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筱珺
初識原住民族科學教育
科學哲學與科學史是傅麗玉老師的專長,本身並無藝術設計與動畫相關背景,會接觸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與動畫製作其實是來自一次的因緣巧合。學成歸國初到清華大學任教,某次受邀到泰安國中小演講,開啟了她對於部落文化的興趣與好奇,自此深深著迷於大自然以及原住民族文化。老師坦言,踏上原住民族科學教育這條路看似偶然,而這份偶然其實是來自於從小對所有事物的強烈好奇心。
「部落的大自然、童玩、生活器具、文化……都是教材,太有趣了!就迷上了。我有個特點就是好奇心重,只要覺得什麼很好玩就會去做。」帶著一顆好奇心,她帶著團隊申請國科會(即科技部前身)的科學傳播計畫,從零開始做起。不分平日、假日在全台灣跑透透,推動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舉辦交流座談與科普活動已經25年。跨域製作動畫《吉娃斯愛科學》到獲得兩座金鐘獎肯定,如此結合原住民族文化、科學教育以及動畫製作的跨領域實踐,已經走過17年。
「一開始很天真,不知道動畫很難做!」因為沒有人類學背景,但動畫中呈現的原住民族文化、科學內容又必須講求嚴謹,因此團隊最初在田野調查就碰上了挑戰,之後又迎來了更多行政面的困境。在她擔任國科會補助的第一部動畫《飛鼠部落》製作人期間,就在製作後期遭遇經費不足與空間缺乏的狀況,龐大的動畫師團隊大約30人,因研究室空間有限,苦無作業空間,最後甚至到台北另覓工作室。這條動畫路上遇到了種種困難,使得團隊的第一部動畫《飛鼠部落》,雖然僅僅154分鐘的動畫,最終竟耗時八年才完整完成。至今仍然非常感念當時曾經贊助團隊後期經費的企業西基動畫公司。
即使經過十多年的經驗累積,以《吉娃斯愛科學》為例,一季13集的動畫節目從前置作業到上架平台,也需要二至三年的時間。儘管如此,有感於投入原住民族
科學教育的人才不多、原住民族母語及文化的急速流失,傅麗玉老師及團隊仍堅定地走上動畫這條路:「任何一個族群都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學科學,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用母語來學習,學習的掌握是最透徹的」。
《吉娃斯愛科學》:跨領域的動畫製作
採訪當天,辦公桌上放著一些手稿。時值《吉娃斯愛科學》第四季的籌備期,手稿內有故事大綱、劇本、人物劇照,都是未來影集中的故事與人物細節,而當天採訪結束後,老師就要搭上火車趕往台東,與部落耆老們討論、確認內容。老師口中說著繁複的前置作業,一邊熟稔地介紹動畫製播的流程。
《吉娃斯愛科學》系列動畫(英文片名:Go Go Giwas)目前已推出三季,每季13集至14集,共40集。故事講述主角吉娃斯(Giwas),一位來自泰雅族的女孩,夢想是擔任部落領袖。平時她與寵物乃奈(Nainai)、好友飛卉(Behuy)在部落探險,並學習科學新知。影集以中小學科學教育為主題概念,也詳實地呈現原住民族的自然生活與文化經驗,寓教於樂,吸引不少觀眾。
這部影集的製作團隊除了動畫師、製片、導演、副導演、配音員以外,還有許多地方耆老與清大教授。每一季光是籌備期就需要花上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從蒐集田野調查資料開始,接著撰寫腳本、拜訪部落耆老、諮詢各系所教授意見,依照時間軸逐一完成。若再加上製播完成的行政流程(如試映、發問卷、整理回饋…),完整地產出一季的時間,林林總總加起要二至三年,而其中田野調查就佔去了至少半年。
籌備期間,田野調查有助於深入理解部落社會的生活經驗、充實腳本內容,這些資料還需經過各方專業再三確認,以確保節目的品質。當然,凡是寫進腳本的科學知識都需要力求精確。「清大理工科系走得很前面,有很多厲害的老師願意協助把概念轉譯得更清楚易懂。像慣性、角動量、奈米等,一些基本的科學概念都是。」 團隊一來與地方耆老討論翻譯用詞與文化內容的準確性,二來倚重清華大學豐厚的學術資源,讓科學知識更深入淺出。如此力求慎重,在節目播出後就曾收到陪小孩一起看動畫的家長回饋,「那些家長有的自己本身有的是科學專業,跟我們說要是求學期間就看到這部動畫,科學概念也許會比現在更清楚。」
原住民族文化以及科學概念都有專業的審查檢視,接著則面對語言的問題。2011年第一部動畫《飛鼠部落》在各大平台、學校試映後,團隊收到不少回饋,泰雅族部落裡的小朋友都很喜歡,也有耆老表示很開心有人用族語製作泰雅族的動畫。然而離開部落,不少學校、觀眾甚至也有年紀較輕的泰雅族小朋友反應聽不懂泰雅語,希望華語字幕可以放大一些,也讓團隊在反饋中觀察到族語的斷裂與危機。
另一方面,傅麗玉老師堅持動畫盡可能以族語呈現,但情節中科學專有名詞與概念翻譯挑戰度極高,除了時間與人力的問題,有時因為科學名詞與族語的翻譯難以完全契合,最後只好折衷以華語呈現。不過,團隊仍希望能忠實呈現原住民族的生活經驗,因此每逢關鍵字,以及親屬的稱呼、歡呼聲、敬語…等日常生活場景,都是以道地的族語對白,對此老師相當堅持:「回到日常生活用語,我們就要盡可能自然地以族語呈現。」 《吉娃斯愛科學》想帶給觀眾的不只是單純地「說故事」,如何平衡、如實地呈現文化、科學與文學三者,也是大家製作這部動畫的共同初衷。
回響:敲響金鐘.放眼國際
2016年,《吉娃斯愛科學》獲得金鐘獎最佳動畫節目獎的殊榮,甚至廣泛被使用作為國中小科學教育之教材,同年更入選韓國富川動畫影展與芝加哥兒童影展。敲響金鐘後,團隊並未停下腳步。在第二季與第三季中,團隊在劇情中加入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新角色里昂(第二季,Leon)與慕妮(第三季,Muni),開啟性別、異國文化交流的相關討論,在內容上加深加廣、也調整節目時長,盼能更精準地傳達文化知識與科學概念,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族文化。隨著第二、第三季的推出也帶來更多國內外忠實粉絲,「我們常接到家長的電話或信件詢問還有沒有下一季?因為孩子看完了,一直哭鬧要看下一季。接到很多這樣有趣的電話,像這樣的故事說不完!」。
也曾有觀眾來信詢問是否買得到《吉娃斯愛科學》的周邊圖卡商品,一問之下才發現是來自美國的粉絲。因為孩子特別喜歡第二季的主要人物-里昂在其中所繪製的小卡,每次看到這幅畫就緊盯著電視機不放,讓家長又好氣又好笑。「我們跟他說沒有圖卡周邊,他說他就是很喜歡,必須擁有那張畫。團隊公關看到孩子這麼可愛的回饋,也很用心地畫一張小觀眾要的明信片寄到美國去!」正是這些溫馨的小故事一步步深化了製作《吉娃斯愛科學》的意義,讓籌備過程的經驗更加深刻。
而除了兩座金鐘獎外,《吉娃斯愛科學》也入選了今年的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展覽。本屆林茲藝術節「島嶼壯遊」(Taiwan Grand Tour)以「台灣」為主題,將《吉娃斯愛科學》規劃在「動畫之旅」展區中。林茲電子藝術節歷史悠久,主要展出科技、文化、藝術三方跨域的數位藝術品,這次的策展可以作為臺灣與全球數位藝術的銜接點,是相當重要的突破。
對動畫產業的觀察
回憶起製作第一部原住民族科學動畫《飛鼠部落》的時候,老師說,資金、預算、工作狀態都碰上很大的困難,甚至有過發不出薪水、四處找贊助的時候,對擔任幕後「黑手」的製作人確實是一件「苦差事」。《吉娃斯愛科學》從第一季到目前製作中的第四季,團隊非常感謝科技部與文化部的計畫經費支持。而2018年《吉娃斯愛科學》第三季計畫執行期間,非常高興得到越來越多清華大學校內同仁與長官的支持,越來越多原住民族族人的肯定,還有長期關懷原住民族教育議題的高金素梅立委的鼓勵支持。有趣的是,團隊後來發現高金立委的族名正好也名叫吉娃斯(Giwas)。
傅麗玉老師直言,「做動畫是很辛苦的,最關鍵的三件事情就是人才、經費,還有時間。」執行動畫計畫的這幾年間,團隊一直期望能有對製作動畫有興趣的學生加入,尤其是清大學生。團隊很樂意培養對動畫有興趣的學生成為動畫專業人才,凡具備文化、敘事能力、人類學、科學或行銷專長的同學,都很有潛力加入團隊,未來在業界也有其跨領域的優勢。
打造創意原住民族科學教育場域
採訪進入尾聲,老師與我們介紹之後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旁即將落成的竹屋,將會是全台第一座取得建照,由教育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經費支持,結合原住民族傳統竹工藝與現代化鋼構的竹屋。有別於大多數建築靜態的展示空間,未來竹屋內除了預計設置AR互動式的體驗外,陳設展品將以具原住民族特色的元件組成,再與數位科技結合呈現也作為一大亮點。同時也規劃在其中舉辦各級學校的教育推廣活動,不止鼓勵新竹地區師生,更希望全國各級學校師生到竹屋,使用此空間做教學活動。
未來竹屋落成、疫情趨緩後會研擬觀眾入內參觀的申請辦法,期待整合校內原住民族的學生與團體進駐,舉辦相關的教育活動,媒合不同單位的合作,打造更具創意的原住民族科學教育場域。
最後,談到未來是否有什麼新的計畫?老師分享她一方面正在規畫下學期想開設原住民族科學結合傳播的相關課程,推動清華大學在文化、科學跨域的數位敘事;另一方面《吉娃斯愛科學》第四季也正在如火如荼地籌備中。「前三季人物角色數量相對較少,現在(第四季)暴增了快八倍吧,人物角色都變得更大量,因為我必須在我還沒退休之前把十六族都拍好!」帶著一股使命感,爽朗話語一落下,老師就準備趕著搭火車到台東與當地耆老進行故事大綱的校對。《吉娃斯愛科學》的下一步將通往哪裡呢?有興趣的觀眾朋友,也可以開始期待第四季的到來囉!
哪裡可以看到《吉娃斯愛科學》?
《吉娃斯愛科學》以HD規格製播,由公共電視台代理發行,可在中華電信MOD、Vidol、iflix、Amazon Prime Video與YouTube平台觀看。疫情解封的時候,或許也能在部分航空公司提供的節目內容中看到喔!
|Youtub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