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聲音乘載的空間記憶:訪清大「認識藝術:音樂」課堂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鄭羽芳

圖|受訪修課小組、助教星渝

廟旁廣場(攝|受訪修課小組)
新竹舊城區聲景紀實——城隍廟 (作者:王心妤、郭芷榛、葉芸含、劉彥昀)
傾聽城隍廟周邊聲景:廟前廣場周邊店家點菜聲音城隍廟大門 (作者:吳葦萱、李承寯、徐曉彤、翁嘉秀、曾睿安、劉哲妤、蘇俞芹)

街頭刺眼的陽光、匆匆行駛而過的車輛…在你心中,新竹是什麼模樣?或是說,除了眼睛,還有什麼認識城市的方式?


聲景(Soundscape)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聲音(Sound)加上景觀(scape),顧名思義為透過聲音紀錄我們所看見的空間。原先是由作曲家 R. Murray Schafer 的計畫發展而來,起初作為環境中的噪音污染調查,後來透過聲音的蒐集與分析,發現環境中除了負面的噪音,還存在許多具有正面價值的聲響。從R. Murray Schafer撰寫的《Five Village Soundscapes(五村音景)》中,我們可以知道,音景涵蓋「記憶音」、「意象音」、「文化音」及「社會音」。


透過聲音,我們可以察覺當地的人怎麼生活、什麼時候是熱鬧的時段,甚至還能發現不同的聲音之於不同的地方、對象,會牽動起不同的情緒、指涉的不同生活習慣與文化風俗。在音樂系陳孟亨老師的「認識藝術:音樂」這堂通識課中,學生帶著未知,走進舊城,嘗試透過聲音記錄下新竹舊城中的日常樣態。


施梅紛老師聲音剪輯實作工作坊(攝|助教星渝)

用「耳朵」認識地方文化


古典樂、西洋樂…看似介紹音樂的課程,期末的成果不單單只是唱曲、辨認不同樂器的音質,而是走進舊城記錄城市中的聲音。以音樂藝術為出發點的課程大綱,裡頭鑲嵌著如分析音樂、音樂之於社會的學習。


課程中不僅僅介紹音樂,老師在分享不同時期、地區的音樂時,也會搭配不同的教案,引導學生「用音樂想事情」。比如很多人聽音樂時,會覺得音樂好聽,但不知道怎麼描述他聽到的聲音,因此在課堂中,老師曾經鼓勵學生「把聲音畫出來」、將摸不見看不見的聲音具象化,或像是介紹台灣歌謠時,老師以禁歌作為切入,並設計關聯九宮格,除了帶學生領悟「音樂」能夠帶我們看見歷史,也透過九宮格將類似的歌謠、與歌曲相關的感受或事件聯想,都練習整合。「透過課程學會怎麼形容你聽到的聲音、描寫你聽到的感動。都會要具象化,像是文章、畫圖,都是具象化的展現。」助教星渝提到。


學期間各項小作業都是在培養學生怎麼把聽到的聲音具體描述出來,訓練學生對音樂的敏銳度。「我們對音樂會有很多靈感,因為音樂也是透過作曲家生活文化這些感受而來。」透過聲響反映出當下的社會氛圍以及所思所感,只是作曲家是用音符紀錄這些感受;而城市,則是透過空間中旺盛的生命力發出的聲響,展現出一地的獨特與文化。助教星渝分享,新竹舊城區有許多家傳統棉被店,紀錄聲紋地景時能收到很獨一無二的聲音。「新竹有彈棉花的聲音,那個就有很在地的獨特性。」


城隍廟音景採集(攝|受訪修課小組)

聲歷其境:聲音採集實作經驗談


受訪的修課同學徐曉彤、吳葦萱、蘇俞芹分別來自經濟系與音樂系,同時,吳葦萱、蘇俞芹則是土生土長的新竹人。他們所呈現的聲景,透過美食探尋、身歷其境的方式帶大家進入畫面中。小組同學假想自己是一位來到舊城的學生,透過學生第一人稱的視角與路徑經驗,串起他們所記錄的東門市場、城隍廟、護城河。影片構想假設學生會先去用餐,隨後銜接大家去散步休息的場景,鏡頭再帶到城隍廟宇,以三個主題去設計。以介紹「美食」的方式切入,親切貼身地帶大家進入主題,透過食物探尋勾起大家觀看的慾望。


「有採集一些護城河的畫面,因為對我來說,其實作為一個在新竹生活的人,在這邊有軌跡是很正常的。」從小生活在新竹的葦萱在構思內容時,將自身的經驗融入其中,從想法提議到付諸行動。護城河乘載許多新竹人生活的記憶,「基本上高中補習班就在火車站附近,所以通常是高中學生下課之後去護城河找吃的,找完吃的再去補習。所以那時候在想主題時就覺得,不管你是新竹的大學生或是新竹長大的人,可能對護城河會比較有深刻的印象。」葦萱提到。


此外,這一組有趣的地方在於,其他組都在最熱鬧的時候出現,這組卻是從冷門時段觀察,記錄到不同時段面貌的地景。前去採集東門市場聲音的俞芹在下午時段前去東門市場,下午的市場不如早晨熙攘,再加上拍攝當天的天候不佳,許多攤販都因為下雨的緣故關店,以至於原先想錄的叫賣聲、聊天的聲音都難以採集到。歷經攤商拒絕、外在因素不佳的挫折,因此沒有在東門市場錄到空間中特有的指標性聲音。不過正因為是冷門時段,因而使這組所蒐集到的聲景,與其他同樣進入東門市場、城隍廟的組別所蒐集到的聲音有所不同。


東門市場音景採集(攝|受訪修課小組)

銘刻在常民互動間的聲響


「在冷門時段去錄,蒐集到比較乾淨的聲音。環境音的干擾比較少,比較不會蓋過想呈現的重點。」曉彤如此分析。進入城隍廟蒐集聲音的曉彤同樣在參拜的冷門時段前往,儘管人潮與參拜的聲音不如熱門時段,但正因為是在相對寧靜的時間處於空間中,因此更能凸顯出隱藏於空間中的細碎聲響。空間其實正在演奏一曲交響樂,不同的物件發出不同的聲響,一起協奏出屬於該地的樂章,透過課堂中的聲景蒐集,大家得以有機會靜下來聆聽城市的聲音。


聲音採集的過程中,偶爾會出現非預期的聲響。因為等待,而有機會聽見以前所未注意到的聲音,或是注意到稀鬆平常的日常對話,其實也有其象徵以及背後旨趣。曉彤在訪談時分享自己在聽別組的成果發表時的體悟:「回去處理素材時聽到,想說『啊,糟糕我怎麼把旁邊的對話也錄過去了』。成果發表時在別組裡聽到一樣的對話:老闆我不要香菜、老闆我要多一點…只要是小吃攤在那個場景裡就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對我來說,他本來是一個Bug,但看完大家的作品後發現它也是一個標誌性的聲音。」


原先被視為「瑕疵」的聲音,經由不同的詮釋與理解,成為城隍廟空間中具有生命力的獨特象徵。特定時間出現的聲音,反映出空間中的人之互動,聲景地圖記錄了小吃攤現場中的日常對話,也讓參與中的同學以聽覺理解到空間當中共同會出現的文化。


城隍廟大門(攝|受訪修課小組)

感官乘載的空間記憶


「認識藝術:音樂」的課堂帶大家理解,音樂不僅僅只能是一首歌、一段曲,或是發生在舞台上的奏曲。豎起耳朵,夜裡的蟬鳴、街頭的小販、上課的鐘響,一整座城市內部就存在許多奏曲家,彙整成一段一段獨特的樂章。「音樂很專業嗎?文化的聲音也是算一種音樂,像是John Cage的《4'33"》,它的組成都是環境音。文化跟音樂他們本來就是一體的,只是有沒有去發現而已。」助教星渝和我們分享,其實音樂就存在於日常周遭。


紀錄有其必要,除了是記錄當下的人的生活,更是為了保存或許會在空間中消失的聲響。身為新竹人的葦萱,觀察到了新竹街頭在近幾年聲音變化:「護城河以前有比較多街頭藝人,但自從疫情之後就比較少。以前吃完晚餐或補完習的時候,會坐在河邊看著他們唱歌,慢慢之後就沒有了。」社會不斷在變化,有些聲音幾年後可能消失,透過紀錄,而得以另一種不同形式存續。


「聽著市場的各種聲音,老闆的述說,說的是一段故事,說的是一場人生。在一個市場,他一待就是好幾個十年,看了多少變化。心中的感慨說真誠的,對這個地方的愛也是。」成果發表那天,有學生如此分享,透過日常中的聲景探尋,學生與地方的情感也透過聲音而與空間產生連結。「認識藝術:音樂」的課堂讓學生理解認識城市的另一種可能,並在活動中深入舊城,解讀空間中的不同聲響。除了以聽覺紀錄新竹,曉彤想要以觸覺為切入,紀錄新竹的風。「下車就會感受到新竹的風。」作為從外地前來讀書的他,對於新竹的風特別印象深刻,每每從家裡回到學校,新竹的風便會迎面襲來。繁忙的生活步調之下,身體其實默默了記住周遭所帶來的回饋。


Michael Southworth曾說:「我們認識一個城市,往往就以視覺性的主觀代表區域的既定特色文化。這種習慣,讓具有五感的過客,只剩下微弱的視覺感官,其餘則近乎無感。」環境音不僅只作為生活中出現的背景音樂,視覺也不是唯一一種認識周遭的方式。放慢腳步、打開感官,不同認識城市的角度將建構出一張張不同於google map所定義的新地圖。


受訪小組成員:音樂系蘇俞芹、翁嘉秀、吳葦萱、曾睿安;人社系李承寯;教科系劉哲妤;經濟系徐曉彤。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6刊(2023年06月號)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