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與大學生的「桔簡」創業
- 域報編輯團隊
- 2022年11月7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文|鄭羽芳

回想當初進大學前,大家有沒有做備審、學習歷程的經驗,有沒有想過,備審裡面的經歷,會有幫橘子園賣橘子嗎?又或者,有沒有想過,上大學後會因緣際會,和高中生一起行銷家鄉的橘子?現在就讀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大二的啟維,也從沒預料到這段故事的展開。
當學習跨越高中和大學
一切的契機發生在下學期開設的在地探索與田野實作課程,開課的克瑋老師帶清大學生一起到峨眉鄉的峨眉國中認識鄉土。峨眉國中本身便有開設許多諸如茶藝等讓學生更認識峨嵋鄉特產的在地課程,而克瑋當初會將學生帶至峨眉國中,便是希望請與大學生年齡相仿的在地高中生協助導覽,讓學生對此地更有連結感。啟維便是在這個時刻結識了正就讀竹東高中的小祐(化名)。
在啟維眼中,小祐與其他高中生不一樣,不會只想著離開家鄉、往外跑;克瑋老師也提到:「對自己家鄉有感覺,可以說出一套故事的人很少。」不過,小祐卻能在好幾位不認識的大學生面前介紹自己的家鄉與自己的故事,因此對他留下深刻印象。小祐以前也是峨嵋國中的學生,在帶著大學生認識峨嵋的過程中,對家鄉介紹詳盡,後續也跟啟維分享自己家中的橘子園等等有趣的事情。克瑋老師發現小祐對家鄉的關懷,以及本身所具有的潛能,於是便有了與在地高中生一起協力推廣農產的想法。
給高中生一個挑戰,一起發想如何為家中橘子園行銷、如何做出品牌。由於高中生本身願意思考的能動性,後續合作開展出更多可能。老師將上學期同樣與農場合作,協助銷售、製作刊物行銷的經驗轉移到此。並聚集有興趣的大學生與在地人投入。有了以前的經驗,一群人聚在一起就比較不會害怕,大家一起放膽「玩」,一起模擬創業,是一段相當有趣的學習經驗。投入過後,啟維與老師更深刻意識到農村面臨的困境。
農村面臨最大的挑戰便是人口外移。勞動力的不足連帶影響產業,青年勞力遭掏空,潛藏的危機便是在地轉型、未來規劃的青年參與者稀缺,腦力遭掏空,也容易使在地停滯不前。意識到農村現況後,不難理解為甚麼克瑋老師不斷強調:「要在當地培養種子(青年參與者),本地人比大學生更能發揮影響。」大學生終究是過客,真正熟悉當地風情、能了解在地人要什麼的,終究是生根於當地的本地人。
讓學習走入田野
於是,有別於以往強調大學生社會責任、帶大學生投入社區實踐的行動,這次的行動者更將在地的高中生容納其中,透過與高中生一起行銷在地橘子的經驗,培育在地實踐的種子。在眾人的努力之下,在地品牌「桔簡」油然而生,開始以「吃得健康」、「方便就能買到品質好的水果」為吸引,在清大的野台開始販售起小祐家種的橘子。
不同於與農會合作,能在既有的生產線上完成工作,「桔簡」從包裝、運送、銷售,都出自清大學生與峨眉鄉在地高中生這群農產品銷售的初生之犢手中。起初,大家對如何計價並沒有概念,甚至是想用「一顆、一顆」來賣,對「一斤大約是幾顆」並不敏銳,透過這一次的實戰經驗後,大家才了解怎麼賣橘子。
儘管與農業合作,一切程序將會變得簡便,不過啟維認為,有一個自己的品牌,擁有自己訂價權, 自己設計喜歡的盒子,賣自己家的橘子,這件事的獨一無二,是在農會無法達成與學習到的。「此計畫像是在培養年輕人,如果把事情交給農會,學生本身只要會種植就好。如果自己創立品牌,便能在『自己想辦法』中讓學生有多一些事務經驗。」 克瑋老師期望的不是橘子的利潤、市場的規模,而是過程中學生能學到甚麼,「人」的培訓,而後回饋鄉里,才是最根本的初心。
「桔簡」的創立讓啟維能有機會將大學學到的新東西實戰演練。本身經濟系的他,將會計課上的所學帶入團隊中,協助記錄「桔簡」營運狀況。「大部分人會覺得說,記帳不就是進多少錢記一記就好,但其實沒想像中那麼簡單。比起在學校學會計,在課堂修學分,如果實際在一個品牌直接試試看,才能讓大學學到的東西和實務連結。」
對啟維來說,所學早已透過此模擬創業的過程,從學分轉化為品牌當中的實作,品牌的經營也考驗團隊的企劃發想與經營;對小祐來說,不僅僅是為自己的高中經歷增添一筆不同於常人的經驗,更是透過實作,而有機會參與家中橘子園的營運過程,家鄉。學習不只發生在課桌椅間,而是橫跨了高中與大學不同生命階段的學生,一起踏上了土地,讓家鄉成課本、學習無邊際。

大學在其中的角色
「大部分國立高中還是比較偏向以讀書為根本、以升學為導向。我們希望做這些事,跳出以考試為導向的升學。」高中生所面臨的壓力,便是「考大學」,因此大部分國立高中都偏向以讀書為根本。啟維希望透過此舉,能讓高中生的升學能夠有考試導向之外的升學路徑。「高中其實不用只專注在讀書。像是竹東高中雖然在竹東鎮,但附近有北埔、峨嵋、寶山,這三個地方其實各有特色,有很多文化的歷史。如果讓高中和大學端合作,找出有潛力的高中生一起投入田野,其實是蠻好的典範。」大學端的資源優勢,便能在合作的過程中,轉而回饋在地。
近年教育部在108課綱下推行「學習歷程檔案」,學生須在高中三年內記錄下自己的學習軌跡,包含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學生除了讀書之餘,更積極向外尋找許多的資源,希望在學習歷程檔案中留下豐富的成長足跡。不過,學生參與的活動其實也能有參加社團、大學營隊之外的選擇,把「如何學習」的想像打開,如果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家鄉,就像是小祐和大學生一起創立品牌,賣起家鄉的橘子,如此一來,在自己的家鄉也能寫出屬於自己生命敘事的內容,不也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學習歷程嗎?
克瑋說,「桔簡」這個計畫的其一目標,便是期望以小祐為中心的這些實作,在未來有機會成為他的學習歷程檔案。「期望這個經驗能協助他上大學,甚至有機會透過特殊選材管道來來清大,形成典範,即是新竹青年就讀新竹在地的大學,畢業之後回到新竹的家鄉回到鄉里,成為善的循環,落實清大的社會責任。」克瑋老師指出,備審的重要性不在於內容多花俏、投入多少金錢,也不是純粹寫心得、做備審、受評鑑, 而是高中生是否有在探索的過程中內化學習。
克瑋老師進一步提出想法,讓特殊選材可以另外開設一個路徑,招收招收對在地議題有想法的學生。「清大本身有區域創新中心,如果我們招收更多對在地議題有想法的年輕人進來,在做推廣上,應該會容易一些,因為招收進來的學生本來就對家鄉帶著改善的動機,清大的計畫與資源也能讓他們更有機會發揮。」讓對家鄉有規劃想法的營造有野心的在地青年能透過此管道入學,並將能量帶回家鄉。大學與高中合作,扭轉城鄉資源的落差,落實大學生社會責任,串聯起大學跟區域之間的關係。
這件事本身,不只要做到吸收本地人來清大就讀,對老師來說也是很大的重新學習,「透過這樣的課程,讓老師慢慢知道怎麼進入本來不是那麼熟悉的脈絡、跟人發生交流、透過在地人的視角傳達理念,說出本地故事,讓兩地相互連結。對清大的老師和學生這都是很好的學習經驗,都是過去一路讀書上來的我們比較缺少的視野。」
在地學習,回饋鄉里
「很多農村子弟學生離鄉背井求學,說穿了也是未來想進入更好的高中、更好的大學。」克瑋老師指出現在台灣社會的現況。「返鄉」就如同被貼上標籤,最終結果便是導致區域更加失衡、鄉村越來越沒落。「如果我們有一個新的路徑,就是他在本地讀書,藉由深入家鄉的鄉土學習經驗,也同樣可以上好大學,那這就會是一個很好的示範,能跟本地的年輕人和家長說:『你們不用捨近求遠。留在家鄉,一樣能有很好的學習,未來一樣可以進到好的大學。』」
克瑋老師提及,如果這樣的典範越來越多,便有機會扭轉城鄉之間教育學習資源的差距。如同清大學生與峨眉鄉在地高中生共同打造出的品牌「桔簡」,便是在產出橘子的峨眉鄉當地才有可能經歷的學習體驗。當各地都能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課程,或是藉由大學端資源的輔助,讓學生能對家想產生關懷,進一步展開關心的行動,如此一來,便能有更多的在地種子扎根在各個地區,緩解農村人才被掏空化的問題。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0刊(2022年02月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