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遠見雜誌頒發的2020年第二屆大學社會責任獎,國立清華大學以「七海一家,I SEA YOU」,在東南亞長期推動「環境綠色科技」與「永續能源」學術共享計畫,
獲得國際共享組楷模獎。本期《域報》採訪負責本計畫的國際學院董瑞安院長,深入了解近年在國際間推動「環境綠色科技」與「永續能源」學術共享的契機與實踐,而由於疫情關係,我們與院長相約在Google Meet線上進行這次的採訪。
推動學術共享,發揮國際正向影響力
回到2011年,源於一股想將清華研究能量推向國際的初衷,當時董院長尚擔任原科院院長,認為「原科院在進行氫能、核能等低碳綠色能源研究上有優異的成果,應該要讓國際也看見清華這方面具有的豐富研究能量。」因此,在一次與東南亞學者共同參與的國際會議中,董院長和院內幾位老師討論後便有了長期推動國際研習會議的初步想法。同時,能源與環境議題作為全球共同面對的迫切問題,並且當時醫環系也正在推動與環境永續相關的實踐,因此便逐漸形成「環境綠色科技」與「永續能源發展」的兩個主軸。
2014年,「東南亞環境綠色科技潔淨能源發展國際合作計畫」(「SEA」國際研習會議計畫)應運而生。以培育國外專家及國內學者在綠色科技與永續能源學術共享,接軌各國永續發展指標為目標。邀請東南亞、南亞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專家學者、行政主管來清華進行相關領域知識與實務的分享,從學術交流、技術培訓、實務參訪等面向進行科技領域的研究與合作。
由於新竹目前在高科技產業上的發展進程,對於絕大部份東南亞國家來說還算遙遠,「尤其是清華與園區如此緊密結合的關係,是他們未來十到二十年間才會面對的問題。」因此,將重心放回如何以現有技術協助他們解決當地水源、能源問題是較實際的作法。東協、南亞各國雖有豐富天然資源蘊藏量,卻受限於專業知識人才短缺限制了潔淨能源與環境綠色科技的發展。
而自九〇年代至今,台灣在能源與環境永續技術的教育及科技上已有相當不錯的研發成果與培養出不少人才,目前國內關於潔淨能源、水處理技術與環境永續上的發展也已和國際研究趨勢接軌。並且,東南亞地區各國經濟、環境保護發展現況和台灣早期相似,因此過往的經驗累積與課程設計也可以提供學員相當實用的知識與技術,協助解決當地問題。綠色科技作為一道橋樑,讓清華以自身的研究能量在國際間發揮正向影響力。
實用技術支援,協助解決民生問題
2016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後,更加速了計畫在東南亞推動學術共享的過程。關於磨合,由於原科院本身就以綠色低碳能源作為永續發展上的研究目標,因此在推動SDGs時並沒有太多需要調整之處。董院長認為最大轉變反而是在過程中逐漸開啟了跨領域的思考,在學術研究之外,漸漸將思考衍生至如何協助當地解決目前民生層面迫切面臨的能源、環境問題。
「讓當地人能夠學到他們目前需要的技術,這就是我們想做的事情。」關於推動過程中最重視的事,董院長思考如何協助當地解決哪些民生問題。對東南亞國家而言,水的需求及技術是目前迫切的當務之急。「我們現在想協助他們解決的就是湄公河的問題。」院長說。湄公河全長逾4600公里,由上游中國一路流經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至越南,是中南半島最重要的河川,從能源到民生整個中南半島大約有6000萬人仰賴湄公河生活。而在氣候變遷、上下游資源分配不均種種因素之下,湄公河流域國家經常承受乾旱及水澇之苦。2019年,其下游更出現50年來最低水平面,嚴重衝擊農民及漁夫生計。同時,「湄公河的污染也十分嚴重,種種情況導致當地人的生活相當艱難。」因此,團隊也透過多次造訪東南亞,了解各國關於水與能源的議題,逐步調整實用技術的支援。
關於「水」,從水質、水量到水源,每個國家各自面臨著不同、待解決的問題。目前,計畫團隊主要以SDGs中「乾淨飲水」與「負擔得起的潔淨能源」為目標,協助各國學員解決當地民生用水問題。另一方面,在水與能源鏈結之外,院長也提到目前國際間也十分關注「FEW」(Food- Energy-Water Nexus)的議題,水作為生產糧食的重要成分,能源則提供生產、淨化、運輸水與糧食的動能,同時糧食、飲水、能源三者間的鏈結也正反映了東南亞各國現正面對關於「水」的議題。因此,「若能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間,以清華現有的研究能量,提供他們技術來解決當地問題,對這些新南向國家來說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建立連結機制,推動跨領域的國際合作
在十年不間斷的推動之下,近年「SEA」國際研習會議的參與者也更趨多元,其中各校一級主管參與比例就佔百分之三十,從系主任、研發長、國際長到副校長,「最近這幾年甚至幾個國家的院士也會來,讓我印象深刻。」至今,已邀請了1,460位來自22國的專家學者來參加學術課程結合實務技術的共享。
而談到舉辦「SEA」國際研習會議的長期目標,不僅是每年召集大家來參加會議,也思考著「如何透過這個研討會作為媒合點,在學習技術之外也促成國際間的合作。」透過幾次合作下來,院長認為建立起一個良好連結機制至關重要。長遠來看,「SEA」國際研習會議希望能作為一個交流平台,促成整個東南亞對於綠能、永續發展有興趣的人們共組一個跨領域的「協會」(consortium)。
「目前國際組織組成大多是領域或興趣相近的一群人,但我們感興趣的是『磨合』。組織內可能會有來自各國、各領域,如物理、化學、工程、生命科學或醫學等成員,大家共同目標是透過國際合作,討論各國需要解決的議題,同時讓組織裡人人都有機會透過這些網絡、資源解決自身當地問題。」院長強調。
圖左:SEA 國際研習會議安排學員參訪工研院 (圖/ 國立清華大學國際學院) 圖右:安排文化參訪,維繫學員情感、走入台灣文化(圖/ 國立清華大學國際學院)
培養國際觀,建立了解國際趨勢習慣
回到校園,近年清華提供學生各樣參與國際交流的機會,如天下書院的「大使講座」每年會邀請國外駐台灣或台灣駐外國大使,來進行政治、經濟、國際關係等經驗分享。「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當我們邀請這麼多具有影響力的學者來時,是不是也能讓清華學生一起參與?」並且,在參與前學生們又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除了基本溝通能力外,院長認為培養國際觀也十分重要,要建立起了解目前國際趨勢的習慣,花時間觀察各國目前時事、能源、民生等議題與自己想法做連結。並且,國際觀不僅限於時事、學術上與國際接軌,對於各國風俗民情也要有一定了解。「舉例來說,當你和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學者聊他們國家近況時,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學者通常不太聊政治與宗教問題。」另一方面「願意聊」也很重要,「因為國外學者除了學習之外,一部分也想交到朋友了解台灣現況。這些學者對於國際發展也有許多想法,所以如果學生願意與他們聊,能互相得到很多資訊。」
而除了請國外學者來台之外,我們的學生是否也能過去協助當地?院長提到「無國界工程師」的概念,「工程師所做的事情就是協助社會變得更好」如何讓清華學生也能前往當地,提供自身技術協助解決問題,建立長期學術、技術雙向合作系統也是未來值得推動的面向。
科技與人文串連,讓USR走入生活之中
訪談尾聲,談到董院長對於清華在USR推動上有什麼樣的期許?以國際推廣的角度出發,他認為清華具備豐富的科技與人文研究能量,這兩者間如何進行合作串連?又學校作為支持者的角色,如何協助學校老師們向外推廣研究成果、技術,實際走入大眾日常生活之中。這些都值得將來進一步思考、規劃。而《域報》作為中間的橋樑,「我對報導的期許是能夠連結學校師生,讓大家了解目前清華正在推動的事物有哪些與自身息息相關。讓USR進入生活,儘管剛開始只能打動百分之十的人,若能接連發揮影響力,我想這就會是非常成功的報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