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子瑜 圖|區域創新中心
流域生態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國立清華大學長期關注滋養大新竹區域的頭前溪流域,包含以環境分析、科學檢測等學術專業調查水質生態,亦或對外辦理工作坊、論壇等公民教育普及活動推廣議題關注度,並於今年成立「水清木華『頭前溪五華工業區』流域生活圈願景初探」USR HUB投入研究資源開拓頭前溪議題發展。
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清華跨足公私協力,結合富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水利署第二河川局、新竹市政府及NGO組織等校內外跨領域專業人士,辦理「水清木華:永續頭前溪論壇」。透過朗讀《頭前溪流域行動宣言》、簽署共好承諾與出海口舊港島區段認養文件、媒合七場專業講座與一場綜合座談會,期許「以學術專業回應社會議題」,落實流域願景,共同建構「永續頭前溪行動平台」。
《頭前溪流域行動宣言》
一、守護環境|保護及恢復頭前溪流域沿線淡水生態系統, 包括但不限於山脈、森林、水圳、農田及地下含水層。
二、改善水質|減少及改善頭前溪流域排入化學廢棄物、垃圾傾倒所造成的水體污染。
三、擴大參與|推動及組織頭前溪流域議題進行跨部門協作, 強化網絡治理機制,促發公私協力契機。
四、永續教育|採集及轉譯頭前溪流域相關地方知識,以此發展永續環境治理教育。
頭前溪公私協力機制
主題講座中,首先由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劉振隆課長講述頭前溪流域整體改善及調適規劃:由地形圖分享包含河川沖淤變化、歷史洪災範圍等水道風險至水岸融合的盤點,以及與各公私部門合作建立調適平台等後續延伸推動策略。
國立清華大學林福仁副永續長接續介紹清華永續願景與核心理念,如此長期推行永續行動、將永續發展組織化並連結校內外合作創新,相信可加強與各單位的夥伴關係,共創價值。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周秀專所長以「盤點頭前溪水體狀況、導入科技促成永續流域、落實高等教育社會實踐及改善老舊工業區現況」四項問題意識為出發點,討論對應分年目標與行動方案,進而分享頭前溪流域行動平台的建構。
頭前溪水質現況與底泥分析調查
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彭桂枝理事長點出貼近民眾的數據,諸如「平均新竹每日用水需56萬噸」、「過去三年下來大新竹供水超過九成仰賴頭前溪供應」凸顯頭前溪之於新竹住民的影響力。而作為民間團體,細緻的水質分析研究有其困難,因此理事長認為關鍵在於「公部門如實揭露相關資訊」:例如水利署與環保署的各項資訊協助,提供民眾閱覽查詢,在行動中深深感受到「現代的公部門也在學習如何與民間互動與協力」。
在「喝好水公投」(2021年新竹市廢污水回收公民投票)後仍有許多民眾關心:「公投後,水有比較好嗎?」桂枝理事長也分享因法規與管理小組成立的時程、水質保育單位分散以及缺乏廢汙水汙染盤點等問題與進步空間,並表示公民團體將持續進行水質的追蹤與監督,也期望更加集結公民的力量、增加關注度,一起守護頭前溪。
「頭前溪溪床底泥檢測行動」由周秀專教授代楊樹森教授進行發表。楊樹森教授秉持「認識後就有了感情,因此會想要守護。」長年關注香山濕地環境生態,移除人為紅樹林、復育台灣招潮蟹,並帶領學生撰寫香山濕地系列著作、建立「香山濕地探索指南」APP,實踐教育普及。除生態保育外,楊教授同時積極關注環境汙染問題:諸如監測溼地水質與重金屬分佈及研究污染物對人體的影響。由研究成果發現,環境中的化學毒物會導致生殖細胞受損,影響人體生育率,進而影響世代。環境與污染與人體息息相關,教授們以研究成果呼籲人們關心頭前溪的健康風險。
頭前溪河川廢棄物現況與AI技術導入
「頭前溪是我們的母親之河」荒野保護協會劉月梅榮譽理事長於新竹發起凈溪活動、執行「頭前溪行腳」及川廢快篩調查計畫,並紀錄流域垃圾熱點分佈。協會現今新竹三大行動地點,分別由下游至上游關注舊港島、興隆大橋、油羅溪一帶,結合公司、學校、公民,持續投入淨溪活動。
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黃能富特聘教授則向與會者介紹「頭前溪AI川廢影像辨識系統」:使用人工智慧進行影像與數據的即時辨識與分析,搭配高清晰自動拍攝(錄影)及雲端資料儲存,以此科技應用至環境監測,教授團隊也於相關場域建置Speed Dome 攝影機,可長期監控川廢嚴重區,並期發展全自動巡航無人機系統,以科技導入環境監測。
綜合座談與交流
林福仁副永續長於座談交流會中提出:如何讓民眾更為親水、讓社區居民共同守護流域——在了解大自然的無常,並增加都會人安全教育與親近性當中產生的情感連結,最後投入到環境的倡議,是未來環境教育社區活動、課程師生與公民團體可努力之處。
科技導入可減少人力成本,而也同樣需面臨經費問題。學校與企業的經費挹注對於環境行動有深厚的支持,周秀專所長與黃能富教授呼籲行動方案仍需長期更多人力與資源的投入,期望頭前溪也擁有一個文藝復興般的未來,並以頭前溪為示範河川,未來可拓展至全台灣、全世界。
第二河川局楊人傑局長表示,二合局早期計畫多以安全為導向;但慢慢觀察到人與河川的逐漸疏離,於今希望讓人們親近河川:例如近年的環境營造,由更多領域的專業單位加入、也期望未來眾人多加參與、一同營造更好的生態環境。
彭桂枝理事長補充資源轉入教育界的可能性:將河水環境守護議題進入學校討論,結合高中新課綱,未來或可與在地高中職結合,將永續議題交棒給下一代。荒野保護協會宋明光副理事長也分享教育的重要性:由流域在地的孩子認識環境教育,進而讓孩童影響家長、改變社區,推行環境倡議行動。更有現場志工提出或可以有趣的活動(如新增頭前溪場域梅竹競賽)增加民眾關注度、進而改變社會!
環境議題如何拿捏責任與權利的歸屬?
「公私協力」作為各界不斷重申的議題關注及行動方針,除親身參與演講及座談的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當日仍以學術單位與民間團體為主要參與者。自資訊公開、政策制定至執行與監督,縣市政府在環境議題中具備不可或缺的角色。與會者海洋志工以「我們是最接近垃圾的一群。」一句,提出個人行動背後所顯露的各項政策制定的衡量:「我們的垃圾是人民的責任還是政府的責任?」環境守護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而政府的力量則可由上而下制定各項改善措施。公民的集結有其意義:校方、民間團體與企業跨出守護的第一步,並持續捲動議題、與政府溝通。
桂枝理事長留意到,河川作為公共財,管轄權力的分散易導致行動與回應的困難,政府是否需重新思考權限,並提出「河川管轄事務是否該回歸中央統籌?」的提問;荒野保護協會則重申NGO團體將於政策面持續與公部門進行良善的溝通。周秀專所長也認為環境治理應回歸到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或可增加整體的執行效率。
核心關鍵點與突破點的持續思考
主持人臺灣永續棧戴興盛執行長邀請所有參與者思考核心關鍵點與突破點,以進而連帶解決其他議題。並提出,大部分學術單位或許並非政治社會運動的主要參與者,但學術單位可提供「知識基礎」——成為公民社會及任何有心想解決議題的行動者一份重要的基礎。在大學校園之中,學術單位與各方有意願的行動者充分合作,理解需求並提供知識基礎資源,便可一同呼應環境議題、落實永續行動。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6刊(2023年06月號)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