙。無論是永續農業或電商小組,助教們都盡力協助學生進入場域,以分工、討論、分組協作等方式,協助同學們完成學習。永續農業小組的助教賴博謙分享,東海田距離清華大約20分鐘車程,說近不近、說遠不遠的路程,卻需要克服公車時刻表、沒有交通工具的限制。不過,透過分組的方式,組員間就能夠協調行程,再者,若學生能理解議題,並與農夫的計畫相互配合,也能共同討論彼此可完成的方案。


至於電商小組,則在期中提案階段面臨一次重大的轉折。因為溝通上的落差,學生原先以為可以在麻糬的形狀、餡料、口味上進行調整,後來透過與豐禾子協會對在地合作師傅加工製程限制的說明,才重新摸索可以發揮的邊界。天健老師說明,同學對於產品不可變動的事情勢必有些遺憾,但也許未來能夠透過研發與技術的調整,彌補這些落差。天健老師表示這些彎路並不會白走,因為透過提案,展現出電商小組潛力與能量,期待未來能在開課階段更聚焦師與生、校園與地方對彼此的想法與期待,小則消弭理解上的誤差,大則讓單學期的經驗成為後續合作的養分,甚至以一個學年、兩個學年的尺度來討論課程的規劃,鼓勵學生繼續發展課程中培養起來的興趣,參與公、私部門舉辦的「大專生農村洄游計畫」,支持年輕有想法的學生,多發展課程之外的思考與行動。


從整學期的角度而言,導師與助教有替兩個小組設立目標,除了讓清大學生更靠近東海田議題,也要對古蹟、人文、地方產業等有一定深度的認識。透過與地方的深度合作、課程前與助教的討論,也許能鼓勵對地方議題握有興趣的學生留在場域中,從學習關係發展為工作夥伴。隨著計畫的擴張,天健老師樂見愈來愈多學生走入場域,期待透過共同的努力,慢慢突破現有的框架,發展延續的可能。一個學生乃至於一組學生都是一簇火苗,如何讓學生更長時間地接觸地方、了解產業與文化的有機性,將會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東海田走跳參訪 (圖|電商品牌行銷小組)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6刊(2023年06月號)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