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域報編輯團隊
2022年11月7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攜手向前,人人都能參與的永續行動——清華大學戴念華副校長專訪
文|編輯部 清華大學戴念華副校長 在疫情、極端氣候和國際趨勢的潮流下,實踐社會責任、回應永續也成為面對未來的競爭力。面對永續發展、大學社會責任,大學該如何做?又為什麼該做?在這次訪談中,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同時也是永續長的戴念華副校長,與我們談談關於近年清華大學推動永續發展...
域報編輯團隊
2022年1月22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在宿舍旁蓋一座麵包窯—窺看學生協力與空間再生
文|鄭羽芳 肚子餓的時候通常會做甚麼事情?走出戶外買消夜嗎?有沒有想過,直接在宿舍旁蓋一座麵包窯? //齋「丘」:校園裡的社區// 目前這一座麵包窯就位在禮齋後面,一處名為齋丘的實驗教育基地。齋丘主要由T-house與BTB+兩座建築物組成。由於地點其剛好位在於禮齋、儒齋等...
人社百工圖
2022年1月22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機會很多,關鍵是我們從每個機會裡開展出什麼視野。」——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長 彭桂枝專訪
採訪、撰稿|人社百工圖 人物簡介 彭桂枝/六年級生/社會運動人士 清大經濟系、清大社會所畢業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 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長 “ 人文社會的關懷必須放在思考裡面,那麼,我所處的社會我可以怎麼去翻轉、改變它?”...
域報編輯團隊
2022年1月22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從公部門到公民 願景匯流成河:大新竹流域願景論壇
文|黃之斕 生活在新竹的你,是否想過每天飲用的水從何而來?是否潔淨安全?河道在水質、生態、都市建設等方面都承擔重要功能,因此也造就不同群體對同一條河流的多樣願景。流域治理的未來藍圖,將如何納入並融合各方的願景與想象? 頭前溪作為大新竹區域的重要水源,新竹縣市每日所需的民生用...
域報編輯團隊
2022年1月22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2021清華永續論壇:國際淨零排碳趨勢與台灣綠色產業供應鏈之挑戰與契機
為了因應2050年全球淨零排碳之法制發展,以及未來國際綠化產業供應鏈的趨勢,清華大學長期支持國家與產業因應氣候變遷之衝擊,因此結合產、學、研共同籌劃《2021年清華永續論壇:國際淨零排碳趨勢與台灣綠色產業供應鏈之挑戰與契機》研討會,邀請政府單位、國內長期參與氣候公約之團隊成...
域報編輯團隊
2022年1月22日讀畢需時 1 分鐘
就是你在雷:REAL Seminar 大學在地實踐事故現場經驗談
每一個學期都有許多課程、計畫嘗試走出校園,在大學的老師、同學、計畫團隊跟在地的商家、組織、各式單位之間,難免會因為你不懂我,我也不懂你,上演許多互動卡卡的故事。REAL區域接地支持實驗室在2021年12月15日舉辦「大學在地實踐事故現場經驗談」,從企劃提案撰寫、如何擬定邀請...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11月8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從樹林中長出的永續團體—臺灣原生植物推廣小組
文/ 鄭羽芳 循著石磚堆砌出的步道緩緩向內,映入眼簾是一間小矮房,矮房有一片直落地的落地窗,太陽成了最自然的室內光,如瀑布向室內毫無保留的傾倒;周遭的樹林與之相應和,在這座校園中隔離了喧囂與煩惱。 隱身在宿舍群之中的小天地...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11月8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啟動循環,人與環境可以共好嗎?—專訪清華循環經濟粥社群
文/黃之斕 說起「循環」不外乎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經濟」則聯想到商品、消費、資本家謀利,而「循環」+「經濟」究竟是⋯⋯? 初見「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多數人都會有些困惑。作為一套創新的經濟發展概念,相較於傳統上「取得—製造—丟棄」的線性模式,循...
域報編輯團隊
2021年11月8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用自己的語言學科學,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專訪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傅麗玉主任
撰文|王筱珺 初識原住民族科學教育 科學哲學與科學史是傅麗玉老師的專長,本身並無藝術設計與動畫相關背景,會接觸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與動畫製作其實是來自一次的因緣巧合。學成歸國初到清華大學任教,某次受邀到泰安國中小演講,開啟了她對於部落文化的興趣與好奇,自此深深著迷於大自然以及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