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baa5ab_aa9b4fe33c0a4f098ebe2f1de13fd98d~mv2.jpg/v1/fill/w_980,h_653,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baa5ab_aa9b4fe33c0a4f098ebe2f1de13fd98d~mv2.jpg)
作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推手的的史欽泰教授,在退休後仍持續地走在推動科技、人文跨領域串連的路上,在擔任清大講座教授期間,從到「CEO下午茶」到「預見科技桃花源」,院長致力於為青年們開啟科技與人文關懷跨域對話的空間。本次域報編輯團隊藉由訪談史院長,了解他一路推動科技與人文關懷串連背後的動機與實踐。
創造科技與人文關懷的對話
談到近年在新竹推動跨領域、世代交流的契機,院長首先提出對於新竹這座城市的觀察。新竹作為台灣高科技產業聚落的核心,科學園區、清華、陽明交通大學、工研院作為主要的知識社群的成員,回顧新竹的產業發展史,可以看見知識群聚帶動城市的發展。從大學時光、進入職場到孕育下一代,這座城市逐漸成為許多外地遊子落地生根的生活之所在。
「新竹慢慢轉變,也許這幾年特別突出,台灣科技產業越來越重要。而新竹與台灣的人口結構發展正走在相反的方向上。」在全國出生率持續下探低點的當下截至2021年內政部統計,新竹縣市六歲以下幼兒比為全國第一,加上高科技產業與高薪環境,長期吸引來自外地的年輕人口移入,從2017年開始新竹市人口的社會增加率便連續三年超過自然增加率,使新竹市成為全台最年輕的城市。而在城市人口年輕化、高出生率的背景下,當新竹成為定居之所,大家對於這座城市的生活期望自然也跟著提高。
另一方面,人口結構改變也對在地帶來挑戰,科技業作為新竹在國際間的優勢,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卻逐漸與在地需求間形成落差,世代間不同思維的衝突因著產生,產業發展帶來人口改善了城市經濟,卻沒有協助地方解決問題。因此,院長認為如何協助融合新舊文化、不同世代的思維,讓這座有其悠長歷史文化的城市與其作為高科技產業聚落核心的特質相輔共生,是新竹所面對的一大重要的議題,也是院長近年於新竹在地推動科技與人文關懷串連的動機。
培育創業家的精神
近年來國際間興起落實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清大也開始思考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如何在創新的同時也能兼顧於在地的照顧與連結。「學校是我們往未來發展的源頭。」關於大學教育在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院長如此回答。以他在清大校園中的觀察,學生們普遍對於社會議題有很高的敏感度,但往往止於提出問題的層面,真正將想法轉化為實踐則不多,「這其中也包含了有想法,卻沒有力量的年輕人。」他說。
院長認為目前新竹科技產業已累積了一定的優勢,下一步的思考便是如何讓這股優勢與已經看到議題,想做事情的年輕人能夠結合?在一個共同目標下,將每個個人想做的東西整合起來,創造跨領域的合作。以永續發展議題為例,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將清大學生對人文關懷的深厚基礎與科技產業優勢、與既有資源進行媒合,以開啟科技創新與社會議題的跨域對話與合作。「從長遠觀之,有共同理想的雙方,在前往目標的路上便能跨域協力,減少衝突。」院長說。
另一方面,院長也鼓勵年輕人要勇於創業,因為無論是科技、人文導向創新創業的動力都來自於年輕一代身上,「當年輕人出來創業時就能提供社會一股創新的力量。」他說。在社會關懷的核心目標之下,建立一個可以串連各方資源、技術,媒合跨世代交流的平台,鼓勵有想法的年輕人能夠勇於做夢。而推動這一切的契機,都可以回歸到史院長所談到的:「年輕人的熱忱、活力若能與恰當資源進行配合,便可以對社會達到一個正面的力量。」
媒合校友的力量
同時,校友的支持也作為一股強大助力。院長認為,過往靠海外歸國的人才解決問題的年代已過,現在必須靠內部建立起一套解決問題的機制,而建立機制則需要社會中大家的共同協力。「讓校友成為學校中重要的資產,能對社會產生最大的助力。」從早年在矽谷、史丹佛大學所累積的經驗,院長看見校友在企業、社會中所具有的力量,每位校友都代表了一所學校與社會的連結,學生們將學校帶走的知識、經驗與關懷回饋於社會產生影響力。
「同樣,校友對於學校的回饋也是最自然的。」院長說。過往清大許多校友都成功於各行各業之中,而學校擔任了中間人的重要角色,若能讓擁有資源想回饋社會的校友協助在地帶著熱忱、想法的新生代進行創新實踐,在一個共同目標下媒合雙方既有資源,建立起合作機制,便能為社會帶來改變的力量。
從生活感中創造認同
而當我們談到新竹的地方創生時,除了在建立機制、媒合既有資源之外,院長認為「生活感」也作為創造地方認同的重要條件,「生活需要更豐富,才能讓大家願意留下來,為此地盡心力。」他指出,當一個人感到「新竹沒有留我之處」時,對這座城市自然難以產生認同。為什麽學生、上班族一到假日就搭上客運、開著車離開新竹往外地跑?其中有一原因,便是大多數的人認為在日常生活的路線之外,新竹並沒有其他好玩的地方。
因此,院長認為「一個人多認識自己的所在之處是好的。」例如:作為一座科技城市,卻鮮少人了解新竹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史,對文化歷史的理解「可以加深對人們對所在之處的黏著度,連結一座城市的過去與未來。」作為一座「移民城市」,新竹的人口組成大部分來自現在是學生,將來也有很高機會將留在新竹工作、定居的青年,而年輕人作為這座城市中推動地方創生的重要力量,其熱忱及帶來創新的能量能協助地方變得更好,進而讓更多移入這座城市的人們能在城市中產生生活感,自然對於這座城市投入更多的關懷,如此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概念,院長如此形容。
從國際出發,聚焦永續問題
從契機、實踐到行動,最後當我們問及史院長到對新竹未來城鄉生活想像時,他認為還是需要回到與我們切身相關、最具本質性的問題去思考,放眼國際間所遇到的典型問題,往往回歸到人類對於生活的需求,例如近期台灣為缺水而煩惱。然而,在國際間位於沙漠區全年降雨量不及臺灣十分之一的以色列早在六十幾年前便開始進行「海水淡化」的研究,至今以色列的海水淡化廠,一日能產出達250萬噸的淨水,淡化海水已佔全國全年供水率的55%。「一切的創新往往都回歸到我們對生活的需求。」院長強調。
具體而微的觀察,如活水般行動
同時,院長也說:「舒適的生活是永續發展的挑戰」,現在大家追求的生活小確幸,固然能夠提供短暫遠離現實生活的幸褔感,然而放眼十年、二十年後的生活卻有現在不關注,以後便不可逆反的現象正在發生。
在整個COVID-19疫情期間,台灣因為公衛、健保制度在防疫上的亮眼表現引起國際間關注。現在,若我們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再放眼觀察國際間面對的共同趨勢,如:食安、老年照護、環境、能源等議題,接著針對問題進行創新開發,新竹雖人多地小,若能具體而微地去看待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議題,從人文關懷出發結合科技實力,產生的創新開發視野能夠毫無侷限。
隨著訪談來到尾聲,院長一再強調創業家的精神,「找到問題後要轉譯問題,接著媒合資源。遇到問題別害怕嘗試去解決它,如同活水,不停留於某處,積極尋求動能的出口。」期許走在推動地方創生或是個人創業路上的年輕人,保持不斷行動的活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