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9月1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關於「永續」的想像:全台首例「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
文/編輯部 圖/編輯部 環境信託:成為保護自然的一股力量 「環境信託」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其中不乏成功案例,在宮崎駿電影《龍貓》中龍貓棲息、小梅探險的森林,便是以東京近郊埼玉縣內的狹山丘陵展開構想。而80年代開始,財團開始大量收購此片森林,大型開發案陸續進駐,在地居民為了...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9月10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大疫時代下的生活指南!——科技產業篇
文/王筱珺 圖/ 蔡欣蓓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開來,人與人的距離就此被拉遠,許多產業面臨大洗牌。當時台灣依靠著抗SARS的經驗,發展出縝密的口罩分配與隔離制度,在民眾高意願的配合度之下,將疫情帶來的傷害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時隔一年,我們來到了2021年...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9月1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換宿搬遷?疫情下的校園民主實踐——訪學生議會議長陳泰寧
文/ 鄭羽芳 圖/ 陳泰寧 前言:疫情下遠距校園的波動 新冠病毒全球肆虐,對大眾的生活無不帶來許多衝擊,對於校園,學生感觸最大的莫過是遠距上課的實施,校方在疫情下則針對諸如轉系、退換宿等既有行政流程不得不面臨轉型。本次採訪邀請學生議會陳泰寧議長向我們分享七月暑假退換宿的協...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9月9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教學遠距,人際支持零距離——訪新竹聯電聖心課輔中心
文/黃之斕 圖/聯電聖心課輔中心 對你來說,遠距教學意味著什麼?對著螢幕抄下筆記?拿起手機拍下作業上傳?省去通勤時間,更加便利?減少人與人的互動,略感沉悶?今年五月疫情突然爆發,一夕之間,對著電腦上課成為全台學生的日常。在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下,師生都需要找出應對之道。本次...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7月1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支持在地小農,馬胎部落小農的高麗菜於清大開賣
文/ 許芳庭 受到疫情影響,尖石鄉的露營區、景點步道紛紛暫時停止營運,與大家一起協力防堵疫情。而向來以遊客為主要客源的馬胎部落小農,則因為遊客銳減而影響農產銷售。同時,隨著疫情而遽增的宅配需求,也讓物流公司無法消化,減少生鮮蔬果的配送。因此,在科技部新竹智慧城鄉創生計畫團隊...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7月10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吃出我們與土地的良善關係——吾山x無負擔農場
由這學期修習城鄉創生學程——在地探索與實踐課程的同學們組成的「吾山」團隊與新竹縣峨眉鄉在地小農「無負擔農場」合作,在4月22日首次於清大水木餐廳為大家帶來新鮮直送的有機農產品。吾山團隊希望能夠串連起學校與在地,支持新竹在地友善環境小農。讓清大師生享用產地直送農產品,同時也讓...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7月10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讓青銀互動的未來從角落裡萌芽
文:黃之斕 台灣已於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齡人口超越14%;新竹由於大量外縣市人口的移入,目前老化指數尚居全台末位,是台灣最年輕的城市,然而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老齡人口快速成長的狀況。如何為銀髮族群設計更友善的環境,使「老齡社會」走向「無齡社會」,已成為備受關...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7月1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來吧!上街發一碗石頭湯
文/ 王筱珺、鄭羽芳 很難想像,眼前這些和我們年紀相仿的學生,已經開始靠著自己的力量,試圖改善社會的不平等。身為學生的他們踏入街頭源於一個簡單的目標,希望藉由上街行動讓大家能逐漸理解無家者在結構性貧窮中的成因,並給予平等的對待。於是這一群有行動力的學生,便因為理念一致而結合...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7月10日讀畢需時 13 分鐘
連結在地,城鄉共好:「新竹智慧城鄉創生計畫」
在都市化進程之下,城鄉關係的改變在台灣處處可見,以新竹為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為這座城市帶來大量年輕勞動力以及移居人口,居民生活圈也逐漸由市中心向外擴散。同時,科學園區周邊鄉鎮首先成為都市勞動力來源,當年輕人多至城市工作定居,鄉鎮也面臨人口結構改變下文化傳承的式微。順著油羅溪...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