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機會很多,關鍵是我們從每個機會裡開展出什麼視野。」——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長 彭桂枝專訪

作家相片: 人社百工圖人社百工圖

採訪、撰稿|人社百工圖


人物簡介

彭桂枝/六年級生/社會運動人士

清大經濟系、清大社會所畢業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

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長


“ 人文社會的關懷必須放在思考裡面,那麼,我所處的社會我可以怎麼去翻轉、改變它?”

出身農家、畢業於新竹女中的桂枝,在十八歲上大學那年選擇進入了自認為相對沒那麼商科的經濟系。當時清大還沒有現在的人社系。相較之下,經濟系包含了許多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分析。在這樣的訓練下,經濟學開展了桂枝對統計數字的敏感度,例如:如何用一些既有的數據去解讀整個國家的發展狀況。其中,貨幣經濟學對桂枝的影響特別深,在閱讀凱因斯的經典時,桂枝受到了啟發。她發現我們所處的社會很難用單一模型去解讀,她也深刻記得當時的教授語出驚人:「台灣是產不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由是因為台灣整個政經社會背景支撐不出這樣的人才。這番話影響了日後桂枝對於社會現象的解讀,她意識到:「人文社會的關懷必須放在思考裡面,那麼,我所處的社會我可以怎麼去翻轉、改變它?」帶著這樣的疑問,桂枝開始了接下來的社會參與。


二十年前,台灣正處於加入WTO與簽訂關稅貿易總協定的時代。與此同時,農村正面臨凋零,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議題浮上檯面,這使桂枝回過頭來關注台灣的農村社區。在學長姐的帶領下,桂枝以兼職的方式參與社區營造,並從社區蹲點的經驗中,回應了當初自己的疑問。桂枝先是以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去分析當地的社會脈絡,並從中發想如何用行動改變;接著,她在與社區爺爺奶奶的交流過程中看到社區的困境,進而規劃在地政策、形成團體,為農村發聲、翻轉現況。另一方面,參與社區營造對桂枝來說不只是一份兼職,她也在這樣的過程裡,進行自我探索,並發現自己所關注的議題正是「市民社會」。於是桂枝便決定往上攻讀清大社會所,深入此議題。桂枝是清大社會所第二屆,當時的社會所非常強調質性研究,也因為有參社區營造經驗,加上經濟學的背景,桂枝不僅培養了田野研究技能,也會統計、解讀數據。


  碩二那年,桂枝到了工會工作,工作內容是召開理監事會,並討論工人的工資、工作環境是否合理,以及如何去爭取津貼。當時台灣中小企業受到全球化衝擊,因此面臨倒閉的危機。同時,當時台灣勞基法實行將滿25年,由於倒閉危機的困境,許多中小型企業並不願意在此時支付退休金。因此,大量勞工面臨資遣的處境。桂枝深知此時的勞工必須團結抗爭,且還需要有人為他們去形成論述、召開記者會、行動。不過,2001年的工會發展和現今完全不一樣,當時的工會組織與行動仍十分壓抑,於是桂枝思考著:該如何讓勞工意識覺醒?她也發現勞工意識確實可以改變一些工會的參與者。但困難點是,勞工本身的身分認同很低,於是當她談到薪資福利以外的議題時,就很難展開。


“ 機會很多,關鍵是我們從每個機會裡開展出什麼視野。”

  研究所畢業後,桂枝繼續工會的工作,而當我們十分好奇桂枝的內心是否曾經歷過職涯焦慮時,她坦言自己研究所念了四年半,這之中確實經歷了很多掙扎,論文題目改了又改,甚至也去修了教育學程,但在教師實習前她早已清楚自己的興趣並非當公民老師。桂枝還跟我們分享:「某次工會拋出了參與香港WTO會談的機會,我很感興趣,就報名參加了!在會談裡,我遇到了各國年輕的女性工作者,我發現她們很願意去跟不同人攀談……」那刻,桂枝深深覺得自己很難像她們一樣。但隨著經驗的累積,她認為只要勇敢踏出那一步,去產生與人的連結,並從和人交流的過程裡慢慢建立自己的觀點,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機會很多,關鍵是我們從每個機會裡開展出什麼視野。


身為女性、母親與公民


  在工會工作六年後,桂枝因為孩子的身心狀況選擇放下工作,完全投入家庭六年。而在這段全心投入母職的期間,一開始,桂枝也曾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感到猶豫、無助與徬徨,懷疑自己是否能扮演好一位「媽媽」。於是,在小孩上幼兒園的期間,桂枝加入了主婦聯盟合作社,試圖了解如何從食材上改善小孩的身心問題。當時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主婦聯盟不僅僅只是教桂枝做菜,還帶入了食物背後的生產者、土地、以及分配正義等議題,這使她開始意識到「食物不只是食物」的問題。


  等到孩子上小學後,桂枝繼續她對「市民社會」的關懷,除了原先的主婦聯盟外,還進入了乾淨水聯盟等倡議組織。然而,當桂枝在社會上追求女性的公民參與時,另一方面,當孩子下課回家後,她仍要面對家庭、面對如何做一位媽媽的難題。「我很難天真地講說,在養育的小孩的過程中不需要人幫忙」。這是一段令她感到矛盾與衝突的過程,好像大學研究所讀過的性別、家庭、母職理論全都被拋棄、碎裂了,這也迫使著她重新去思考媽媽的角色究竟為何、以及女性、公民、與媽媽三者之間應該要如何協調。


  回顧這段一面做媽媽、一面進行社會參與的期間,桂枝除了體會到「女性到媽媽」的角色變化外,她也持續關注著對食品與健康議題。2014年,桂枝投入基因改造的食品問題。她與主婦聯盟發起連署,要求政府禁止供應基因改造食品作為孩子學校營養午餐的食材。在經歷了一番倡議及社員們的互助與支持下,各縣市的公民團體相互串聯,縣市長們也紛紛表態表態,最後行動非常成功。也因為這次的成功,桂枝發現她以前所關心的議題,其實都可以透過一定組織與公民的力量實踐。


“ 當你發起意念時,你根本不愁沒地方去,只愁自己會過勞而已。”

  而這樣的想法也印證了桂枝後來在「新竹喝好水」運動的倡議過程。如果說桂枝在主婦聯盟是擔任的是活動的執行者,那麼在乾淨水聯盟的她便是「行動的倡議者」。桂枝跟我們提到了涂爾幹在講集體意識形成的篇章,並把概念運用到議題推展上,她舉例:在操作乾淨水議題時,首先得去思考新竹人是站著什麼角度去看待「水」,我們不能直接了當地說「工業喝好水,人民喝廢水」,這樣大家是不會接受的,而是需要去更細膩的去談環境成本外部化這件事。當倡議行動遭遇瓶頸、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時,桂枝依然持續地溝通、討論,好好地團結夥伴一起堅持。


  最後,桂枝鼓勵同樣想投入社會運動的學弟妹們:「當你發起意念時,你根本不愁沒地方去,只愁自己會過勞而已。」其實這些投入社會運動的朋友心裡都有一個想法--希望公民社會能真正實踐,而當你有這個熱情,大家是會被感動的,也很願意拉你一把!


Comments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