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水清木華:永續頭前溪論壇
文|劉子瑜 圖|區域創新中心 流域生態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國立清華大學長期關注滋養大新竹區域的頭前溪流域,包含以環境分析、科學檢測等學術專業調查水質生態,亦或對外辦理工作坊、論壇等公民教育普及活動推廣議題關注度,並於今年成立「水清木華『頭前溪五華工業區』流域生活圈願景初探...

域報編輯團隊
2023年6月30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歡慶清華校慶 How Tsing Hua Can You Be?
文|科技藝術研究中心 唱「生日快樂歌」是慶賀生日最歡樂又立竿見影的方法,但今年清華歡慶建校67週年,我們運用「光棒(air printer)」,在校園空中打印出〝How Tsing Hua Can You Be ?〞的「清華精神」或是「清華印象」為慶賀校慶點亮色彩。...

域報編輯團隊
2023年4月2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校園共煮空間的跨國交流經驗
文|黃之斕 在宿舍就有個廚房,結束一天的功課後可以自己動手準備熱騰騰的一餐......對於住在清大宿舍的我而言,這曾經是不可思議的畫面,直到前往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交換,擁有了四人共用的廚房,煮飯成了宿舍生活的重要元素。這樣一個煮食的空間,之於大學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域報編輯團隊
2023年4月26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作伙迺市場——南方青年的返鄉實踐
文|鄭羽芳 緣起。捲動 「月色照在 三線路 風吹微微」這段來自鄧雨賢的台語老歌「月夜愁」,是屏東返鄉青年趙文俊最喜歡的歌曲。三線路是屏東青年趙文俊籌組而成的團隊,他在畢業後回到家鄉,創辦三線路在地工作坊,和大眾介紹、推廣屏東在地的故事。組織名稱取作「三線路」,也是希望能夠回...

域報編輯團隊
2023年4月26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由典藏至策展:專訪清華大學圖書館的行動腳步
文|黃之斕、劉子瑜 清華大學圖書館作為典藏機構,乘載多樣在地實踐與永續發展議題文本,並持續推行各領域展覽、活動,引導校內外讀者以不同角度接觸多樣議題。如何蒐羅及典藏相關圖書資源、又如何籌措辦理如此精彩多元的展覽呢?《域報》此次透過訪談圖書館南大分館于美真主任、綜合館務組王珮...

域報編輯團隊
2023年4月22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Space → Place:第二屆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
文|清華綠點點、《域報》編輯室 攝|清華綠點點 學者用數據丈量空間(Space),人們則用生命經驗地方(Place)。透過行動,藉由交流,我們將清華活成記憶的模樣。第二屆清華校園永續生活創新實驗室,借用人本主義地理學者段義孚對「空間」與「地方」的討論,以「Space→Pl...

域報編輯團隊
2023年4月22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迎接兔年——From Here 兔 There
文|王筱珺、馮揚瑜 迎來農曆新年,新竹市政府邀請數組藝術家創作以「萬兔順利 Jump!」為題的科技藝術作品,點亮舊城區。其中,12位清大學生組成了「TWO MUNCH藝術團隊」,於護城河沿岸打造「From Here 兔 There」互動式展件,造成校內外不少話題與關注,成為...

域報編輯團隊
2023年3月22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青年實踐的多種樣態:歲末峨眉親子派對
文|劉子瑜 2023年01月17日,除夕前微雨的冬日夜色裡,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在峨眉天主堂共度了一場溫馨又充滿創意的「歲末峨眉親子派對」。 歲末峨眉親子派對 派對的共食聚會由工作人員與參與者們不分你我一同享用料理,熱情的朋友們更是帶來了現煎香噴噴蘿蔔糕等驚喜禮物與大家分享...

域報編輯團隊
2023年3月16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法藍瓷想像計畫獲選 清大8209團隊-風土餐桌計畫
計畫文字|鄧⽻婷 最後一天風土餐桌成果日和賓茂國中大合照(攝影/貳參玖柒映像) 指導教授介紹 施富錡教授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長年從事美術教育的教學與推廣。近年專注於工藝創作與設計領域,擅長以陶瓷與玻璃作為主要表現素材,運用以物喻事的創作方式連結美感意識...

域報編輯團隊
2023年3月16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bottom of page