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域報2.0改版再出發,很榮幸訪問到賀陳弘校長,分享校長在清大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及永續發展上的方向及觀點。在一個和煦的春日午後,校長特別在會客室接待我們編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家所熟悉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八字校訓。訪談之初,關於我們問及清大在落實社會責任、永續發展上肩負什麼樣的使命時,校長便以此作為開端。
校長認為清華大學自創校開始便對人才培育不遺餘力。因此,當我們談及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時,他認為要回歸到清華之所以存在於這個社會、被社會所支持的意義,即一所大學的基本使命是為社會走在前方,培養未來人才,這便是「大學永續的使命,對社會永續的責任。」校長說。
超前探索,大學是一支探險隊 「我一直把大學當做一個社會派出去的探險隊。」關於大學在社會中擔任什麼樣的角色,校長如此比喻。社會作為人類生活的大本營存在著許多人與事,在群體與群體之間各自會發展出一套運作規則,以維持社會日復一日的正常運行。在日常生活中的運行規則外,社會同時也會派出一支探險隊往前走,為大家探勘前方未知的道路,這支探險隊即是大學。
近年來,國際間紛紛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校長認為,大學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是一個一體兩面的問題,當大家開始意識到「每一個社會當下有需要處理被稱為『永續』的問題,是指若當下沒有做的話,是沒辦法有明天的。」而在此問題之下,大學所肩負的責任是什麼?
校長認為,作為傳遞、孕育知識的場所,大學存在的意義並非取代其他組織當下需要做的事情。回到大學作為探險隊這一角色,「我覺得大學的使命是預見未來的狀況,試圖去尋找解決方法,這是我們對於永續的想法。超前部署,越好的大學走越遠,看得越前面。」
校長強調,對於一所大學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能放棄走在前面,並且與社會長期保持如此關係。「我認為這是大學真正的任務」,若大學能夠盡到這份責任,則社會便可以一直往前走下去。
發展智慧化的知識運用
另一方面,當我們從論述走入行動,大學如何將本身具備的大量知識落實於社會所關注的議題上?以永續議題為例,「智慧化和國際化,是清大在做永續責任時可以強化的地方。」校長說。大學相對於NGO及政府單位,更擅長的是如何運用知識,而以清大本身所具備的科技研發優勢來看,以「知識的智慧化,去實踐清大的社會化」能最有效地為社會帶來創新的可能性。
培養國際化視野
另一方面,校長也談到清華從創校之初便具備的「跨國界」本質。「尤其清華是在一個國際衝突之下產生的大學,所以我們其實更應該記得我們存在的目的,就是在不同文化的國家之間去弭平彼此的鴻溝,找到解決落差的方法。」校長認為,落差的產生會帶來誤解,誤解會造成衝突,而衝突則使永續變得困難。
每個人的知識及經驗都有其侷限,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校長說。在參照各國不同文化、自然條件、政經制度下面對永續議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後,自然也會激發我們自身創新的可能性,「唯有我們用更國際化的角度去看一個問題時,才會觸發新的知識產生。」
而關於國際化是否將向內壓縮到在地化的發展空間?校長認為「智慧化與國際化不外乎提供我們一些新的觀念、作法,當我們有更多知識來發展應用時,反而能做好最基礎的服務工作。」從在地場域選擇題目,接著以智慧化的知識,國際化的視野去接觸這些議題。如此角度思考,其實國際化與在地化之間並不存在衝突,而台灣乃至於清華大學作為國際間的一份子,「當我們超前發展,發現新的知識時,本來就是跨國界的事情。」
在永續議題上,喚起自我的切身性
然而,無論是智慧化或是國際化,我們採取的一切行動最終都將落實於場域中,而這些場域在大部分情況下是近身的。因此在知識與視野之外,校長認為很值得重視的還是喚起人與環境之間的切身性,即我們是否意識到永續議題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切身相關?
「當以知識與國際觀點去討論能源議題時,有個很近身的觀點是我們自己如何跟這些能源去共生?我們的生活態度是認為它非常豐富不需要去擔心,或是非常具有警覺、意識到能源的議題?」
校長以清大校園內的電量消耗為例,近年在學校推動永續,落實頻繁監測之下,觀察到校園用電量仍然有長期逐年成長的情形。從建築物單位面積耗電量觀之,前幾年曾因硬體改善產生實質的減量(減少10-15%),然而近年又開始遇到瓶頸。原因在於,硬體改善所提供的改變是短暫的,當我們在校園內的生活行為沒有隨之改變時,便難以維持。「所以其實我們在對抗的是自己,大自然的反撲是我們被喚醒的,當我們不去面對自己時,那反撲便越來越大。」校長說。
大學作為生活場域,養成個人生活的態度
關於清大在能源議題實踐的推動,「我一直希望清華也能夠有一個 Carbon-zero的實踐。」校長期待校內也許能有一個半成型的組織、團體能夠去推動Carbon-zero的議題探討,但他也指出「這其實是蠻困難的地方,因為不容易產生掌聲,通常會得到批評,但卻是我覺得值得重視的事情,一種日常的態度。」從個人出發,建立起一份日常生活態度,這些改變可能會帶來不同的張力,而張力接續引發行動,進而集結有共同理念的個人一起觸及那些看來遙遠而宏大的目標。
回歸到清大校園生活,我們可以思考「若大學作為生活場域的話,我們觀察到這其中的生活型態有什麼改變?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在發生?我們不只是向外告訴其他人能怎麼做,而是要喚起自身的切身性。」校長說。切身性始於自覺到自己作為這世界的一份子,當我們談論環境議題時,我們談論的也是個人實踐的必要性。
「清華3.0」,回應人文永續價值的呼喚
清大從1911年創校至今,以五十年為一週期,在人才培育的理念上歷經了三個階段的改變。從第一個五十年「清華1.0」培養文化、推動現代化開始,至第二個五十年以理工領域出發擴及商管、人文學科,向前推動社會進步的「清華2.0」時期,如今邁入第三個五十年之際,也再次許下了「清華3.0」願景。
「清華3.0的出現,是回應2.0是否能永續的問題。」校長形容。回顧清華2.0時期,為了滿足社會要求也期待社會有更好經濟發展,大家義無反顧地向前追求更多產值、創造更多成長,卻很少回頭進行反思。如此下來,雖然在知識、產能上取得很好的成績,問題卻也陸續浮現。
「在國際間大家都陸續面臨到同樣問題,這樣拼命向前的態度,走到現在發現遇到瓶頸,很多來自大自然、人類的警訊,因此引發了更多的反省。」這些反省來自於人文社會價值的呼喚。在義無反顧、拼命向前追求經濟獲利的的路上,許多與永續發展相關的人文議題逐漸浮現,例如:人們是否能和平生存並且公平地使用地球上的資源?有限資源如何在社會中進行分配?在未來推動清華3.0的路上,「關於這些議題的掌握,也都非常必要重新思考。」校長說。
科技與人文跨領域結合
同時,近年學校在知識教育推動上十分重視跨領域結合,「當我們從事社會責任、永續發展的時候,會鼓勵學生以跨領域的結合,作為一種標準的樣態,無論是擔任志工或做專題,都會希望由各式各樣背景的學生組成。」校長說明。許多問題需要知識的注入,也應該從跨領域結合出發,才能產生力量以新的解法應對新的議題。
為未來培養人才,擁抱長期價值
「大學的天命是培養一群人,當他們進入到社會後,將承載三、四十年的職涯,肩負起社會未來能往前走的責任,因此將這些人培養好,就是大學的職責。」在訪談即將結束之際,校長再度強調大學在培育人才上的使命。回顧過往,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大學的天命,現在社會責任定義大學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大學也因之肩負起另一項任務。而校長也表示校內媒體已沈寂多年,本期的《域報》改版再出發以傳達在地實踐、創新議題為目標,是值得鼓勵的一件事。同時,他也期許《域報》能為清大師生開啟一個跨領域交流的空間,「『域』一字既指場域,也隱含著若有場域存在,便存在跨越的可能性。」
同時,校長也提醒我們,在向前看時也要記得擁抱長期價值,這也是反映在校訓上對於每一個清華人的期許。「清華有非常棒的校訓,它是活的,歷久彌新,和現在大家強調的永續價值相符」校長說。在向前探索之際不忘回顧源頭,記得我們的「所從來」,對長期價值懷抱信念與堅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話語遠在幾千年前,但直到現在彷彿仍持續為大家揭示一些真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