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化進程之下,城鄉關係的改變在台灣處處可見,以新竹為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為這座城市帶來大量年輕勞動力以及移居人口,居民生活圈也逐漸由市中心向外擴散。同時,科學園區周邊鄉鎮首先成為都市勞動力來源,當年輕人多至城市工作定居,鄉鎮也面臨人口結構改變下文化傳承的式微。順著油羅溪而下,尖石鄉、橫山鄉及芎林鄉作為鄰近新竹縣市周邊的三個代表鄉村,這三座各自蘊含不同歷史文化、風土地景、生命故事的鄉鎮,各自面對著城鄉關係改變之下的種種問題。
在科技部支持之下,清華大學計畫團隊透過「新竹智慧城鄉創生計畫」走入這三個場域之中,深入田野觀察台灣經濟發展下城鄉關係改變,並與在地居民一同合作,從整備在地社會資本、發展智慧農業、美學聚落、文化創意產業、泰雅文學等創生服務模式出發,思考如何從在地出發,重構城鄉社群網絡,累積城鄉永續發展的社會資本。
尖石:Lmuhuw記憶保存,綠色尖石小旅行
在油羅溪上游,尖石鄉是新竹縣的三個原住民鄉鎮之一,也是新竹縣面積最大的鄉鎮,鄉名源自鄉內那羅、嘉樂兩溪交匯處如尖筍般「尖石岩」,海拔落在1500公尺至2000公尺之間。談到尖石,新竹人熟悉的多為最近在社群媒體上時常可見的遠山露營、擁有千年神木群的司馬庫斯、溫泉以及甜柿、水蜜桃等在地農產。近年,在政府推動下尖石鄉積極開發觀光產業如:那羅溪畔青蛙石天空步道遊客接駁、部落市集服務系統建立與營運等,讓遊客在假日裡經常循著竹北經芎林、橫山的120 縣道,或南寮至竹東進入尖石。
兩百多年來,尖石鄉一直沿襲著泰雅文化的生活傳統,同時受到大隘三鄉(橫山、寶山、北埔)漢人墾殖的挑戰與融合,交融出具有多樣性與特殊性的社會文化,作爲北台灣泰雅族文化振興、觀光休閒、生態保育以及特色農業的重要場域。然而,當外來商業模式進入,在地居民陷入與外來資本的商業競爭中,傳統以共享、合作經濟為核心的生活價值也逐漸開始與文化地景脫鉤,對地方生態、經濟與永續發展帶來衝擊。
口述歷史,Lmuhuw保存
過去的泰雅社會沒有文字,祖先透過口述或吟唱傳承下來的語言——「Lmuhuw」,作為Gaga’精神的載體。2012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將「Lmuhuw」列為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對象,在泰雅文化中「Lmuhuw」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從與陌生人初見面的自我介紹、祭儀、開會協商、解決衝突到提親等,都要透過「Lmuhuw」來進行,比如:若在拜訪或者踏入他人領域時未表明身分,就會被視為來者不善,而有發生衝突之虞。同時,「Lmuhuw」也記載了族群的遷徙史、生態環境知識、祖先規訓等,透過世代傳唱,年輕人可以從耆老口中學習到整套知識,是部落共有的重要文史資產。
然而,尖石鄉同樣面對著產業結構改變、人口老化的問題,在地傳統知識、歷史及族語的傳承日漸式微。當「祖先的話」逐漸消失,保存「Lmuhuw」的工作便成當務之急。因此,計畫共同主持人劉柳書琴教授組織Lmuhuw採錄團隊,並以教育部國教署實驗教育計畫之下的嘉興國小作為合作窗口,進入學校、尖石前、後山尋訪耆老,徵詢同意並採錄,展開文化保存工作。
在密集演練與田野工作下,團隊遭遇吟唱者稀有等困難,因此除了校園復育式祭儀外,團隊也運用不同採錄方式訪談部落耆老,如:舉辦「Lmuhuw演示與內涵詮釋工作坊」、透過「我祖父的李崠山事件」等部落史訪談,營造吟唱情境藉此喚醒耆老記憶,醞釀情緒,打開與部落耆老們的互動話題。在長期田調中建立情感與信任,成功紀錄下「Lmuhuw」珍貴的長篇敘事,繪製吟唱者口述傳統的習得系譜。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採錄將近40首古調,影響擴及到尖石、五峰的五所實驗學校,新竹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也開始響應這份口傳保存的工作。2020年12月「五尖實驗教育學校策略聯盟Siki inlungan nya聯合成果展」中,劉柳書琴教授採錄團隊也將華語文本化完成的Lmuhuw,公開回饋給當地五所實驗小學。同時,計畫團隊研發並改善「Lmuhuw雙語文本採譯保存服務系統」,期盼將耆老口傳提供泰雅族文化課程素材,同時從中萃取原創性的深層文化元素,輔以文史導覽箱、Lmuhuw融入地景短片等製作,以「民族的歌」、「活著的口傳」豐富地方資源,增加地方的活力與能力。
綠色尖石小旅行,創造部落微經濟
另一方面,團隊夥伴也進一步思考如何將這些文史資源回饋在地,以豐富民族文化資源加值於觀光旅行中,進一步推展友善農業、食農教育。在泰雅族語中「馬胎」意指多霧的地方,「馬胎部落」是尖石鄉義興村中最早成立的原民部落,也是「綠色尖石小旅行」的主要場地。在劉玉山老師所召開的『產學論壇』倡議下,提出「綠色尖石」 作為一種保護環境,同時創造部落微經濟的概念。
「綠色尖石小旅行」結合了過往團隊採錄有關泰雅耆老口述「Lmuhuw」中的歷史、文化元素,舉辦時間配合馬胎部落的竹筍季、南瓜產期,讓參與小旅行的夥伴們用一天時間體驗原住民傳統文化、特色料理,透過邀請在地歌手演唱、介紹泰雅獵人陷阱文化、製作傳統竹製水道、竹筒飯等體驗,將文史地景、泰雅文化融入小旅行。並且,透過公開報名吸引鄰近都市民眾到尖石旅遊,持續研發如何將泰雅文化、自然生態加值於觀光旅行中,以將民族資源融入地方創生為思考將文化振興的成果回饋社區,透過地方創生實現尖石泰雅文化的永續傳承。
串連在地友善耕作小農,宣傳友善環境
而小旅行同樣串連了當地友善耕作小農,「小農採集體驗」結合在地文史及個人生命故事,讓在地小農透過小旅行向大眾導覽自己的田園述說務農理念,宣傳友善環境論述讓消費者了解食物生產過程,傳達自然與產品的價值,推廣食農教育。另一方面,計畫團隊也積極串連跨域農作的經驗交流,如:與關心在地生態的自然在家書房合作舉辦有機農業課程,建立尖石在地小農學習友善耕作概念與技術的管道,協助馬胎部落嘗試發展適合在地自然環境風土的友善農業,提升小農經濟收益,同時也滿足現代人對於無農藥蔬果的需求,共創在地農產價值回應永續議題。進一步,如何增強在地青年的文化認同,並將之轉化為地方創生的動力,協助在地青年返鄉發展達到文化傳承與部落永續發展,也是團隊夥伴現在正持續努力的目標。
橫山:活化九讚頭車站,打造生活美學聚落
順游而下來到位於油羅溪中游處的新竹縣橫山鄉,鄉內散落著十一個村落,各有特色。而九讚頭就落在緊靠頭前溪與油羅溪交界北岸的大肚村中。其中九讚頭車站作爲台鐵內灣線沿途的一個小車站,曾是橫山鄉的重要貨運輸紐,因為緊鄰臺三線公路,周邊的亞洲水泥新竹廠帶來大量工作機會,讓九讚頭車站一度成為台鐵貨運量第二名的車站。
而隨著水泥業停採、內灣商圈興起後內灣線轉型為觀光交通用,沿途小站如九讚頭車站為減少營業成本紛紛轉型為無人服務的簡易站,逐漸荒廢了原本的景觀。而回溯九讚頭這座小鎮的發展史,過往小鎮作為貨運中心的熱鬧日常風景,也因為年輕人多前往城市工作逐漸改變,其中豐富的在地文史、生命故事,同樣面臨隨時代凋零的危機。
建立一起的概念,從我到我們
走入九讚頭車站,計畫總主持人林福仁教授與團隊夥伴首先的思考是這座過往作為社區運輸樞紐的車站,是否有活化成為一個嶄新公共空間的可能?又之於當地居民,車站現今能產生什麼樣的功能?為了解當地居民真正需要,2019年由清華大學區域創新中心舉辦了一場社區論壇,開啟一個與當地居民共同討論的空間,邀請在地居民與計畫夥伴們一起討論久讚頭車站的未來規劃與周邊發展期望,思考社區活化策略同時回歸在地需要。
「於是,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我和二位同事,每人手持一根掃把、一根拖把、一條抹布及垃圾袋,浩浩蕩蕩上了內灣線的火車前往九讚頭車站。到站後,我們看見了三個年輕人,全副武裝站在九讚頭車站門口,她們兩位是橫山鄉在地青年、一位大新竹跑跑腿的夥伴,看到臉書發文誠徵打掃工就熱情的來加入了。」關於最初整修,夥伴回憶道。
透過在地居民、返鄉年輕人相互號召,「有些人負責掃地、拖地;有些人負責除草;有些人把車站的牆壁清洗乾淨;有人進行了水電修繕⋯⋯。」幾個月後在大家的熱情動員之下,九讚頭車站站房終於再次對外開啟,搖身一變成為社區中凝聚情感的空間,承載大家作為「泡茶聊天的地方」、「賣東西」、「公園」,各種不同的想像。在地返鄉青年與團隊夥伴也將重啟的車站作為社區客廳,以「誰來晚餐」的方式在下班後、農忙完聚在一起,吃著地方友善食材餐盒,討論未來社區發展的規劃,而一起的概念就是大家都認同自己作為社區一份子,從我到我們的關係逐步建立。在過程中,大家共同完成一項項地方工作,如:規劃「剛剛好食藝之美」親子活動,以青年合作與食農美學為主軸,期望逐步累積地方青年能量,讓返鄉的夢開始有了雛形。
老照片說故事,記錄在地生命記憶
而在社區未來的發展規劃上,團隊與在地民眾們始終有著共同目標,就是逐漸將車站打造為一個連結過去與現在的公共空間。因此,對於未來車站使用規劃,逐一從文史、美學的討論中展開。團隊觀察到從橫山鄉乃至九讚頭,都未曾留下屬於自己的歷史記錄,而隨著地方長輩逐漸年邁,許多地方記憶開始變得模糊,文史記憶如何傳承越趨重要。
因此,在與地方團體進行多次討論後,江天健教授帶領了團隊夥伴有了協助在地建立文史書寫平台,整合地方資源的想法。透過舉辦橫山文史調查工作坊、老照片說故事等活動,夥伴們與清大環文系學生、當地文史老師一同合作進行地方調查,透過訪談當地居民逐步整理出過去內灣林業史、礦工生命史等產業文化報告;又在「居民樂活隊」活動中,觀察到學習者多為客家女性,因此規劃了以客家女性記憶為主題的老照片分享活動,以照片作為載體,邀請長輩們從一張張照片中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其中所呈現的不僅是個人家族記憶,也關於整個社區的歷史發展與社會變遷軌跡。而在個人生命史之外,隨著居民陸續提供各樣地方老照片,夥伴們與當地民眾共同書寫文史的模式也漸漸形成,團隊夥伴持續從學術上、生活中協力保存地方文史,期望讓這幅關於橫山鄉、九讚頭的記憶拼圖越來越完整,逐步達到「橫山有憶,村村有史」的實踐。
當藝術進入社區,打造生活美學聚落
而地方創生的藝術活動規劃與在地文史之間往往具有「共生性」,當團隊夥伴在收集當地文史時,同時思考的是其所蘊含的珍貴價值如何作為地方創生素材,發展成一套永續留存在地生活記憶的機制?於是,在江怡瑩和施富錡兩位藝設系教授的策劃下,打造「橫山生活美學聚落」的想法隨之而生。而生活美學建立奠基於教育與日常生活的累積,因此以在地文史為底蘊、藝術創作為媒介,第一本以橫山鄉為主角的「跟著火車爺爺遊橫山」繪本便誕生了。結合橫山鄉文史、美學設計,透過與當地小學老師協力帶著小朋友從繪本走入家鄉,並加入客語繪本導讀、遊戲設計、親子互動等多元形式,深化在地美感教育連結地方情感。
同時,夥伴也與老師們一起發展專屬地方的文史美學教案,期望藉此將地方文史教育長期向下扎根。在幼齡教育外,團隊夥伴也嘗試以「居民樂活隊」創造橫山的銀幼共學環境,在各種不同居民樂活隊的嘗試下,如在年節前夕辦理牛轉乾坤剪紙工作坊,邀請在地長者、小朋友一起探索如何藉由一張紙、一把剪刀,探索、挖掘剪紙之美與趣味。從「兒童美學營」到「居民樂活隊」,團隊夥伴期望跳脫出單一年齡層的美學,創造一個銀幼共創、跨世代的美學生活圈。
芎林:認識璞玉田,共創城鄉生活圈
沿著尖石鄉、橫山鄉一路回到與城市交接的農村場域——東竹北最後一片田:璞玉田。璞玉田大半位於竹北市最東邊的兩個里:東海里與隘口里,面積四百多公頃,東接芎林鄉下山村、西鄰高鐵特區,南北傍山依水,分別是犁頭山與頭前溪。自1980年代開始,新竹開始推動半導體科技產業,帶來大量年輕人口移居,城市生活圈逐漸向外擴大蔓延至竹北。2001年,新竹縣政府原訂於竹北、竹東、芎林一帶推出一千多公頃的「璞玉計畫」,計畫圍繞高鐵新竹車站周邊建設高科技研發聚落,後縮小規模,針對東竹北最後一片四百多公頃田地,提出「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計畫」(簡稱台知計畫),後來人們稱呼這裡為「璞玉田」,至今田地裡仍隨處可見「璞玉田土地買賣」的招牌。
然而,當地人對於地方發展的想法不一,對於台知計畫的反對運動,持續至今近二十年。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在地動能無法凝聚,並且隨著在地老農日漸年邁,青年多半至城市就業,地方上守護田園的力量也逐漸衰弱。而盤點璞玉田與芎林的地方優勢,可以發現犁頭山腳旁的竹22縣道其兩端連結著竹北至芎林,是竹北科技新住民假日熟悉的騎單車、跑步路線。在日治時期此處曾是「貢米」的生產地,至今也多次種出全國冠軍米。另一方面,在北台灣開發史上芎林的地理位置也具重要意義,早期作為前進內山開墾的轉運站,當年設立金廣福墾號的金秀巒即是由此進入北埔,也因為開發時間早累積了豐富人文歷史,保留了當代客家庄樣貌。因此,計畫團隊以推廣區域價值為目標,思考如何從智慧稻田、食農教育、文史環境等方向出發向外推廣地方特色,推動「芎北城鄉生活圈」,建立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連結。
建立城鄉生活圈,創造城鄉共好價值
當計畫共同主持人李天健教授、黃能富教授與團隊夥伴們進入芎林鄉後,首先針對地方農業、農村現況進行田野調查。其中觀察到當地稻作農家如:田爸爸冠軍米的田守喜先生,正面臨農田稻作環境與銷售困境,由此,黃能富教授與團隊開始評估「智慧稻田」的可行性,在多次場勘後展開規劃與測試,在稻田中安裝「稻作環境數據收集與應用軟體系統」搭配「微型氣象站數據收集傳感器」再加上「物聯網雲端農業數據分析平台」的資料分析,結合田土土壤含水量、水位高低需求控制水閘門,解決在種植上單一人力經常要耗費時間巡邏多處水田的困擾。而將AI智能導入傳統農業施作,目標在於為當地農家減少青壯人口外流,人力不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李天健教授也帶著計畫團隊在當地進行了長期的田野訪談調查,觀察到在新竹城與鄉之間需要建立起合適的參與機制,讓都市新住民有機會能接觸這一片片良田,從生活、農業、食安、文史等層面認識其所具的豐富價值。當社會能夠對於農業價值與土地關係再思考、重新定位時,便增加了農村未來發展的可能與延續性。 因此,2019年11月趁著金黃稻作收割之前,計畫團隊攜手當地居民協力舉辦了「竹北有田——黃金稻浪越野趣」活動,從東海國小出發,環繞東海裡街道,跨越至芎林鄉下山村範圍,設計了多個認識在地文化的體驗關卡,從自然農法、歷史故事、客家文化到食農教育各面向將東海地區介紹給竹北新住民,許多參加活動民眾透過活動回饋表示經由這個活動,自己才初次認識原來這片美麗田園近在咫尺。
而創造一個「城鄉生活圈」對於你、我以及新竹居民究竟意味著什麼?過去十年,陸續有在地友善小農與商家在東海裡生根,成為地方的重要動能。透過每次的田野調查訪談與活動回饋,團隊發現無論是當地人或是竹北新住民都認為與地方建立起連結感是首要目標,接著才能引發地方發展的新想像。這也促使團隊思考如何進一步從在地生活中淬取出文化要素,在城與鄉之間發展合適的互動與連結,提供未來地方發展想像的基礎?
《犁頭山水話》發行,記錄在地生命故事
由此出發,團隊陸續舉辦如「春耕竹北——田野創新工作坊」又或與東海國小特色課程合作,持續規劃活動向外推廣璞玉田。同時,團隊也有感於地方創生最終能須交由地民眾推動才有長遠的延續性,因此透過每一次活動將在地熱情支援的居民共同聚在一起,最後召集了一群有志之士,成立志工團隊共同為社區問題找尋解決方法,讓這股能量可以持續地滾動。
2021年3月,團隊夥伴與志工團隊共同策劃的《犁頭山水話》季刊發行,談到創刊初衷「大家因為熱愛這片土地,被其中生命故事所感動,因此有了想為這片土地留下紀錄的想法。」擔任主編同時也是新竹在地青年的南光遠先生如此描述。拆解刊名,「山」即犁頭山,昔有多條古道溝通著南北生活圈,而山林自成的生態系統提供多樣生物棲息其中,是倡議里山文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場所;「水」則是新竹頭前溪、鳳山溪水系,在頭前溪北岸有新竹糧倉之名,發達的水利系統更形塑了一個適合親水與食農教育的環境;「話」則是希望刊物中能保有人情味,向讀者訴說在地人們生活的故事。
這群由來自新竹各地、各行各業的夥伴們自發組成的編輯團隊,開始走訪社區、採訪長輩,在計畫團隊與在地文史前輩協力下逐步為在地生命故事留下記錄。《犁頭山水話》春季號集結了農村技藝、建築、在地青年創業等主題報導,接下來的夏季號、秋季號、冬季號也將呈現月桃窩古道、守護者及田野中的孩子等主題,編採團隊期待這份刊物能對外傳述這座農村中百年的永恆故事,成為新竹民眾認識璞玉田地方人文的管道之一。
活化東海水礱間,重現在地文化記憶
另一方面,土地徵收背後牽涉了當地聚落文化、生物多樣性以及居民與土地間情感的消失,在區段徵收及地方青年人口流失的狀況下,歷史文物保存、農業技藝傳承也面臨困境。在東海二街上,有一座興建於昭和三年的水礱間,這座近百年的木造建築在過去農忙時會引入舊港圳水源,以水流落差取代人工碾米,是目前全台少數僅存的以水力驅動渦輪運作的木造碾米廠。而在過去由於都市化、區段徵收及農村產業式微影響下,當團隊遇見東海水礱間時它已閒置了將近20年。
2020年4月,計畫團隊與水礱間第二代主人鄭書鑫阿公經過幾度訪談,互相凝聚共識後產生協力活化水礱間的想法,透過六場工作坊與在地志工、人社院學生合作,展開逐步清理水礱間的計畫。一年過後,在團隊、志工團與學生們的合力下,水礱間終於再度轉動返回時光的長河之中。而《犁頭山水話》的創刊發表會也選在這座承載著歷史意義與土地情感的空間中舉行,發表會當天新竹地區資深文史工作者慶杰老師表示:「自己於民國88年開始在新竹做田野調查,能看到清大團隊進入了解這座全台唯一留下來的水礱間,身為一位文史工作者感到非常喜悅。」接下來,志工、當地居民與團隊夥伴也將成立「豐盒子協會」繼續深耕當地,向外推廣城鄉共好。
同時,清大學生也持續進行水礱間的農具文物策展規劃,並且透過紀錄片拍攝紀錄下當地居民、志工、學生、老師們一起攜手修護、活化水礱間的歷程,也期望這座佇立於稻田中的百年水礱間未來能成為新竹民眾們接觸璞玉田的入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