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藝術的跨域
長久以來藝術史始終貼近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而自1970年代開始,科技作為工具也為當代藝術開啟了更多元的表現形式。「科技」與「藝術」這兩個跨領域的組合看似陌生,在國際間,1979年奧地利政府已經開始補助新媒體藝術家,並在奧地利的西北部城市林茲推動了「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從重工業改為發展文化經濟,逐漸讓這座因全球鋼鐵業衰退而逐漸蕭條的城市重獲新生。同時,在面對科技快速發展的文化衝擊下,科技工具作為新型態的藝術載體,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展開跨域對話的可能性。
「印象清華」——屬於清大的科技藝術節
在清大校內也有一個科技與藝術跨域整合的平台,位於教育館一樓的科技藝術研究中心,由長期致力於推動科技藝術研究的許素朱院長與校內教授、工程師、藝術家共同組成的專業團隊,著力整合校內外科技藝術跨領域的專業與資源,串連起科技與藝術間的交流。從學術研究、創作、教育推廣、產學合作與國際交流等面向,推動「數位藝術」、「數位文創」、「科技創新應用」三方面的科藝跨界。
在科技藝術研究中心推動下,清大每年也有屬於自己的科技藝術節——「印象清華」。作為學生們的生活核心,整個清大校園都是「印象清華」的展覽場地,2018年的「物聯網科技藝術節」,運用物聯網中的大數據概念,將清大校園中搜集到的各種數據轉化為藝術作品建置於校園各處。2019年「躍介科技藝術節」則延續物聯網傳輸概念,討論科技在「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記憶」中扮演何種「躍介」(cross media)角色?將文本、圖像、聲響轉化為科技藝術作品躍入校園中。
而去年「有A的STEM科普藝術節」的策展理念,則是在近年來國際間推動的跨學科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教育理念上,加入藝術(Art)元素。希望清大在成為「有『藝術』的大學」之外,也能具備「有A的STEM」的教育特色,各個創作者們也以互動裝置的設計方式,將藝術結合電、磁、光、水、空氣、視覺、聲音、力學、化學、運動等概念,創作出與觀者互動的藝術作品。
走入在地,「有A的STEM」創新教育
而在科技藝術節外,科技與藝術的跨界如何進入清大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學期科藝中心與通識教育中心、藝術學院學士班合作,為「經典賞析:科技藝術賞析」及「微電子互動創作」兩門課程,規劃了「有A的STEM生態旅讀步道建置」活動,讓同學們在修課的過程中,也能走入在地進行探索、創作與服務。
「有A的STEM生態旅讀步道建置」的規劃開始於對生態文化、教育與旅遊的再反思,近年台灣的登山健行熱潮漸起,但科藝中心團隊從中也發現受限於人力不足,許多國家公園無法在每條步道皆建置「生態景點介紹」標示。同時,既有的標示牌大多為植物簡單學名,解說內容簡短,較難提供民眾即時進行深入探索。
因此,科藝中心團隊透過與修習本學期兩門課程的同學們合作,以新竹縣橫山鄉的「騎龍古道」作為步道旅讀系統建置的示範點。指導每位同學從 STEAM跨學科觀點出發,尋找古道上的各種值得探索學習的跨學科生態或景點,再將所搜集的資料上傳至由科藝中心團隊建置的「生態旅讀資料庫」完成標示牌的設置。目標為「騎龍古道」建置一套「有A的STEM生態旅讀」步道系統,讓民眾在健行過程中也能探索STEAM的跨學科知識,獲得即時、豐富的旅讀經驗,同時為在地開啟偏鄉旅遊產業的新契機。
另一方面,科藝中心團隊也落實了「有A的STEM」創新教育向下紮根的理念,這學期與新竹縣沙坑國小、大肚國小等校合作,為各年齡層的小朋友們規劃了一系列的校園活動。從風車花製作、校園Air Museum改造到年底即將登場的「印象橫山」產學合作活動,科藝中心團隊夥伴希望能透過有趣、特別活動設計,讓科技與藝術跨界為跨學科教育開啟新的可能性,同時也帶著學生走入在地將STEAM概念深耕於文化之中,打開更多跨域對話的空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