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再創熟齡自我價值,玩出回甘人生:老玩客 Let We Care 團隊專訪

作家相片: 域報編輯團隊域報編輯團隊

文|劉子瑜  圖|老玩客

圖|老玩客

坐落於清華大學教育館一樓的同食角落,兩年來持續以美味而溫暖的餐點與親切的吧檯手們,關懷校園內的教職員工生。除餐點提供外,也不時辦理諸如角落圖書館等大小活動,推廣社會議題並妝點校園活力。《域報》自2021年〈讓青銀互動的未來從角落裡萌芽〉,再次專訪「老玩客」的創辦人健妤與子公司-同食角落的負責人名慧,傾聽同食角落的成長心路歷程,以及作為與校園密切合作的在地團體,如何看待同學們的社會實踐。


圖|老玩客

跨代共創,溫暖角落:校園內的同食角落


2021年起進駐校園的同食角落,正逢疫情高峰期,面對兼職吧檯人員的高流動率與各項不穩定的突發狀況,健妤與名慧觀察到,流程的改善非常需要現場狀況的反饋,而同學與夥伴們的回饋與鼓勵同樣對吧檯手長輩們很重要,以任何型態讓長輩們感受到重視與在意的心境是很好的互動;因此即使當年在忙碌狀態下較無餘裕甚至時而感到自我懷疑,仍然持續與團隊溝通並改善營運流程、鼓勵現場夥伴們有自信地提出修改建議。如今,受到同學們喜愛的健康餐盒,產能逐步成長至兩年前的六倍,也由觀察力強並善於提出建設性建議的夥伴蒲公英擔任正職、掌握現場狀況。


吧檯手的存在本身即是長輩與學生交流的契機,邁入穩定的當今,除餐點販售外,在生活面向上也發展出進一步的交流:諸如認真以對的教育館工讀生、下課會來找吧檯手聊天的學生們、跨校選課的同學成為固定購買貝果的熟客,畢業季的六月更有好幾位畢業生特地來找吧檯手合照道別。也曾有韓國外籍生,看到菜單的泡菜口味開心點餐,但在品嚐後,回家親自製作「正宗的韓式泡菜」帶來與同食角落夥伴們分享。校園一角,持續激盪出跨世代、跨文化交流的火花。


退休生活退而不休,幾位吧檯手們考取了丙級廚師證照、其中夥伴莉莉也自主考取烘焙師執照,同食角落也曾辦理國際認證的咖啡師證照課——夥伴們於此一起工作、一起學習,甚至學會拉花——同食角落成為一個發揮與被需要的舞台,也更加認識老玩客退休生活多元設計的概念,進而參與其他老玩客增能活動。


圖|老玩客

熟齡友善的退休生活設計:老玩客 Let We Care


以「再創熟齡自我價值,玩出回甘人生」為營運理念的老玩客團隊,於「就業」、「運動健康」與「服務設計」三大面向,關注退休族群的熟齡生活。透過辦理各項多元活動,凝聚在地熟齡社群的熟悉感與信任感:「當你不知道要做什麼或想做什麼時,就可以來老玩客這裡。」創辦人健妤微笑簡介這份多元的包納。在考量退休生活的學習、社交、經濟自主能力與世代交流等各方面向後,健妤認為,退休族群比較適合以兼職作為再就業模式,因此老玩客承接了就業培訓案,也在執行中注意到,企業可能對於長輩能力與溝通抱持不友善的既定印象,但或許這份疑慮可透過人員訓練與工作流程的因應調整而有所改善。以此,健妤開設了同食角落,想告訴長輩「他們可以做給別人看」,也透過穩定的營運讓市場相信。


而面對更加年邁的七八十歲熟齡長輩,老玩客於南大校區一帶開設了社區關懷據點,也承接市政府委案,設計課程成為學習模板,伴陪其他關懷據點。據點不僅成為長輩們的教室,也成為長輩們的「第二個客廳」。從疫情足跡政策下如何掃描條碼、初次網購刷卡體驗,到家裡炒太多米粉趕緊帶來分享,健妤分享到據點如鄰里之間的互助感:「當他們需要幫忙時,他們是會將老玩客當一個求助的地方。」


圖|老玩客

跨出校園的社會實踐


運用服務科學所所學專業,健妤笑著表示已把研究方法內化成思維習慣,在每場活動中會觀察、收集資訊、評估各方利害關係人,並迅速溝通討論調整及歸化測試新方法,持續關注需求直到建立完整模式。健妤觀察到,「社會性」價值的議題受到學生們的關注與喜愛,但「想像可能會過於美好」看不到本質,實際執行並不輕鬆、甚至會不時反問自己做這件事的意義,因此鼓勵同學在學生時代多看多嘗試,對於感興趣的議題或單位,以實習、工讀等方式真正加入組織,觀察組織也觀察自己。


從學生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健妤及名慧跳出校園場域並吸取社會互動經驗,也透過一次次持續與清大師生的合作,回頭鼓勵與歡迎嘗試走出校園、接軌地方的在學生,並以豐厚的觀察經驗提點並支持認真的學生們。作為在地團體,從學術研究、課程報告到議題行動,許多學生們會帶著一份執行的期許前來與老玩客嘗試合作,而老玩客觀察到,同學們會抱持一份想像的認知,但腦內模板並不一定能套用至現實的實踐,因此鼓勵學生在合作行動前更加充實相關背景知識,不僅是「對外推行理念」的理論與想望,而是「意識到自己是要進入一個場域」:包含場域組成與運行方式,方可更加切合實際運作。


圖|老玩客

以熟齡議題為例,「社區關懷據點」因應各社區年齡層、人口背景不同,帶有許多風格差異,倘若有至以此為行動場域,老玩客便會提醒「親自前來事前觀課」的重要性,以了解多元長輩的組成。例如當今科技社會的大力推行,雖為社會帶來極大便利性,但健妤分享,所接觸的當今社區關懷據點,仍有三分之一長輩沒有手機、三分之二沒有在使用LINE,容易與同學們想像帶有極大落差:「與家中可拍短影片的長輩不同,這些社區長輩們在沒有網路的環境活了七八十年,如何向他們推行數位社群?」熟齡議題面向之廣,在樣本上、執行上、軟硬體上、與節奏上皆容易形成想像的巨大落差,因此老玩客認為,學生小組在不過度打擾地方的情況下,與樂意協助的在地單位充分溝通、掌握現場、確立需求與各方風險,有助於行動模板的修正,大力改善執行度,也可降低行動挫折感。


老玩客也溫情提醒,社區不同於學校依學期制運行,單一課程的行動雖帶給學生成就與收穫,但倘若僅以「做功課」的想法前往場域,容易產生不適合的心態。例如同一場域每年都會遇到新一批的修課學生來訪談重複且已可搜尋到的問題,或對場域的單一想像與現實抱有巨大落差,都是場域會看在眼裡或無奈反映的問題。


專員名慧則觀察到,除了學生角色外,老師於主題確認與經驗教育的事前把關也是關鍵——「學生們的事前準備功課」以及「意識到自己的角色」是很重要的——部份老師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名慧感嘆到「清大的學生很累、要面對的東西很多」,而單位其實也會常常思考在這之中可以怎麼幫助學生,例如引導學生提出具體問題,以提升後續合作順暢度。「清大的學生是真的非常聰明跟認真,但整體是希望學生能增加對場域的了解、注意接洽場域時的禮儀:用什麼方式跟如何溝通,在老師也有意識地教導這些事情下,場域也會盡力篩選與協助!」作為鼓勵跨世代交流的老玩客們,期待與同學們一同發揮所長所想,共創更多青銀合作行動的可能性。




本文刊登於《域報》第16刊(2023年06月號)

Коментари


訂閱域報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 17sdgs
  • a6jx0-zmqwk_edited_edited
  • 800px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1 by FieldCa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